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對手是誰?》
一直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樂觀派,平時對什么事都持樂觀態度,即便是這次我們餐飲行業,遭受如此重創,目前全行業的從業者情緒都受到影響,但我仍然對餐飲的后市發展充滿期待,或者說,在前面這接近兩年時間里,我在各種場合,都反復表達:2020年開始的接下來十年,將是餐飲行業的黃金時期,到現在,這個觀點仍然保持不變!
在我看來,這次病毒事件再嚴重,哪怕再持續一兩個月,都無法阻擋餐飲接下來的十年大勢,因為,拉長到后面十年這個時間維度來看,兩三個月的困難期,其實也不算什么!因此,我的樂觀,是基于對整個餐飲行業的未來市場空間的預期,甚至,我這段時間還安慰自己,說這場病毒事件,還變相加入了這個趨勢的成型。
最近這兩天,看一些餐飲同行的言論時,我聽到另一種樂觀,尤其是一個餐飲老板聚集的微信群里,其中居然好幾個老板說這次如果能淘汰掉40%的對手,那后面的生意就好做了,所以勸大家一定要成為剩下的那60%,因為對群內其他人不熟悉,我沒有在群里直接回復,而是決定今晚專門寫這篇日志,來表達我反對的聲音。
這次疫情給餐飲行業帶來的影響,已經非常嚴重,截止今天,光是我的小老板學員群體,單就我知道的,就已經有超過8個品牌選擇了放棄,加起來有接近20家門店,如果再加上身邊的其他餐飲同行的數據,光是我一個人,身邊已經倒閉的餐飲商家,都超過20家,門店數量超過50個,而我不知道的呢?當然是更多!
有一種觀點是沒錯的,那就是,這個階段被淘汰掉的,是競爭力偏弱的餐飲商家,而且越早被淘汰的商家,競爭力也越弱,我認同這個說法,畢竟,一切都應該拿結果說話,不管是因為現在缺現金也好,對未來不抱希望也罷,這個階段選擇放棄的商家,本質上,就是缺乏了后續競爭力!因此,這種說法完全成立!
但淘汰了競爭力偏弱的,那剩下的商家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或者說剩下的就一定是競爭力很強的呢?我覺得未必!這個階段敢于選擇堅持,或者說能堅持得下去的,除了對后市的堅定信心之外,更主要的,其實還是因為有現金流,不管這個現金流是自備的,還是外借的,反正,有足夠的錢能支付各種應付賬款就可以活得比別人長久。
所以,能獲到疫情結束,只能代表這個老板錢比較多,不能代表他能力很強,更不代表他們家餐廳競爭力就很強,此為其一;我今晚這篇日志,其實是為第二個原因寫的,那就是:能存活下來的餐飲朋友們,別高興太早了,這次確實會淘汰很多競爭力偏弱的同行和對手,但會有更多的高手參與進來,而且很可能一進來就比你更有優勢!
什么意思呢?早在兩年前,我就說餐飲未來的競爭,將不是餐飲老板與餐飲老板之間的競爭,而更多的可能是餐飲人才與跨界人才的競爭!就這個問題,我曾經和何哥爭執不休,他說其他行業的人不足為據,因為他們不用心做餐飲,并拿各種跨界失敗的案例作為佐證;我一度確實被他說得還不起嘴,因為確實值得反駁的案例很少!
但,經歷過這次疫情后,將是此一時彼一時的變化:首先,餐飲的整體市場是趨好的,而且疫情過去后,第一個復蘇的行業,一定是餐飲行業,所以,不管這次疫情有多嚴重,都不會影響國內的餐飲消費總量!就算是在去年基礎上有所下滑,對不起,那也是幾萬億的市場規模!所以,不要想當然的認為,有40%的商家被淘汰后,市場就可以被剩下那60%的商家瓜分!
事實上,餐飲的整體形勢利好,再加上疫情過去后第一個回暖的行業先發優勢,最主要的是,餐飲行業的現金流收入,在經濟越是不好的階段,其優勢將越發明顯,因此,市場確實可能淘汰40%的差等生,但可能迎來比差等生數量更多,規模更大的優等生,在他們面前,我們的優勢何在呢?不信?那我們來梳理一下,看看有哪幾類人可能成為餐飲人的對手。
首先是互聯網團隊
互聯網人第一次接觸餐飲,是從2012年底開始,集中爆發于2013~2014年,可以把這批人理解為第一批接觸餐飲的互聯網人,其中的代表,以皇太吉最為出名,后面還包括西少爺,伏牛堂,武圣羊雜割等,顯著特點是,給餐飲行業開創性的帶來了兩個東西:“極致單品”和“流量思維”。
所謂極致單品,就是大家集中攻一個產品,比如黃太吉的煎餅果子,西少爺的肉夾饃,武圣的羊雜湯,伏牛堂的湖南米線,全是鎖定一個單品做,把所有的力量和勢能都聚焦于一點來發力;所謂流量思維,就是通過極致單品,去各種流量匯聚地抓取流量:黃太吉用特斯拉送煎餅果子;西少爺用情感文攻擊軟件碼農的軟肋,借此獲得超級流量匯集。
在這批互聯網思維的“跨界餐飲人”開山引路下,接觸移動互聯網的傳播優勢,餐飲行業開始全面進入“營銷為王”的時代,以至于從2013年以來,到2019年為止,國內的餐飲都呈現暴發戶式發展狀態,充滿了各種神奇的財富傳奇和創業神話,哪怕是黃太吉已經偃旗息鼓,哪怕是其他引領者已經失去聲音,但他們領路人的功勞,卻無法否認。
而這次疫情結束后,餐飲行業將迎來第二批互聯網人,或者,這里我改一下,用“擁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更準備,與第一代互聯網人相同的是,他們一樣會圍繞“流量”下功夫,但不同之處,在于不會再輕易做為別人做嫁衣的領路人了,因為,據我所觀察到的情況,新一批進入餐飲的互聯網人,他們除了帶來互聯網的流量思維,還將帶來互聯網的留客工具!
