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3300字,燒腦時間9分鐘,筷玩思維記者趙娜發于上海。
永和豆漿,最早出現在臺北的永和一帶,在臺灣是家喻戶曉的早餐鋪代名詞。1982年,創始人林炳生和幾個合伙人一起開家早餐鋪,也叫“永和豆漿”,后來逐漸干大,但合伙人卻已經退股,因為做得實在是太辛苦。
堅持下來的林炳生在80年代改革開放時來到大陸,經過調研,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店,之后又陸續開店,進而擴展到上游大豆的環節。
從此永和豆漿便開始了豆漿粉的生產銷售,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至今,永和豆漿產品銷至20多個國家,擁有近500家餐廳門店,在海內外擁有大量消費者。
然而,門店加盟模式導致經營水準參差不齊、品牌形象雜亂且老化,極大的減緩了在一線城市的布局,面對強勢競爭者顯得不夠靈活與積極,這些都讓永和豆漿的品牌勢能削弱,甚至要淡出年輕人的視野,長遠看來非常危險。
對此,掌門人林炳生并非沒有意識到問題,且已經開始著手推進品牌年輕化戰略。然而,面對后來居上的“老對頭”永和大王,以及初出茅廬就先聲奪人的桃園眷村,積累了三十年內功的永和豆漿是否有機會、能否爭取到在餐飲領域的全新發展機遇?
豆漿門店大比拼,永和豆漿是否老矣?
目前,永和豆漿在全國有500多家門店,營業額20億左右。單從數字來看并不少,但這些店大多分布在二三線城市,并且很多都是加盟店。
永和豆漿在非常偏好豆漿油條的上海,也僅僅30多家店,需求量難以滿足,本來愿意吃中餐早餐的人,被迫吃洋快餐,而店面數也會影響品牌。
同時,這個數字和五年前永和豆漿的門店和營收數據幾乎相同。也就是說,五年20億的營收不變,永和豆漿走得太穩健,也意味著在三四級市場,它的存量已經接近飽和,需求也很難拉升。
在餐飲這條線上,這個已經存在30年的豆漿品牌無疑面臨后勁不足的境況,遭遇到戰略問題。
林炳生發現在二三線城市開店,坪效比一線城市高。同時,后來居上者永和大王已經成了更好的豆漿品牌,永和豆漿開始被迫在二三線城市發展,品牌逐漸下沉。
林炳生的理解是,就目前中國經濟而言,二、三線城市的發展空間更大。國家現在也在倡導城鄉一體化,以“鄉村包圍城市”的模式發展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浪費。
事實上,一線城市的市場空間依然很大,比如桃園眷村,第二次定位了豆漿油條店,門店設計還原了臺灣原生態的基因,實際上這本應是永和豆漿更具備的基因。
一線主流城市存在豆漿高端存量市場,如果繼續往二三線走下去,最大的問題是,永和豆漿的品牌勢能會越來越弱,早餐店門檻并不高,門店本身也會被當地其它早餐店業態擠壓。
據筷玩思維了解,林炳生對這些情況并非沒有認識,其已經開始從品牌年輕化、店面形象升級、已有門店修正淘汰三個方面來改變。
永和豆漿原來只是供應原料給高校,現在要開發自己的新品牌“豆漿達人”迷你店,從高校開始做起。“豆漿達人”可以說是永和豆漿的縮小版,二十到五十平米,滿足消費者外帶的需求,在上海這樣的城市,開到上百家。
對于加盟店的管理,現在永和豆漿每年還會開六七十家,不斷修正不合要求的店,問題嚴重的進行淘汰處理,并朝著區域聯盟發展——一個城市有一個區域聯盟來供給原材料,永和豆漿配送到每一個區域倉庫,滿足每一個分店的需求。
林炳生跟豆子、豆漿打了三十年交道,是一個穩健派和實力派,對于新玩家,他認為,桃園眷村有很多創新,跳脫了傳統的消費價值,但最終還是販賣豆漿、油條、燒餅、粢飯團這“四大金剛”,消費者會有一個比較。
這樣的判斷,出自于林炳生作為老餐飲人的穩健和韌性,但當下激烈的市場競爭,還是給永和豆漿提出了加速的要求。
豆漿商品化另辟蹊徑,兩條腿走路能否跑得快?
