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過度依賴外賣平臺,一快餐品牌連關11店!

    文丨職業餐飲網 孫佳瑤

    近日,北京一知名中式快餐連鎖品牌突然出現大規模閉店的狀況,從原本的25家門店銳減到14家。

    連關11家店,企業坦言關店原因:過度依賴外賣但平臺補貼漸微,門店經營遇困。

    這個有著12年歷史的傳統快餐品牌到底遭遇了怎樣的困境呢?快餐行業大洗牌的背景下,快餐品牌該如何突圍?

    過于依賴外賣平臺,一品三笑“哭”了

    這個快餐品牌是一品三笑,也算是快餐界的“元老”級品牌了。

    2006年一品三笑成立了第一家店,到2016年,乘著互聯網和外賣平臺的快車,將門店數量擴展到25家,這也是一品三笑的巔峰時期。

    此后就進入了停滯階段,曾經一直以鹵肉飯占據一席之地的中式快餐品牌,現如今卻成為了外賣時代下的犧牲品,這到底是為何呢?

    外賣平臺補貼沒了,“親媽”變“后媽”

    根據有關數據統計,2018年在線餐飲外賣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2500億元,“萬物皆可外賣”已經是絕大部分人默認的生活方式。

    一品三笑趕上了外賣的紅利,在2015年上半年加入餓了么外賣平臺,下半年整體業務就翻倍增長。

    小試牛刀成功之后,一品三笑接著陸續加入了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等多家外賣平臺,在平臺瘋狂補貼下,它的日營業額最高可以達到3萬元,遠遠超過堂食,外賣平臺可以說比“親媽”還親。

    然而,到現在平臺為了掙錢,逐步減少甚至停止了對商家的補貼。

    這樣一來,那些在外賣平臺補貼的良好勢頭下,卻沒有打造出自己核心競爭力的快餐品牌,一旦補貼停了,就面臨著做滿減沒利潤,不做滿減沒有顧客的窘境。

    外賣平臺抽成最高達25%,“財神爺”變“吸血鬼”

    就在外賣市場一片紅火的趨勢下,一些商家的快餐外賣經營狀況卻江河日下,除了因為外賣補貼的終止,更加致命一擊是平臺對商家的抽成最高上漲到了25%!

    也就是說,以前商家入駐外賣平臺,平臺會給商家錢;而如今卻顛倒過來,變成了商家給外賣平臺15%-25%不等的抽成費用。

    快餐的議價空間本就不高,再加上補貼變抽成,“財神爺”突然變“吸血鬼”,這讓本著薄利多銷的快餐品牌更加“生不如死”。

    但無奈在如今的外賣熱潮下,一品三笑已經無力脫身,所以只能忍痛割愛,關掉近半數的門店,來稍微“喘口氣”,保全大局。

    曾經在緊要關頭救過一些快餐品牌的外賣平臺,恰恰也成了壓死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外賣平臺固然可以充當快餐行業的“拯救者”,但也只能作為商家營銷的一種工具。如果過于依賴外賣平臺,而不去提高經營能力,激發核心競爭力的話,最后,它只會要了你的命。

    快餐行業突圍法:賣身、轉型、穩步前進

    被外賣“壓垮”的一品三笑,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整個快餐行業艱難的生存狀況。

    餐飲業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快餐行業已然迎來了一次大洗牌,找不到自己適合的生存之路就等于繳械投降。

    以北京的快餐行業來看,有的快餐品牌用賣身、轉型和穩扎穩打來突出重圍。

    賣身:和資本合作

    一種比較省時省力的方法就是適合的“金主爸爸”,直接“賣身”。

    比如13年時間開了100家分店的餐飲巨頭和合谷,在2016年就以1.17億被弘毅資本收購。

    與資本聯誼,為和合谷未來的發展帶來充足的資金、戰略以及各種資源。

    和合谷創始人趙申說:“和合谷公司與弘毅及上市公司形成資本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借助資本帶來的各種資源快速發展壯大”。

    可見,和合谷在自身經營比較良好而且流量也夠大的情況下,依然選擇賣身,不僅是為了更好的資本合作,更是在不斷優化發展路線,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

    轉型:開發“餐飲+新零售”的新大陸

    當然在如此環境背景下,也有部分的快餐品牌靈光一現,選擇轉型,尋找適合自己品牌的生存之路,來解決“燃眉之急”。

    霸蠻牛肉米粉就是其中之一。

    經過一年的研究,霸蠻米粉成功走通了“餐飲+新零售”的轉型之路。在之后的一年中,霸蠻速煮系列牛肉粉在天貓、京東、盒馬鮮生、美團掌魚鮮生、全家便利店、等線上線下平臺,都進行了布局和銷售。

    霸蠻米粉創始人表示:“目前我們有20家的門店,在我們的營收結構中,門店的收入只占20%,其他80%的營收是來自線上電商、線下零售和外送業務。”

    目前“霸蠻”的零售業務,能達到月銷近40萬份,如果把這一項收益平均到每一家門店的話,那么,每一家門店的坪效將會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據。

    穩步前進:50%復利增長

    在整個快餐行業較為低迷的整體情況下,也有不少的企業穩扎穩打,本本分分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成為快餐屆的“三好學生”。

    比如北京快餐連鎖品牌好適口,創立20年,營業額以每年10%-15%的速度遞增,走得穩穩當當。

    好適口在企業的增長模式上和現在有的連鎖餐企100%的門店增長速度不同,選擇復利增長的方式。

    也就是說,每年開新店的數量都不超過老店的50%。

    不斷控制擴張店面的速度,那么精力自然就會更加集中,穩扎穩打的做好自己的產品,這也是好適口在“擴張規則”的復利增長嚴格控制下,得出了自己成功的生意經。

    小 結

    外賣平臺停止補貼無可厚非,畢竟他們不是慈善機構,更不是餐企的媽。

    餐企把自己當成沒斷奶的“娃”,但平臺可能只是把你當成養肥了再宰的“羊”。

    平臺只是餐企的工具,要是把它當成救命稻草,它也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END-

    主編丨陳青 編輯丨馬聰

    相關閱讀:

    《靠杯子創新,6平小店月營收50萬,7年開出200家直營店》

    《一夜間13家門店關得只剩1家,上海一知名餐企沒熬過這個冬天……》

    《海底撈員工和顧客打起來了……》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0096.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2月18日 20:58
    下一篇 2018年12月18日 21:2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