• “滿腹經綸”的豆參是怎樣煉成的?

    文|小倩

    編輯|小倩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俗話說:參為難得之寶。東北山中有人參,汪洋大海中有海參,殊不知在江南水鄉的九江,還有一種豆參。





    制作豆參最講究技巧




    劉滿堂,53歲,地地道道的江西都昌人。


    每天凌晨四點,他就要起床,在一片迷蒙的夜色中開始豆參的準備工作。


    他把事先清理好的豆子細細磨成豆瓣,除清豆殼,然后加水使之沒過豆瓣。這一過程是為了豆瓣吸水發脹,以便上磨成漿。


    接下來就是泡漿。劉滿堂先是加入熱水,用棍木攪拌均勻,接著濾渣,做成了初步的漿汁。


    “在過程中,壓制豆腐或者加水的技術掌握得不夠到位,會造成豆參偏硬,口感不佳。”


    這些才算完成了一半。接下來,需要將過濾后的漿汁下鍋燒成石膏,再用棍木攪成豆腐花,隨即上軋筋,軋成豆干。


    從豆干到豆參,還有關鍵的一步:油鍋煎炸



    煎炸前需要把豆干切成闊約半寸、長約兩寸的豆條,炸豆參時要不停翻動,以防油溫過高爆開豆參,需沿鍋邊慢慢淋冷水以降溫。這可是項絕活,只有劉滿堂這樣具備多年實踐經驗的老師傅才能做到“適時適度”。

     


    豆條在油中慢慢地膨大,形如一支金燦燦的參條,用手一掰,里面狀如一朵絢麗的花。炸好的豆參,薄薄的皮锃黃油亮,掰開來,囊干肉凈、酥脆味香,讓人垂涎欲滴。


    逢年過節,九江都昌縣很多家庭都會制作豆參,是他們節慶飯桌上不能缺少的食材。在舊時,會不會做豆參,是當地婆婆考驗兒媳婦的一項技能指標,能把豆參做得遠近馳名,可是件光榮的事。





    豆參簡介




    豆參是都昌傳統特產,部分鄉鎮方言稱之為“豆蔥”。


    獨特傳統工藝加工的豆參,不僅有皮薄、肉嫩、醇香、味美等特點,其蛋白質含量也很高,同時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營養成份。雖然價格不高,但營養價值與“人參”不相上下,所以俗稱“豆參”, 是老幼咸宜的佳品。


    豆參的制作方法和我們常見的油豆腐基本相同,只是油豆腐是用豆腐炸制的,而豆參是用豆干炸制,兩者所用原料不同罷了。豆參和油豆腐的外形也不同,豆參是長條形的,而油豆腐通常是方塊形狀。



    關于豆參的傳說,在當地盛傳:很久以前,觀音大士與杜康比試本領,看誰能充分利用五谷為下界百姓制造出好吃的東西。杜康用米谷釀出了美酒,觀音則用大豆制成了豆腐。雙方難分勝負,決定到凡間請百姓評判。


    他們按下云頭,請來許多人品評。不少人說美酒比豆腐的味道好,唯獨都昌南峰人說:“豆腐能做百個菜,一場能出百樣味;且豆渣能吃,酒渣不能吃,做酒太浪費糧食了。”一席話說得杜康心服認輸而去。觀音十分高興,為了表示感謝,她教會南峰人用豆腐加工出一種形若人參、味道鮮美的食品,成了百樣豆腐菜中最好的一種,并起名為豆參。從此,都昌豆參就美名遠播,成了當地的傳統產品。



    另有傳說:陶淵明后來家境困窘,偏偏又嗜酒如命,于是便用價格低廉卻又味美的豆參作為下酒菜,還留下了“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詩句。


    傳說自然不可信,但據《都昌縣志》記載,可以考據的都昌加工豆參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距今已有數百年之久。




    多樣吃法




    豆參入菜可以十分簡單,單獨一盤豆參是劉滿堂家最普通的家常菜。想要增加口感,還會和雞、肉、魚等一同炆煮。


    都昌有一道名菜豆參魚頭,就是用都昌豆參和鄱陽湖的雄魚頭一同炆煮而成,味道極其鮮美,如今已成為都昌美食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

     


    劉滿堂說道,“豆參煮魚頭”為百姓菜,不比皇家宮廷菜制作那么講究、規范。口味不同的人,加入的配料也是花樣多多,好辣的人自然加入辣椒,開胃的人自然加入生姜、大蒜,喜甜的人還要加點白糖,凡此種種難述。近年來,這道地方菜,進入大江南北,溶入全國八大菜系之列,通過復制、改造、嫁接,花樣就更多,有的按重慶火鍋式制作,有的按廣式制作。

     


    類似的還有豆參煮鯰魚,只要去過九江的人基本都吃過,這就和“不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是一個道理。


    鯰魚煮豆參做法很有講究,關鍵要掌握好三點,首先,豆參要泡軟;其次,燉煮必須要用文火,再次是在煮的過程中,湯量要適度,不宜過多,湯要煮白。

     

    豆參可算是許多贛菜中的超級綠葉,比如豆參燉甲魚、豆參燉排骨、豆參燒五花肉等美味佳肴,讓這些菜脫穎而出,就靠豆參了。

     


    許多人吃火鍋的時候會備上一碗豆參,最適宜在菌湯鍋涮制。豆參因其周身遍布疏密孔洞,與湯一同熬煮時,可將湯汁吸入腹中,故作“滿腹經綸”,下火鍋比豆腐泡更筋道。





    小結




    去年,豆參亮相《舌尖上的中國》讓大眾加深了對它的了解。


    如今,承載一方文化的豆參,正在走向更多人的餐桌,不乏有人開始學習炸制豆參的方法,但技巧不同、水質的區別,成品也會大有不同。




    作者:小倩



    90后財經小妹



    擅長品牌打法研究及事件解構



    如果我的文字讓你有所感觸,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說出你想了解的火鍋行業熱點,我們將持續調查、挖掘。





    統籌|巖巖

    編輯丨小倩

    視覺丨馬亞丹

    法律顧問丨李欣華

    火鍋餐見原創出品,轉載請聯系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往 期 閱 讀



    商務合作:18637183183(同微信)

    粉絲客服:18739017911(同微信)
    內容交流:xiaoxian_02
    文章轉載:txg13333832182


    歡迎關注

    火鍋餐見

    新浪微博:@火鍋餐見



    覺得內容還不錯的話,給我點個“在看”唄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2455.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月10日 08:29
    下一篇 2020年1月10日 11:5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