從永和豆漿進入大陸開始,林炳生就開始“兩條腿走路”的發展路線,一是餐飲,二是商品。永和豆漿在門店上的發展雖然不是那么令人矚目,但在把豆漿變成居家方便食品的這件事業上,走得卻已經很遠。
豆漿擁有近兩千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的一種傳統蛋白質飲品。從最原始的石磨豆漿發展為現如今的現磨豆漿,工序已經簡化了許多,但仍然不能擺脫“磨”這個程序。
自己在家打豆漿,還需要買來干豆經過一夜的浸泡,第二天才能制作豆漿,耗時耗力,而對于忙碌的都市人來說,開袋即食才是最理想的狀態。關鍵是,口味和營養也不能保證。
隨著天氣溫度的不同,冬天天氣冷,泡同樣的時間,大豆還沒有被“激活”,打完豆漿蛋白質都還在豆渣里,豆漿會很淡;如果氣溫高,同樣的時間,大豆泡過頭了,就會變質。已經加工好的豆漿粉就能解決這些問題。
然而這只是豆漿粉第一步的市場教育。
筷玩思維研究認為,現磨豆漿還有一個痛點,就是并不適合所有人飲用——豆漿富含嘌呤,得痛風的人不能喝;豆子容易脹氣,腸胃不好的人不能多喝。
豆漿粉卻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永和豆漿粉的生產線上,可以一分鐘內將黃豆烘干、脫皮、去芽,那些容易產生嘌呤、脹氣的黃豆皮和豆芽都被摘掉了,只剩下兩瓣豆子被研磨。之后又經過機器研磨,兩瓣黃豆被打碎成100個顆粒,充分激活大豆的營養。
而豆漿粉在諸多生產工序之后,營養價值并沒有降低,還易于保存,但和傳統石磨豆漿比起來,口感上還是少了些渣感。為此,永和豆漿做了一個“原磨工藝”,將“脫渣”的工序省去,保留大豆細膩的渣感,達到口感的復古自然。
除此之外,在上游大豆原材料的供應鏈上,永和豆漿也挖得比較深,將生產基地直接設在有機大豆原產區,實行種、產、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并擁有智能化倉庫,實現科學化的儲藏條件。
上述所有這些,都是創始人林炳生在把豆漿商品化的方向上做出的成果,目前永和豆漿門店的豆漿都是由這些豆漿粉制成的“無嘌呤安全豆漿”,也會直接出售豆漿粉。
在這種模式下,門店成了永和豆漿粉的“體驗店”,豆漿粉是主角,并通過門店渠道直接接觸消費者。
這樣一來,豆漿粉調制出的豆漿口味就很關鍵,消費者到店喝豆漿為的就是比自己打的更好喝,如果體驗較差,便失去了進店消費的理由,豆漿粉和門店哪個都走不通。
永和豆漿在豆漿粉上的研發投入,是支撐這兩條腿持續向前走的根基。但商品化和門店運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相差較大,花在商品上的精力越多,對門店的把控自然就會下降,對經營者的管理能力是一大考驗。
餐飲界公案未了,死磕品牌保護不如全方位品牌提升
在黑龍江,曾經一度有六十多家山寨的永和豆漿,真正獲得授權的店只有三家。在大眾點評上搜索“永和豆漿”,經常出現點評用戶發圖拍到的是寶島永和豆漿、鄭和永和豆漿等等雜牌。
這還不是品牌受損的全部。至今為止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消費者,不清楚永和豆漿和永和大王到底是不是一家,或者誰是正牌誰是山寨。
這也是餐飲界的一樁未了公案。
最早的“永和豆漿”是一種泛稱,指臺北永和一帶以販賣豆漿為主的早餐店。“永和豆漿”作為商標最早于1985年在臺灣注冊,Logo以黃色“永和豆寶”稻草人為主要標識,品牌名稱為“永和豆漿”四個字。
之后“永和YUNGHO+稻草人圖”被注冊在30類(豆漿等)商品上。1999年,林炳生把在臺灣創立的永和豆漿品牌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直營店。
而上海永和豆漿大王餐飲有限公司于1996年2月25日成立,于1997年注冊“永和大王”商標,核定注冊在43類餐飲上,并且掛上“永和豆漿大王”的牌匾經營。永和豆漿的弘奇公司向工商局舉報其商標使用不規范,“永和豆漿大王”便改為“永和大王”。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商標法規定,在不相同或類似的商品和服務上,可以共存相同或近似的商標。永和豆漿最初注冊在商品類,而永和大王最初是注冊在餐飲類別,屬于不同的商品和服務,所以餐館服務上的“永和大王”商標,對于豆漿商品上的“永和豆漿”商標,并不能算作侵權。
永和豆漿沒有保護好商標權,在這一節失利,之后門店也沒有全力去拼搶。而在二三線城市面臨的山寨問題,也無力全部解決,加之加盟店的管理困境,在品牌上的鞏固顯得回天乏力。永和豆漿把更多精力放在開發的各色豆漿粉,也的確有效果,永和豆漿粉成為快餐業的主流豆漿產品。
而與此同時,競爭者永和大王已經被菲律賓連鎖餐飲集團快樂蜂收購,開始在品牌形象上全面升級,并強調永和大王“320家餐廳保留磨坊,22年堅持現磨豆漿”、“1杯現磨豆漿=8小時浸泡的大豆+用心磨制+反復過濾+4小時保質期”的概念,來攻占消費者的心智。
對此,永和豆漿選擇在品牌年輕化上發力。2016年,除了推出多種口味的永和豆漿輕紛系列新品,永和豆漿也開始設計新的門店形式。
2017年初,永和豆漿聘任連續13屆獲得全國障礙車冠軍的鄭佳君擔任“永和豆漿形象代言人”,來凸顯品牌的年輕化形象。
1月份,永和豆漿上海世紀店新裝亮相,和以往的永和豆漿門店不同,這家店沒有用“番茄炒蛋”的紅黃配色,而是用了更加時髦的黑黃配色,店內布置成一步一景,以適應年輕人愛玩自拍的生活方式,同時廚房也采用明檔,自取和吧臺點餐相結合,顧客點餐用餐可快可慢。
這些改變如果都能在全國范圍鋪開,對永和豆漿品牌形象提升必然有利,但卻是一個耗時耗力的大工程。
筷玩思維認為,早餐店在一線城市的市場遠未飽和,無論是社區還是商業區,以豆漿油條為主打依然是剛性需求,永和豆漿在把沖調豆漿的口味做到和現磨一樣香醇后,便有了成本優勢,可以花更多力量在門店運營和餐品優化上,無疑還是具有競爭力的。
而在品牌年輕化上,小型門店“豆漿達人”新品牌還需要在包裝和門店視覺上進一步打磨,做出真正讓年輕人感知到并喜愛的品牌形象。
持續不斷為餐飲業貢獻硬干貨。接下來,筷玩思維將并購2家餐飲產業服務公司,屆時,我們在多維度、深層次的餐飲深度服務能力方面將進一步增強。各種形式合作請聯系:蘇先生 18518677068(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7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