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外賣同質化競爭嚴重,顧客是哪家便宜選哪家。外賣商家難免陷入價格戰,很容易虧本經營。
但最好的定價策略,并不是一味低價,陷入“流血的價格戰”,而是讓顧客認為店內菜品相對實惠,值得購買。恰當的定價策略,甚至還會讓顧客產生“買得越多越劃算”的心理感受,引導他們主動增加消費,提升客單價。
而且,定價,可以說是所有外賣經營活動的基礎,就像定海神針,一竿子扎下去,不管是后期促銷,還是店鋪的滿減打折送券,其他所有活動都要圍著定價來做。
那么外賣商家應該怎么做好定價呢?今天結合案例,給大家分享四個外賣定價策略。
最小單位定價法
人們所有的消費決策,都來源于心理決策和心理判斷。心理學指出,人們普遍潛意識里都厭惡風險,因為風險會給人帶來不愉快的體驗和回憶,所以每一次決策都會本能的評估風險,風險越大,決策難度就越大,決策時間越長,決策成功率就越低。
因此,第一個定價策略是,利用最小單位定價法,降低顧客決策成本。
舉一個例子:
有一次點外賣發現,這家的紅糖糍粑好便宜啊,才要6塊錢!因為紅糖糍粑大部分都是20塊錢,很少有6塊錢的,應該看看咋回事,點完送過來一看才恍然大悟,原來一份只有兩塊糍粑,最后品嘗了一下,發現這個糍粑的味道非常好,于是忍不住安利介紹給了其他小伙伴,其他小伙伴馬上又點了大份的過來吃。
再比如一個賣毛血旺的商家,線下生意很火爆,但是線上無人問津。后來把毛血旺給拆成小份,搭配小菜一起賣,把價格也給拆了,原先線下一份三四十塊錢,但是線上起價可以定到十多塊錢。結果第二個月,銷量一下子蹦到5000多單。
這就是典型的最小單位定價法的案例,也就是商家依據顧客傾向于降低決策風險的本能,將一個原本比較貴的產品的價格,拆分為最小單位,最終降低用戶決策風險,加大決策成功率,最終提升下單轉化率。如果產品本身足夠過硬,還能夠起到拉動復購的作用。
價值導向定價法
很多做蓋澆飯的商家,死活賣不上價格,比別家貴一塊錢,銷量立馬下來,毛利率連50%都不到。而做沙拉、輕食的商家,成本比蓋澆飯要低很多,卻經常能做到75%以上的毛利率,甚至有的商家還能做到25%的凈利率,這是為什么呢?
用經濟學原理解釋,價格,實際上并不完全由成本決定,在外賣這個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價格更多是由需求決定,也就是你的定價要回避成本導向,要想想能不能給用戶創造其他價值,引導價值導向,以用戶心目中的價值感為外賣的定價。
在外賣業務上,用戶價值感分為三種:
第一種:基礎使用價值。
無非就是吃飽和吃好,沒有多大的活動空間,然而大部分商家都還在基礎使用價值上徘徊,最終只能陷入低價競爭。
第二種:自我定位價值。
這就是說一個人始終是在尋找自我定位,這個時候給他一個自我定位就有價值。這就能夠解釋,為什么有些外賣,餐品的確好吃,但沒有復購率,為什么,因為包裝太LOW逼了,不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自我定位。
第三種:自我提升價值。
也就是商家要永遠追求滿足用戶的高級需求,你可以簡單理解為外賣版本的消費升級。比如兩年前的外賣,除了蓋澆飯就是黃燜雞米飯,但是今天,麻辣小龍蝦、小龍蝦蓋飯、牛油果拌飯、牛蛙飯、老母雞湯拌飯等等,這些滿足更高級用戶需求的商家,成為受追捧的商家。
所以通俗點說,價值導向定價法,就是以你為用戶創造的價值為基準,指導你的產品定價,這個方法,尤其適用于一些比較創新的品類和產品,因為競對少、參照少,大可以需求作為定價的基準。
尾數定價法
59元、99元、199元……尾數定價法已經被用的很普遍了,用心理學解釋,用戶更傾向于關心價格的首位數字,而忽略末尾數字,10塊錢看起來就是沒有9塊錢便宜。
你可能在想,這有啥稀奇,我早就這么定了啊!但接下來這個案例,可能會讓你大開眼界。
有一個外賣商家想把一個產品做成引流款,定價到9塊錢,但是成本核算下來虧了一塊。雖說引流產品的設計允許虧損,但咱還是能賺一點就賺一點,虧本的生意可不好干。
那怎么辦呢?改成9.99元,只是在小數點后面加了兩位,在顧客心目中9元和9.99元沒什么區別,但銷售額卻立刻提升10%。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這個成本控制的好的話,10%可能全都是你的凈利率,多少人做外賣這么久,凈利率可能都趕不到10%,而你一個動作就能增加10%的凈利率!
然而整個外賣平臺上把價格設到小數點后面兩位的,卻只是少數。外賣不就是一毛錢一分錢摳出來的生意,所以尾數定價法,就是把小數點后面的數字吃干榨凈。
成交價錨定法
了解成交價錨定法前,先來看看怎么算外賣的毛利潤率、凈利潤率?
我們都知道堂食毛利潤率=菜品成本/售價,但外賣的產品不只是菜品,還包括餐具、配件、包裝等等,所有你交付出去的東西都是你的產品,所以外賣毛利率=交付成本/售價。
成本統一了,那售價如何定義呢?是平臺標價?還是用戶結算價?還是餓了么給你實際結算價呢?
大部分商家都是刨除平臺扣點,把平臺實際結算價格,當做售價來計算利潤率。但平臺扣點就相當于房租,不能刨除,所以咱們要達成一個共識,售價一定要按用戶實際結算價格,不能按照平臺結算價格。
這就是成交價錨定法,以用戶實際付款價,為整個定價的基準,去計算我們的毛利潤率和凈利潤率。毛利潤率向外,主要用來指導競爭定價,凈利潤率向內,主要用來指導和控制成本。
怎么操作呢?
假如你現在要到一個新的商圈開店,要確定價格,先把商圈內同類別的商家,所有的數據全部統計下來,包括產品的標價、滿減的力度、銷量最好的菜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實際付款價格,把所有商家的實際付款價格進行加權平均,算一個平均數,你的實際付款價格,就在這個平均數的基礎上,上浮10%到20%即可。
實際付款價格確定了,標價怎么定呢?這里要提到競爭定價,就是你把實際付款價格確定好之后,按照60%-65%的水準設計產品價格、控制成本線,在向上根據競對的情況,拿出高于10%-20%的力度做促銷活動,以用戶實際成交價為基準,除以實行的滿減或折扣的比例,反推出你的標價。
所以,以實際成交價為價格錨,以此推出毛利潤率、凈利潤率、平臺標價、活動力度等等所有的元素,最后形成完整的定價體系。這就是成交價錨定法。
很多人會想,標價標那么高,用戶會不會嫌貴不來了呢?但其實用戶最在意的是最后付款頁面的那個價格,也就是實際成交價。
所以你的定價是多少無所謂,但成交價如果貴了,不劃算,那人家秒退,但如果成交價是合理的,就算略微偏高10%,顧客也會因為懶,直接下單了。
文字整理丨職業餐飲網 李珍
(本文整理自洪七公在餓了么商家學院的直播課程——《正確玩轉菜品定價,店鋪營業額至少翻3倍》)
相關閱讀: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