已經有很多互聯網公司都偷偷的投資了餐飲實體,只是他們默默的站在背后,餐飲老板在前面代表他們接待消費者而已,:餐飲人在前奔跑,互聯網人在后遞槍”的合作模式,在接下來十年時間里,將成為餐飲行業的主流現象,也成為所有品類頭部商家的必然選擇,否則,它們沒資格,也不可能成為品類頭部,更不可能成為行業頭部!
因此,餐飲人在接下來的餐飲發展中,第一個需要面對的勁敵,就是既有互聯網思維,又有互聯網工具的新型餐飲人,或者新型餐飲團隊,而且,可能沿用互聯網的玩法,選擇“先圈用戶,再賺利潤”的盈利模式,其競爭力是不是比傳統餐飲人要更有優勢呢?要是不相信,那看看餐飲業那些國際連鎖巨頭吧,他們哪一家背后沒有互聯網技術團隊的支持?
其次是營銷團隊
2019年,先后有6批擁有頂級流量的營銷團隊來找我,希望與我合作,一起在餐飲合作做點什么項目!他們是專門做自媒體的傳媒公司,擁有各種流量平臺的集合優勢,不僅有流量渠道,更主要的是擁有流量載體,也就是各類博主,原本就是給各行各業做專業營銷策劃和活動方案的專業團隊和組織。
用他們的話說,我只需要給他們負責基礎的搭建和管理,從開第一個店開始,所有的流量他們全都可以搞定,而且具備以周為單位,持續不斷的讓各種美食博主和行業大V到店帶流量,一個店火了,可以在短時間內,讓這個店的形象傳遍全國,因為他們的流量資源也本來就是全國性的,意思很明顯:與其給其他餐飲品牌做嫁衣,不如自己來!
之所以來找我,是因為他們關注我很久,甚至好幾個負責人以前還是我們豪蝦傳的好吃嘴,他們覺得我是他們最信任,也最合適的合作人選,有我的參與,他們可以繼續把精力放在營銷公司上,不停的在各個平臺打造流量矩陣,否則的話,如果讓他們把精力轉移到餐飲管理上面來,一方面他們擔心自己搞不定,另一方面擔心顧此失彼,影響了主業。
由于我身上已經太多事情(餐飲公司和科技公司),出于對他們負責的立場,我選擇了推卻,并答應他們,等我確實有那個精力,可以不用浪費他們那些寶貴資源的情況下,再來與他們合作,據我所知,現在其中四個公司,已經投資了好幾個品牌,還有兩個公司在觀望中,其中一個鐵了心要自己創品牌。
我相信,像這樣已經開始布局餐飲的專業營銷團隊,不是孤例,甚至,很可能已經是普遍現象,他們現在缺乏的,可能只是一個信得過的餐飲合伙人而已!老實說,如果我不是因為兩年前參與研發客智聯這套餐飲管理系統,我會非常樂意于與這樣的團隊合作,因為在任何階段,營銷都相當于“如虎添翼”的那一對翅膀,不管是餐飲的起步階段,還是發展階段,都可以帶來傳統餐飲人所不敢奢望的優勢!
因此,作為傳統餐飲人,你必須要去思考的是,這樣的營銷團隊,集體殺入餐飲行業,與那些既有一線實操經驗,又有合作態度的餐飲人合體,一方擁有流量,能很好的“獲客”,一方擁有經驗,能做到“留客”,你覺得自己與這樣的組合競爭,勝算在哪里?對不起,不是嚇唬誰,這樣的組合,在疫情過去后,會越來越多,甚至,也可能成為新派餐飲的標配!
再次是金融團隊
這段時間在關注餐飲的朋友,可能看過一篇文章,是一個投資人對其他所有投資人發出的倡議書,意思是現在是餐飲行業抄底的最好時機,呼吁他的投資同行們密切關注餐飲行業,利用這次餐飲遭受重創的機會,發掘優質創業團隊,大力扶持餐飲品牌,重金打造餐飲孵化器,大舉進入餐飲實體。
我不知道,其他餐飲從業者看到投資人這樣的呼吁,是否有緊迫感,反正我看完后是一頭汗水,縱觀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凡是金融進入的行業,都會帶來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前面二十年發展最快的互聯網行業,就完全是被資本“催”出來的,掰著指頭數一下,有哪個互聯網公司背后離得開金融和資本的助力?
