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一節目上,《舌尖》導演陳曉卿說,他看了一篇文章,是關于推薦餐飲老板必讀書的,讀完之后覺得很有趣,這些餐飲人關心的都是企業發展,團隊建設、顧客心理、產品定位……但沒有一個人關心怎么把食物做成美味。
文丨小寬
我看了文中的餐飲人推薦的書單,的確都是經濟管理,品牌營銷等方面的書籍,都屬于常見的暢銷書。
有時候我也會和各種各樣的餐飲人在一起探討,其中有年銷售額幾十億的連鎖企業,也有剛剛草根創業的小白,在這樣一個“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的領域里,焦慮是非常普遍的心態。
從事了幾十年餐飲行的老兵怕自己觀念陳舊,跟不上趨勢;
做強做大的餐飲老板都在研究如何二次創業,從整個供應鏈做革新,產品如何標準化,品牌如何升級;
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每天研究互聯網+,開發單品爆品,創新思維,如何抓住外賣風口;
還有許多對這個行業覬覦的躍躍欲試者,研究產品主義,如何精準營銷,如何用抖音推廣爆品,如何開發線上產品,隨時準備轉身在這個行業里做變革者,哪怕是做一款沙拉,或者小龍蝦外賣。
這是現實,吃喝貌似是一個寬闊無邊的大市場,一個最古老的朝陽產業,每一個細分領域都可以出現奇跡,然而我看到不過是熙熙攘攘,有人來,有人走,有人起高樓,有人宴賓客,有人樓塌了,有人樓塌了連個影子都沒有留下。
餐飲是一門生意,但首先是一門與吃相關的生意。我們這些年見過許多新概念,看過許多漂亮的PPT,但是食客終歸會用嘴投票,千言萬語敵不過一句:“不好吃”。
所以在這些餐飲人讀經濟管理品牌營銷的書籍之余,我也想給大家推薦一些與美食相關的書。這些書都是講食物的原由,味覺的變化,人類的變遷對食物的影響,我們的食物為什么成了現在的樣子……
這些書并沒有什么廢話,并非是所謂的美食家描述自己吃喝經驗的小品文,也非消遣文字,這些書可以叫餐飲人更深入的了解食物背后的秘密。
干一行,愛一行,既然當一天和尚,就權當敲一下鐘吧。
1
《隨園食單》
清 袁枚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這本書可以練筋骨,懂得中國食物的來路。
袁枚是個才子,在那個求功名利祿的年代,他活得入世且超脫,飲食男女,才華橫溢。
這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在最前面:須知單和戒單。
開篇大義,把中餐的烹飪原則,味道的搭配原則,從選料到烹飪,從宴席到禮數,短短數千字,講的清清楚楚,并且幾百年之后,他所說的原則都幾乎未曾變化。
除了須知單和戒單,其他部分都是他針對不同食材的不同理解,給出的具體建議和菜譜,有人入迷,于是試圖還原之,做成舊味道,這和研究紅樓菜一樣沒有必要,歷史向前,食材變化,口味審美變革,消費習慣改變,飲食結構重塑,這些仿古都是緣木求魚。
只需讀有所得,知其精妙即可。
我到現在還把這本書當枕邊書,比如隨意抄下幾句:
正如《隨園食單》開篇所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后行,飲食亦然。
2
《食物與廚藝》
美國 哈羅德·馬基 譯 蔡承志 等
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 2013年
厚厚三本,分別講:蔬、果、香料、谷物;蛋、奶、肉、魚;面食、醬料、甜點、飲料。
這是一本食材大全,又是一本盛大的教科書。它除了講述食材,更講述食材的原理,烹飪的變化,講加工工藝,分子構成。
講糖,除了糖的分類和構成,還講糖的提煉和原理,糖的運用和技巧;講魚,除了講魚的營養,還講常見魚的家族關系,鰈魚的近親分類,講捕撈養殖,溫度對魚肉蛋白質地的影響……
總之,只要你讀進去,完全給你打開一片海闊天空,從此對食物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這本書貌似講的多是西餐,但本質上講的是一切我們所能接觸到的食物。許多人都想寫一本書《論一切》,在美食領域,這本書幾乎就是《論一切》。
這是一本綜合了食品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動物學、海洋學、微生物學、文化、歷史、廚藝……相當綜合。
