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第一個把中餐館開到美國的女人,拒絕當蔣介石兒媳,98歲仍在端盤

    餐飲基礎知識100講,識別二維碼立刻免費學習

    “Cecilia Chiang,您退休后什么打算?”

    顧不上回答記者扎堆的問題,剛拿下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James Beard Awards終身成就獎,93歲的江孫蕓就一頭鉆進了舊金山的廚房。

    見老太太搖晃著進來,剛才還丁零當啷全是大廚子顛鍋子說話聲的廚房,一下靜了,均勾著背洗耳恭聽。

    Cecilia Chiang——江孫蕓。人稱蕓姐。

    從姑娘時候就開始在美國端盤子,可謂是把正統中國菜帶進美國的第一人。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歌唱家帕瓦羅蒂,披頭士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都是她家中餐館的粉絲。

    就連八竿子打不著的《花花公子》雜志,都專門寫文推薦蕓姐的餐廳。

    沒有蕓姐,中國菜在世界上很可能不會有現在的地位。

    穿了一輩子旗袍的蕓姐

    哪來那么多雄心壯志,93歲的蕓姐對著鏡頭拋來一句話:只因當時沒得選擇。

    身為無錫大戶人家小姐,又同時被蔣介石的兒子和侄子追求,不在中國當闊太太,為什么非要去美國當餐館的店小二?

    “只怪當時心太軟咯~”

    本來只是去美國探望姐姐,卻遇上舊友——一對東京姐妹花想在美國開餐廳的。幫不懂英語的姐妹倆談房租,墊錢,事無巨細地張羅……

    到最后倆姐妹卻打起了退堂鼓。美國房東呢打死也不退錢。

    見背負著高額利息的姐妹倆坐在東家門口,哭得不成樣子。蕓姐心一橫:“別哭,我來開!”

    不忍心這樣美的蕓姐去端盤子。

    大小姐便由此進了廚房。

    在這之前,蕓姐是炒菜先放菜還是油都不曉得的。

    開,可不能開成美國式的中餐館,當時在美國的中餐館是怎么樣的呢?沒有一家中餐館鋪餐布,環境臟亂差。米飯不像米飯,非得拌胡蘿卜丁,進去一點,無非是是炒面炒飯拌飯,還清一色酸甜味兒。美國人:這就是中國菜?

    對于吃著講究上海菜長大的蕓姐,根本就沒法忍:“要讓你們看看中國菜是怎么一回事”。

    既然做了就要好好做,蕓姐一鼓作氣又向銀行借了150萬。

    四處打聽,怎么也找不著會做上海菜或者北方菜的師傅,蕓姐的“福祿壽(Mandarin))”只好請了一對做鍋貼蔥油餅的山東夫妻,來管廚房。而她自己就成了處理各種雜碎的店小二。

    “燒紅了的獅子頭?”

    老外一看菜名吃了一驚,你們怎么敢吃獅子肉呢?還有這個叫花雞,叫花是什么?魚香肉絲里的魚呢?

    過去老外壓根沒聽過這樣的中國菜。蕓姐不慌,一樣樣給解釋。

    “你確定這是中餐館?”