王興為代表的一批互聯網大佬,說中國的互聯網要進入下半場了,怎么理解?上半場是花幾十年時間,把人“往線上裝”,當微信的用戶總數超過10億,就意味著這一步已經結束,格局已成,勝負已分;下半場就是這些在線化的人,怎么轉移到線下的消費,而已餐飲為代表的零售行業,則是線下生意之王,一直都是資本方密切關注和想要切入的領域。
既然如此,那資本方為啥沒有大舉進入餐飲呢?餐飲行業的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比如員工勞動合同的法務風險,稅收方面的稅務風險;現金收支的財務風險;可能一夜歸零的食安風險……,每一個都像一條攔路虎,擋在各類金融機構和投資人面前,讓他們望而卻步,無從下手!總結起來一句話:是狐貍吃烏龜——無從下嘴呀!
但是,隨著互聯網工具的逐步完善,餐飲從業者的年輕化,最主要的是餐飲消費者的“智能化”,使得餐飲行業那些“傳承”了幾十年的毛病,都有了解決的可能,比如因為支付工具的強大,二維碼點餐和收銀變成現實,直接解決了餐飲現金流這個財務風險,同時也解決了稅負方面的稅務風險:問題逐步變得不是問題了!
都說資本是“最嗜血”,意思是只要哪兒有超額利潤,資本就會涌向哪兒?餐飲行業有超額利潤么?當然,如果單純就一個餐廳而言,餐飲對資本來說是完全沒價值的行業!但是,如果就餐飲品牌,就動輒幾百上千家,甚至幾千家的市場規模和體量而言,餐飲的價值遠遠還沒被挖掘和開啟,以前無非是被各種不可控因素給掩蓋了而已!
因此,這次疫情給餐飲帶來的沉重打擊,已經讓金融機構覺得到了最差的時候,就好比大鐵鍋,當你滑到底部以后,接下來不管往哪個方向滾動,都是上升,所以,即便是餐飲現在還有一些風險,還有一些不確定因素,但金融機構認為已經到了該出手的時候了,為了接下來的增長機會,現在底部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我們傳統餐飲人,就不得不思考的是:當我們面對背后有金融機構支持的對手時,勝算能有多少?面對一個優質口岸,兩萬一個月的房租我們可能都覺得貴了,他們卻可以眼睛都不眨的拿下;我們開個小店是為了求生存,所以量入為出,他們卻是為了跑模式,所以會戰略性犧牲;我們毛利率必須要55%,他們毛利率可以40%;我們一家店,一個月不賺錢就會心慌,他們幾百家店,某個單店三個月不賺也沒關系……,
表面看起來,大家都是做餐飲,但本質上呢?差別很大,我們傳統餐飲人是依靠經驗和汗水,圍繞單店做辛苦事,賺辛苦錢,總結起來是做“事”;金融機構和資方參與的餐飲團隊,他們優先考慮的品牌,圍繞全國市場做布局,賺產業的錢,總結起來是做“勢”,這兩者能是一回事么?這樣的兩個團隊之間短兵相接,勝負毫無懸念!
綜上所述,雖然這次疫情會讓餐飲行業遭受重創,會淘汰掉很多競爭力偏弱的餐飲人,但我們留下來的餐飲人,千萬別高興得太早,也別太盲目樂觀于可以瓜分別人的市場份額,因為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將可能是競爭力比我們還要強很多的對手,光就我今晚說的這三大人群,應該就已經讓你會后背發毛了,更何況,還有其他的潛在選手,也對餐飲虎視眈眈!
看到沒,餐飲行業就這么苦逼,好不容易覺得送走了弱不禁風的對手,馬上就要面對身強體壯的高手,那怎么辦?固然我們不應該盲目高興,但也沒必要垂頭喪氣,不知道大家從我前面的文字里,發現一個共同點沒?你不妨停一停,先別往后面看,回想一下我剛才所提的三個人群:互聯網團隊,營銷團隊和金融團隊,他們有什么共同點?
沒錯,如果你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就是無法“單獨成事”,他們再厲害,也不會選擇“躬身入局”的自己來干餐飲,不會跑到廚房里去炒菜,不會到前廳去每天接待消費者,他們的一切力量,一切資源,一切優勢,都需要找到餐飲合作伙伴,借餐飲人和餐飲團隊的力量來實現!
因此,真正想在餐飲行業長久發展的餐飲人,相對明智的選擇就是:做好餐飲的基礎工作之外,積極主動的擁抱前文所講的三類合作對象,把他們的優勢嫁接到自身團隊上來,把別人的力量,與自身優勢結合在一起,形成合能,讓你可以在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中,變得更有競爭力,變成未來的強者!
否則,你就變成了未來的弱者!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