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設備智能化》
前兩天的晚上,我和李總約在咖啡廳碰頭,李總是我的老領導,在移動互聯網出現前的2010年,我曾經在他手下干過幾個月的手機支付,后來我們就各自創業,我繼續死磕餐飲行業,李總則一直在通訊行業,現在李總的云喇叭在短信通知這個細分領域做成頭部,13個人創造出接近3000萬的產值,而且還在不停的增長。
因為李總手里擁有1.3億的獨立客戶數據,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辦公司白領,囊括了成都大多數寫字樓的用戶數據,因此我當晚找他請教辦公司快餐的事情,這是我已經研究很久的事情,以前沒機會落地,最近因為極致性價比方面的通透理解,覺得是時候重新開始研究寫字樓餐飲了,于是找李總取經。
結果和李總交流后,獲得很多好的思路和靈感,分開后,昨天李總又介紹一個朋友給我認識,是他師弟,做餐飲廚房設備智能化方面的事情,說有可能在我以后的餐飲道路上可以幫到我,這讓我很是好奇,于是今天下午,孟總直接來市中心,我們在辦公司交流了一個多小時。
開始我理解的廚房設備智能化,以為是保溫柜,操作臺等設備,結果和孟總交流才發現,他是鎖定炒菜機在努力,目前才剛剛啟動這個項目,他以前也一直是做通訊方面的業務,現在突然來為餐飲做設備的智能化升級和改造,多少心里有點沒底,因為他對餐飲缺乏系統了解。
于是我就把自己對廚房設備智能化的理解全部告訴他,嘿嘿,我們交流結束后,孟總應該會很高興,因為,在國內當下的環境下,我可能是少數可以理解他做這件事情意義和價值的人,其他大多數餐飲人和消費者,對廚房設備智能化都處于排斥和質疑階段,這從海底撈最新那家投資1.5億的智能廚房就能看出端倪。
我是非常看好廚房設備智能化的未來,并堅定不移的認為這是餐飲發展的必經之路,在未來十年內,餐飲都會是高增長的行業,但是與此相對于的則是餐飲人才的嚴重匱乏,其中,廚房人才是僅次于店長的第二人才缺口,人才的培養速度,遠遠趕不上餐飲增長的速度,此為其一。
其二是餐飲行業的人力成本原本已經非常高,而且其中有一大半都是用在廚房人員上面,大多數餐廳的用工成本里面,廚房占據了60%以上,這是由市場的稀缺性所決定的,如果再加上明年開始的社保等措施出來,那么餐飲行業的用工成本將再次暴漲,其中廚房人工的占比也就會更加可怕。
因此,如果有效的節約廚房人力成本,這是餐飲行業未來必然要去考慮和解決的問題,無法回避,一切有利于減低廚房用工成本的產品,不管前期有多大的困難,最后都會因為節節攀升的人力成本而被接受,甚至引起跟風:由最開始的人人排斥,到后面的全都去采用。
其三是技術難度本來不大,就炒菜機的研發技術難度而言,用孟總的話說,相對于各種工業設備的智能化,簡直就是小兒科,甚至都談不上什么技術,這也是他覺得不可思議的地方:為何在工業設備上如此成熟的東西,在餐飲行業這么原始的行業卻沒有人去設計和利用?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炒菜機,但要么有名無實,要么只能算是半自動化,海底撈的無人餐廳,勉強可以算得上智能化,而孟總現在所努力想要解決的是全智能化,想最終讓廚房只有一個人,做最基礎的管理即可,其他的配菜,炒菜,出菜都通過智能化設備來實現。
其四是認知升級的必然,很多朋友看到第三點,可能就開始搖頭說這是扯淡的事情,用機器炒菜還能好吃?事實上,我自己雖然是吃貨,也喜歡大廚親手加工的美食,覺得那會更好吃一點,但不得不得說的一點是:美食與誰做的不一樣,它僅與食材,烹飪的火候和調味的比例有關。
這讓我想起一個美食節目所舉辦的雙盲測試:美國一個電視節目邀請了五個吃貨和五個家庭主婦參與節目,然后分成兩組,來不停的品嘗端到面前的菜品,這些菜品每樣都是兩份,其中一份是酒店大廚親手做的,另一份是廚藝外行在大廚指導下做的,結果呢?幾乎沒有人能準確分辨誰是誰做的。