    有很多客人起初都適應不了這樣不“雜碎”不“酸甜”的中餐館。關鍵是,而且還得坐在一起混著吃。

    美國人向來是自己吃自己的,現在卻要幾個人伸向一個盤子,這口水混進去了怎么辦?蕓姐立馬就講起了中國的餐桌文化。

    老美人也學著坐圓桌上一塊兒吃。

    一邊給客人科普,一邊繼續找廚子跑市場找材料。

    雖往日在無錫老家不曾下過廚,但常年在飯桌上聽父母品鑒菜系,關于一道中國菜應當有的色香味是如何的,蕓姐還是有幾分把握的。

    蕓姐的“福祿壽”跟爛大街的蒼蠅小館很不一樣。

    餐館裝修得很有中國味道,但這種味道既不是雕龍畫鳳,也不是掛滿紅燈籠,是透過圓桌透過榫卯木件家具,可以嗅得出來的淡淡的優雅。

    左邊穿旗袍的服務生就是蕓姐。

    為了配上這樣的格調,蕓姐自己穿起了旗袍戴起了珍珠項鏈。

    廚師一聲吆喝,她總是第一個跑去接應的,因為上了菜得教客人怎么吃,飯不是混著菜吃的,菜魚不是切碎的是整條的……

    蕓姐在教怎么切肉。

    餐館開了幾個月,好不容易留住了第一撥客人,卻遭到美國餐飲工會的打壓。

    “做菜不能放味精”“營業時間不能超過9點”……一系列針對中餐館的規定,蕓姐怎么肯入會。工會不高興了,在當地報紙上連著黑“福祿壽”,她的餐館外長時間有白人、黑人舉著牌子阻止客人進入餐館、……恐嚇電話,在餐廳放置炸彈。

    蕓姐居然不哭不鬧,事兒照做。

    壓力再大,頂著就是了。雇不起的人時候,她一個人管十幾份活,買菜點菜接電話跑堂收賬,外加刷馬桶。

    “報紙黑的了我一天,但黑不了我一輩子”蕓姐不信了。

    我們說一個人想干成一件事,除了努力,還需要有運氣。這世界上努力的很多,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運氣。

    蕓姐遇到了三藩市著名餐館的老板Alexis。

    “你是不是中國人?”白俄老外Alexis一聽蕓姐說是,立馬改成了北京腔,原來Alexis以前在天津開過西餐廳,蕓姐一家就曾經在他店里吃過飯。原是舊情,Alexis立馬引薦了當時在美國的名專欄作家Herb Cane來用餐。

    第二天,專欄上就有了“福祿壽”的文章:新發現一個提供真正中國食物的餐館。

    當天,蕓姐在餐館接了100多個電話,接到手酸得連電話筒都提不起來。

    自那之后,報道不斷,餐館的生意也愈來愈好,好到只要有名流來訪舊金山,要吃中國菜必來“福祿壽”。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歌唱家帕瓦羅蒂、披頭士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夫婦都是“福祿壽”粉絲。他們喜歡蕓姐的福祿壽,喜歡福祿壽獨創的“拔絲香蕉”、“拔絲蘋果”,喜歡這里待客頗有人情味的服務生,

    喜歡有大家風范的蕓姐。

    而她的兒子一帆大概是受了母親的影響,也做了餐飲,把母親的“福祿壽”年輕化成了 “華館”,十多年時間就開了168家分店。

    2013年,當蕓姐站在領獎臺上,接受美國美食“奧斯卡”終身獎的時候,蕓姐已經是93歲的老太太了。

    而“福祿壽”已經不在其門下。

    老太太把餐館轉手給了年輕一代:“終歸還是要讓他們接手的嘛”。

    老太太不心疼,因為當年的愿望已經實現,中國菜在世界菜系中穩穩地站住了腳。你以為老太太這回退休享清福去了吧,可人家卻當起了美食顧問。

    如果你在三藩市某中國餐館門口,瞧見一個穿著中式掛衫圍紅圍巾戴珍珠耳環的勾背老太,說不定那就是蕓姐。

    人家正趕著去給廚子們上課呢。

    如今97歲高齡的蕓姐,

    走路都走不利索了,

    卻仍然穿梭在廚房間,

    眼睛望著年輕人扎堆的地方,

    偶爾也當親自給客人端盤子。

    看見一塊發酵得很好的面粉團,

    會高興得像個小姑娘。

    逛菜市場,

    一條泥鰍就能逗樂她,

    好像這才第一回下市場。

    “想不到就要100歲了喲……累?不會累啊,我喜歡工作,我覺得工作著就挺開心的。”

    在紀錄片里,老太太對自己的即將走完的人生點頭肯定:沒白活。

    人的一生究竟要選擇什么?什么才是我們真正的激情所在?

    誰也沒法得出一個百分百準確的答案,相信蕓姐也很難回答你。但也許,蕓姐會對你講:答案不是問出來,不是憑空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來源:一束光

    – END –

    主編丨彭景 視覺丨馬聰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1451.html

    (0)
    上一篇 2018年7月15日 20:59
    下一篇 2018年7月15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