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一個四川吃貨,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吃這方面擁有了一種“優越感”:覺得我們四川的美食是全國至尊,與那些為了川菜與其他菜系孰好孰壞而爭論不休的老鄉不同,我是壓根都不會去與別人爭論,即使面臨很多人說我們川菜的各種不是,我也一笑了之,內心深處卻是不自覺的“高高在上”:不屑于與別人爭論,在我這里,川菜和成都小吃就是第一。 我知道這非常狂妄自大,所以除了今晚這樣的日子偶爾透露出一點我在這方面的狂妄之外,其他方面很少表現出來,不讓別人發現我內心深處的這種不健康心態,但可能很多朋友已經有所發現,比如,我當年創建豪蝦傳以及現在要向全國推廣四川鹵煮龍蝦,就是內心有一股不服氣:憑啥麻辣味道的小龍蝦與俺們四川沒有關系?這促使我去努力,希望能有所改變。 但不得不說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我在豪蝦傳上面做出一點點成績,獲得一些朋友的贊美和掌聲,但內心深處卻并不高興,甚至很多時候覺得非常難受,尤其是去年下半年,當我密集的接待來自省外的合作伙伴時,遠道而來的他們,都向我打聽成都有什么好吃嘴,并讓我給他們推薦,尷尬恰好就在這里。 幾個月下來,我敢于推薦的也就這么幾家餐廳,但他們沒有一個能代表“四川美食”,比如火鍋,稍微對火鍋文化有所了解的,都知道火鍋起源于重慶,而不是成都,真正的火鍋之城也在重慶,這是鐵的事實,再狂妄自大的成都人也都得承認這一點,即使有例外,也無非是偷換概念,將重慶重轄出去前作為一個時間標點,說火鍋發源于曾經的“大四川”。 那么川菜呢?目前真正值得給省外好吃嘴推薦的川菜餐廳有哪幾家?從十年前,我推薦川菜首選就是商業后街的川國味和沙灣會展的順興老茶館,雖然期間出現很多具有生意和名氣都很大的川菜中餐廳(比如大蓉和,紅杏等),但我一直覺得他們做創新菜和融合菜多余傳統川菜,請客吃飯可以,要吃地道川菜則可能還不具有代表。 但令人尷尬的是,川國味(更名為興川國味)生意和菜品都越來越下坡路,很多經我推薦而去吃過的朋友,都表示很失望,至于順興老茶館,失望的朋友倒是相對偏少,但也沒有什么經驗,除了看川劇表演和菜品豐富之外,并沒有給那些外地來的朋友帶去什么驚艷之感覺,從他們的眼神里就可以看出疑問:這就是你吹噓的川菜? 這些確實都算,但對于一個在成都只停留一兩天,只能有機會吃一兩頓的外地人來說,他們沒機會去品嘗到我們自認為可以代表成都的美食和小吃,而更多的只能是聽在成都生活的朋友們的意見,或者是在網上查詢那些人氣很好的餐廳,對于他們來說,確實可能也吃了幾頓美味的東西,但真正的成都小吃,他們回去以后還是一無所知。 對于很多人來說,他們來成都可能一輩子也就那么一兩次,所以成都美食對于他們來說,也就在成都那一兩頓麻辣味道的菜品而已,很多人確實也很滿意,但是對于一個對四川美食和成都小吃有狂妄自大的自豪感的人,則總是覺得有點委屈:我們四川和成都這么多好吃的美食,這么多讓人流年忘返的路邊美食,外地好吃嘴卻只能道聽途說一些名不副實的東西。 這幾年省外有一些很經典的餐飲案例,也就是把本地特色美食打包成一個小吃城項目,專門針對外地游客,相當于做“美食旅游”,靠這些特色小吃來吸引別人,去年底,成都也出現了這樣的模式,比如天府掌柜,好像就是走這條路,外省已經有很成功的案例,成都小吃和四川美食,是否能借天府掌柜這樣的模式走成功,則有待時間論證。 但,就算是天府掌柜為代表的新模式能成功,能讓外地游客在一個地方集中吃到成都的這些知名小吃,但對于大的“成都小吃”的衰落則幾乎沒用,因為小吃總是來自民間,知名小吃不一定是味道多么好,但一定是要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歡,而要做到這一點,那它必須經受“路邊攤”的磨難: 生活在成都的吃貨朋友們,不知道發現一個情況沒?讓我們自豪的所謂成都美食,與十多年前相比,幾乎沒什么差別,就好比我們國家的科技發明到現在還在吃“四大發明”的老本一樣,我們成都小吃,一樣在吃那些東西的老本,除了龍抄手,賴湯圓,擔擔面,傷心涼粉,鍋盔,蛋烘糕等很多年的東西,還有什么新的東西出來么? 