這個節目表明,我們對于食物的認知,帶有很多情感的成分,覺得一個東西好吃,很可能是因為我們提前知道了它是某個大廚做的,或者是以前很多人說過這道菜好吃,因此潛意識就覺得它確實不錯,但到底它好在什么地方,其實是分辨不出來的,至少,對于絕大多數普通消費者而言,是這樣的結果。
既然如此,那么,針對普通消費者的快餐,如果未來用帶有機器手臂的炒菜機,嚴格按照制作標準炒制,調味品也是分毫不差的按照先后順序放進去,那么做出來的味道,不僅不會有多差,甚至還可能超過很多連鎖品牌所做的那些“人工標準化”的味道。
我給孟總解釋說,所有連鎖企業都不敢追求味道的一百分,而會主動降低味道上的追求,原因在于調味品和流程都能標準,但唯獨實際動手操作的人無法標準,也就是人為帶來的味道差異化,是所有餐飲連鎖品牌在味道上的弊病,因為這個弊病,連鎖門店就只能選擇接受被降低了標準的味道,來遷就人的差異化。
但是,如果孟總能在廚房設備智能化做出好的產品,那么就相當于打破了“人為標準化”的頑疾,而實現把現有的“味道標準化”,提升到“流程標準化”,完全擺脫掉人為差異化而帶來的味道差異,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機器智能化所做出的味道,反而會超越人為智能化。
我主張餐飲需要有溫度,這個主張不會變,但它更多的是指前廳環節,也就是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環節,但是后廚,只要是炒菜,天然的就不缺溫度,所以我認同廚房設備智能化,與我所堅持的餐飲需要溫度并不矛盾,我對廚房設備智能化持有完全開放的心態,希望真正的好產品盡快出來。
因為餐飲發展的未來已經很清晰的擺在面前,廚房的人工嚴重短缺問題也擺在面前,現在一個洗碗工的年度用工成本都超過三萬(包含食宿費用),墩子的年度用工成本將超過六萬,而負責炒菜和管理的大廚,年度用工成本輕松超過十萬,甚至要幾十萬。
如果設備智能化可以減少廚房用工數量,降低后廚的用工強度,那光是節約一個人,一年就相當于為餐廳結余好幾萬,如果能節約好幾個人的話,那最少也要節約十萬以上,因此,廚房的智能化設備哪怕貴一點,也有很大的市場前景,畢竟,餐飲老板都是很會算賬的人。
但我提醒孟總,他以后可能要遇到困難,不是他所設計和生產的產品問題,這個是必然趨勢,已經不需要去操心,而他未來遇到的最大問題,很可能是餐飲老板認知的更新和升級,如果大家還是像現在這樣,一聽說機器炒菜就搖頭排斥,說什么那玩意兒做的東西不好吃之類的,這可能會讓他崩潰。
當然,提醒孟總注意這些問題的同時,我也安慰他別太擔心,他把產品做出來后,自己去開一個餐廳,把這個產品的效果真實的展現到其他老板面前:同樣面積的餐廳,你如果因為使用了智能化設備,在相同的時間里可以更快更多更穩定的出品,而且還不用害怕把機器人累到了,也沒人來給你請假休息什么,那就不要擔心什么賣不出去,到時候想買的人可能會擠破門檻的。
從餐飲發展的脈絡來看,廚房設備智能化已經是未來的必然趨勢,也是餐飲發展的必經之路,但廚房設備智能化只是解決了工具問題,這也只是最基礎的問題,無法帶來餐飲的變革,決定餐飲真正走向的,其實還是在前端,也就是只有解決“人”的問題,才能把控方向,這里的人,既指消費者,也指餐飲從業者。
最后我給孟總說,這也就是為什么我非常理解他,但同時我卻扎身前端研究的原因,因為以終為始的來看,以后以孟總為代表的高科技精英,把餐飲設備做到越智能化,那就越需要前端的餐飲人去做得更好,否則,前端人才成長不起來的話,后端設備再先進也沒用,因為你再好吃,再有效率,沒有人吃,那就沒價值,所以,后端智能化是為前端服務的,前端管理才是未來餐飲的核心競爭力。
這也是再難我也死啃前端的原因!
(本文耗時54分鐘)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