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的若干政策》(下稱《政策》),其中,餐飲業紓困扶持措施共計7條。
針對單一行業給予專項指導
內參解讀: 各項政策直擊“成本壓力”
餐飲作為“入口”行業,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更為敏感。過去一年的“抗疫”中,餐飲、食品企業集中爆發疫情的事件不少。這一政策要求餐飲企業內部繃緊弦,加強疫情防控管理投入,同時,也從政策上緩解成本壓力,給予鼓勵。
讓一線運營“船小好調頭”,面對突發,可以根據疫情實際狀況“及時收縮”。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可見數字化、智能化已成為餐飲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加上疫情的反復,對線上外賣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將這個板塊作為“救命稻草”。
保民生,穩就業,餐飲先行。由于餐飲是人力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始終高居不下,是“一座大山”。緩繳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政策,對于企業來說,可大大緩解現金流壓力,將流水用于更加急需的地方。
現金流,是伴隨疫情一直被提及的關鍵詞,也是讓諸多企業“聞風喪膽”的一大關鍵點。
從創業成本的角度來看,經濟下行,壓力太大,很多尋找項目的人“盤算”資金以后都紛紛打起退堂鼓來。而國家需要實體經濟解決就業問題,因此,創業成本和投入成本過高,不利于餐飲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政策中能夠看到“鼓勵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為符合條件的餐飲業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這種針對小微企業的利好措施。比如去年12月份,哈爾濱市出臺新政策,其中包括加大對住宿餐飲等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擔保力度,簡化擔保手續,降低反擔保要求。
這條政策有兩個指向,一個是面向保險機構,一個是面向地方政府。從保險機構的角度來看,在疫情發生后各大機構也跟進了由疫情導致的企業經營中斷相關險種,在此基礎上,仍需要多科普,以及擴大保障責任和范圍。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到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9.3%)。針對政策最后一項“鼓勵餐飲企業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或許會帶動很多新興行業和機會。
14部門聯合發文
這一劑強心針穩了
煎妮 18501112924(同微信)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6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