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依
“這個面分量太少了吧,怎么三口就沒了。”
“這個面口味太清淡,一碗還賣20塊錢,難吃還貴,肯定做不過3個月。”
這家店一開業,因為一道主打產品擔仔面,被顧客罵慘了,首月生意慘淡,營業額僅25萬。
但,僅僅半年時間,這家不到200平的小店單月營業額就做到100萬,不僅沒有3個月關門,而且活了4年,火了4年,還開出23家店。
這家店就是來自臺灣的小吃品牌度小月。
在臺灣,度小月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以擔仔面最為出名,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梁家輝、林志玲、國畫大師張大千、香港著名美食家評論家蔡瀾等名人都去打過卡。
蔡瀾還曾經說過,擔仔面做得最好的當屬度小月。
但,沒想到度小月在剛進入北京的時候,就因為這道名菜,被顧客吐槽量少、難吃、貴。然而,僅僅就半年的時間,局面就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顧客不僅不罵了,還心甘情愿的排起了長隊,門店業績直接翻了4倍,度小月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近期,職業餐飲網記者就采訪到了度小月總經理曾溫煌。
度小月總經理曾溫煌
第一家店剛開業就被罵,生意慘淡
臺灣餐飲品牌進軍大陸市場,發展得如魚得水的并不鮮見。也正是看到這一點,2012年,度小月也決定要來大陸分一杯羹,其首家店選在北京朝陽區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
雖然,度小月在臺灣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但,在北京開第一家店的時候,出于對陌生市場的謹慎,度小月團隊還是整整籌備了近一年半的時間。
曾溫煌說:“為了做到忠實原味,團隊幾乎走遍了北京所有的市場,采購的每樣食材都要與臺灣同種食材進行仔細對比,光是選材環節就耗掉了大半年時間。”直到2013年,在完成最后的口味測試后,度小月北京首店正式面世。
但,讓曾溫煌沒有想到的是,即使花了大量時間在口味上下足功夫,但最終消費者卻并不買單,尤其是主打產品擔仔面,在面向市場的過程中產生了巨大爭議。
“在臺灣,提起擔仔面就會想到度小月,但是沒想到進入大陸市場,最開始被罵得最慘的就是擔仔面,顧客都嫌份量少。因為,在臺灣擔仔面一種點心,但大陸這邊是當作正餐吃。即使開店前我們已經加了30%的量,但對于大陸的消費者來說還是不夠。”
因為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度小月開業首月生意慘淡,200平米的店,營業額才25萬,遠遠低于曾溫煌每月70萬的營收預期。
三招,半年內營業額翻4倍
雖然一開始,度小月門店生意冷清,門可羅雀,但,半年之后,度小月的門口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生意有了驚人的好轉。
曾溫煌回憶了這半年里,度小月門店生意一步一步由冷清到火爆,逆襲的整個過程。
第一個月,門店生意冷清,營業額25萬;
第二個月,生意稍有好轉,營業額30萬;
第三個月,門店開始陸續排起了隊,營業額73萬,終于達到曾溫煌的心理預期;
到了第六個月,門店生意持續火爆,業績突破100萬。
半年,業績翻了4倍,到底是怎么實現的呢?簡單說就靠三招。
不變:不盲目改產品,而選擇引導顧客
地域差異,是很多跨區域經營的餐飲品牌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而最快速解決問題,獲得顧客認可的方式就是做本地化改良。
但,度小月擔仔面受到爭議的時候,曾溫煌偏偏沒有選擇迎合市場改產品,而是通過不斷與顧客溝通,來嘗試讓他們接受這種臺灣的飲食文化。
“我那時候經常給顧客講,張大千來我們店里時,也提出了一樣的問題,覺得量太少,您真是行家,跟張大師提出了一樣的問題。不過,張大師提出的解決辦法更有意思,他吃了兩碗。
有時候我也會問顧客,這碗面放大三倍,你一定就滿足了對嗎?他說對。我說,那其他的好吃的你就吃不到了哦。”
面對顧客對擔仔面的質疑,曾溫煌總是不厭其煩的耐心解釋,顯然這條路與改良產品比起來,要難走得多。
但他說:“擔仔面在臺灣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一旦改了,不僅失去了品牌特色,而且對于顧客,尤其那些已經去臺灣吃過度小月擔仔面的顧客來說,會失去正宗臺灣味帶來的安全感。”
而這種良苦用心,也獲得了顧客的認可。曾溫煌說:“我還記得有一次晚上九點多鐘,我在芳草地店巡店,詢問顧客就餐體驗,有一位先生拉著我說,他懂臺灣味,度小月的味道很正宗,千萬不要變,變了就不是度小月了。”
變:靈活經營,吸引年輕客群
度小月的主打人群是20-45歲的年輕人,作為一個百年品牌如何占領年輕人的心智呢?