因此,比別人不知道我們有這些美食相比,更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的美食一直在吃老本,沒有創新,翻來覆去的只能是拿曾經的那些東西來標榜,而比這還要嚴重的情況,就是我今天這篇日志的主題,也是今天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那就是越來越難有小吃通過傳統途徑走出來了。 以前我不知道原因,但是今天我到春熙路溜達時,在這條人流量最大,小吃最多的地方,猛然間發現那些曾經排隊的都不排隊,而還在排隊的,甚至連產品都不是以前的產品了,那些曾經在這條街上創造出奇跡的東西,他們甚至連一年的壽命都不會有了,一旦短期內無法實現盈利能力,它的結局就是被淘汰。 當我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發現不僅是春熙路如此,其實現在所有地方都是這樣了,一方面是現在各方面的經營成本太高,一個美味的小吃,它不太可能以成本很低的方式去贏得被市場接受和認同的時間周期(如果當年不是因為我們老店房租只有2000每個月,豪蝦傳扛不過2011年); 基于這樣的認知和判斷,我才在今天覺得比以往更悲觀,以前我想的是肯定會有越來越多的美食被有心之人創造出來,四川美食和成都小吃的隊伍會越來越壯大;但今天看到春熙路的情況后,我變得悲觀,覺得這條路被堵死了,不僅是那些好吃但盈利能力不足的小吃沒有活路,那些既好吃又有盈利能力的也不會有活路。 原因在于,它們會因為過分逐利而變得缺少時間積淀,沒有時間積淀的東西,再好吃也沒用,他會被下一個同類型的東西所取代,這恰好可能也就回答了我前面的困惑:龍抄手,奶湯圓,蛋烘糕,紅糖鍋盔這些成都小吃為什么經久不衰?不是他們多么好吃,而是他們經受了時間的洗禮,被植入了消費者的潛意識,被賦予了時間的價值。 而最近這些年,雖然也出現了很多很多美味的東西,也讓背后的很多老板賺了大錢,但它們流行一段時間后就從市場消失了,他們的消失不是因為不好吃,而是沒有時間的積淀,沒有在消費者的意識層面扎根,消費者根本記不住他們,他們會因為下一個好吃的東西,而很快忘記現在好吃的東西,腦袋里甚至不會留下一點印記。 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成都小吃有“斷香火”的嫌疑了呢?
如果說川菜還勉強讓我在省外的朋友面前保留顏面,不至于被當面吐槽的話,那成都小吃就不是尷尬的問題,而是直接讓我難堪,以至于到現在,已經好幾年時間,我都不敢給外省的朋友推薦成都吃小吃的地方,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就讓他們在逛錦里,文殊坊這些地方順便吃一點,并且都事先反復留退路:讓他們對這些地方的成都小吃不要抱太高期望值。
但問題在于,應該對哪兒的成都小吃抱希望呢?我自己根本找不到,是市中心的“成都小吃城”么?是龍抄手里面的那些小吃套餐么?還是其他什么地方?這真的一直讓我困惑,很多朋友可能會說,成都不是遍大街都是各類小吃么?賀記蛋烘糕,嚴太婆鍋盔,二姐紅油兔丁,毛婆婆傷心涼粉,不是很多么?
現在那些知名的小吃,最開始幾乎都是從最底層消費者開始吃的不起眼的東西,比如周記祖傳棒棒雞,最開始時連鋪子都沒有,而是挑著擔子沿街叫賣,一片兩片都會賣;火鍋則是從碼頭工人煮豬身上的下腳料開始的……現在那些知名的所謂成都小吃,不管是金碧輝煌的龍抄手也罷,各大景區遍地皆是的傷心涼粉也好,最開始哪個不是先輩最底層的民眾所認同?
更主要的是逐利的欲望越來越強,不僅短期不獲利的產品會被淘汰,那些即便是獲利,但獲利能力處理劣勢的也會被淘汰:比如同樣的地方,同樣的成本,做一個好吃的鍋盔,可以做到幾百個人來學技術,光學費就可以收個幾百萬;而做涼粉,雖然也能賺錢,但只能賺賣涼粉的錢,那它再好吃,也會被人為的選擇性淘汰,原因僅僅是“沒有錢景”!
繼江蘇十三香,湖北油燜大蝦,湖南口味蝦之后,第四個具有地區代表性的龍蝦味型,純正的川派麻辣味道,曾經專屬于成都豪蝦傳龍蝦館,他們借這個味道成功撬開成都的龍蝦消費市場,引出四川吃龍蝦的熱潮;現在創始人面向全國推廣四川鹵煮味道,爭取讓全國喜愛龍蝦的消費者,品嘗到地道四川風味的麻辣小龍蝦!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