曾溫煌選擇了變,在實際的經營中,他奉行的是靈活多變的原則,來吸引年輕消費群,給顧客持續的新鮮感。
產品圍繞“新”做文章
“傳統的東西是靈魂,就放在那里不動,但新時代,新市場,需要新東西。”尤其是在產品上,曾溫煌認為必須要圍繞一個“新”字來做文章。
但既要保持臺灣口味的正宗,又要給顧客新鮮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溫煌采取的做法是,老菜新吃法。
比如烏魚子是臺灣非常有名的食材,傳統的吃法是烤好后放涼片著吃,搭配青蒜,是很好的下酒菜,但是因為味道濃厚,年輕人不喜歡。
于是在曾溫煌則用水果,來替代青蒜和蘿卜,更加爽口,就是這一點小小改變,這一道菜一個月就帶來了12萬的營收。
及時調整菜品份量,抓住“一人食”市場
“我發現,年輕的消費群體,一個人吃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所以針對這一現狀,度小月在經營方式上及時做了調整。”
在產品上,以招牌肉燥飯為例,對一般食量的顧客來說,以前的份量正好,但對于女性顧客則稍微多了一些。所以,度小月就做了小碗的肉燥飯,專門為上班族女性設計。
后來,曾溫煌又發現很多一人食的顧客想點青菜,但是一整份又吃不完,于是就又增加了一人份的燙青菜。
菜品份量下調,價格也降下來,60塊錢的客單,顧客能品嘗到3到4到菜品,在顧客心目中形成高性價比的印象。
事實也證明,這種調整是非常成功,抓住了“一人食”的市場。在知乎上,有人提問北京有哪些最適合一個人吃飯的餐廳,度小月就名列其中。
加:把臺灣的“人情味”搬到門店
“我曾經問過很多去過臺灣的顧客一個問題:臺灣的什么東西最打動你?被提到頻率最多的詞是‘人情味’,后來我就想一定要把這個人情味也搬到門店。”曾溫煌說。
那么,具體怎么體現的呢?曾溫煌從兩個方面入手。
裝修上,加入臺灣民俗元素
在度小月的門店,能看到很多臺灣的民俗元素,并且以現代化方式來呈現,既能彰顯度小月百年品牌的文化底蘊,同時又能增加品牌活力,吸引年輕客群。
店內的“天燈”裝修靈感來源于臺北的一個古樸小鎮,那里的人們每年都會在新年齊放天燈為家人朋友祈福的習俗,顧客經過門店就會被天花板上懸掛的紅色燈籠所吸引。
現在每個度小月的門店里都有一個小面攤(明檔),就是為了還原祖先在街頭巷角擺攤的樣子。
“因為他們以前就是挑著竹擔子賣擔仔面,后來生意越來越好,就租了個小鋪子,這么做一方面是為了讓顧客了解度小月的歷史,同時也是為了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創業維艱。”
不僅是大環境的營造,連隨處可見的細節都注重臺灣民俗文化的體現。比如用來盛裝擔仔面的碗,就大有玄機,顧客在把面吃光光之后,就能發現這個碗的特別之處。
原來,度小月每一代都有不同的碗,現在已經是第四代,在120周年紀念日的時候,推出的這個趣游碗,碗上花紋手繪是由臺南100位小吃店的老板,一起完成的,仔細一看就好像是一個美食地圖,而且每一個碗底都有編號,代表著獨一無二。
服務上,從細節處彰顯人情味
除了在外部的環境氛圍營造上,體現人情味,在服務的細節上,曾溫煌更是身體力行。
尤其是在第一家店首月生意不好的情況下,曾溫煌每天都在門店里和顧客聊天,給顧客講解每道菜的歷史,以及怎樣的吃法才是最能發揮菜品最佳口味。
“當時,這個事情還被有心的顧客寫到了大眾點評上,說是有一個大叔在晚上9點多的時候,還在店里教顧客怎么吃臺灣菜。后來,就有媒體陸續找過來了。”
也因為這樣,度小月一步步火了起來,門店排起了長隊,甚至還出現過有顧客嫌排隊時間長要外帶,被曾溫煌拒絕之后破口大罵的情況。
“大家都在排隊等位置,外帶就是插隊,對其他的顧客不公平,所以,當時對這些要求外帶的顧客一律都拒絕,雖然一開始他們不高興,但久而久之也就理解了。”
職業餐飲網小結:
在餐飲行業并不缺少百年品牌,但是能活得好的百年品牌卻很少見,度小月之所以能從每月25萬做到100萬,就是因為兼顧了“變”和“不變”。
既能做到有所堅持,同時又能根據市場來做出恰到好處的調整,獲得年輕人的喜歡,這就是度小月的成功之道。
(本文作者王依,微信WYbeijing13,如對文章有探討,請加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6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