這本書有一個宣傳語:“全世界的大廚,沒人敢不拿這本書。”何止是廚師,一個喜歡美食的人讀完這本書,那種感覺就像上學的時候考試,你提前拿到了答案。
3
《粵廚寶典》
潘英俊
嶺南美術出版社 2006
這是一套書,其中包含:候鑊篇、砧板篇、味部篇、食材篇、點心篇、香料篇、宴會篇等等。以粵菜為基礎,用非常細致入微的角度關照中餐的秘密。
那些廚師行當里秘而不宣的東西在這里都和盤托出,并且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比如《香料篇》,厚厚一本,專門講述香料的種種講究,并且是以非常嚴謹的科學筆法來撰寫,不同香料的化學成分,細致到桂皮從古到今有多少種冒牌貨。讀后往往會有恍然大悟之感。許多人對中餐中的鹵水好奇,卻人人都有自己的做法,這里也會分門別類介紹不同鹵水的構成與風味。候鑊篇中,講述了大量醬汁的制作原理與工藝,即便不下廚,也很開眼。
這一套書可以經常翻看,對中國食物的做法與淵源,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4
《歐陸傳奇食材》
林裕森中信出版集團 2017
林裕森寫美食,也寫過許多葡萄酒的專著。他這本書講述了歐洲的食材。這些食材包括把薩米克醋、貝隆生蠔、生吃火腿、奶酪、松露。
其實在中國的餐桌上,這些來自西方的食材也越來越常見,隨著物流和貿易的暢通,食材已經無國界,在許多中餐的餐廳里,也非常頻繁的吃到這些食材。
對這些食材深入了解,才會產生基礎認知和變化呈現。所以對中國餐飲人而言,多了解一些異域食材很有必要。
這本書不是隨筆式的,而是百科式的,分門別類,細細呈現,比如講述松露的時候,就從采集、保存、食用、不同地方生產的不同松露,松露在西方餐桌上的文化意義與淵源,娓娓道來,清楚明白。
5
《料理實驗室》
美 J Kenji Lopez-Alt
臺灣悅知文化
這貌似是講解西餐的一本書,里面涉及到早餐、高湯、牛排、漢堡、火雞、通心粉等等,事實上,其中涉及到的都是如何科學化的理解食物。在餐飲科學的角度,這本書有非常清晰明白的表述。
所以在講述湯的時候,其實是在聊高湯的科學,講一只雞的時候,會講述到雞肉的種類:肌肉、慢縮肌、快縮肌、脂肪、結締組織,味道提取的原理。講述絞肉的時候,會講述不同絞肉方式給肉質帶來的變化。
在中國廚師的經驗中,經驗是需要長年積累的,其實在現代的實驗室中,這些經驗都是可以標準化的。而這些就是科學料理的秘密。
6
《葡萄酒的故事》
英國 休·約翰遜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餐與酒其實是一碼事,作為一個餐飲人來說,了解一些基本的葡萄酒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哪怕你的餐廳里賣的最多的還是啤酒。
我也曾參加過各種品酒會,也去過世界各地許多酒莊,喝過的好酒也很多。然而所得到的知識都是零散的,片段的,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在跟別人聊天的時候也能胡侃幾句風土、產區,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對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些零散的知識不過是個零。
幸好有了這本書,50萬字,500多頁,堪稱葡萄酒圣經。這本書從葡萄酒最早的誕生一直講到上世紀80年代。
這是一本關于葡萄酒的歷史書,從挪亞如何奉上帝之名種植葡萄、14世紀曲折的運酒航海線路、穆斯林不喝酒的真正原因、美國東西海岸的葡萄種植、香檳如何在戰爭的硝煙中劫后余生,直到意大利、西班牙酒在20世紀的復興運動……看完此書,任何關于葡萄酒的事兒,基本上可以爛熟于心了。
這可不是輕松的專欄,憑借著俏皮與幽默的隨筆,是一本嚴謹的學術書,讀起來有點費勁,但是只要通讀完一遍,心有所得。
7
《東食西漸: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飲食文化》
J.A.G.羅伯茨 楊東平 譯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8年
西方人如何看待中餐,總是會引起中國人的興趣。就像中國人對西餐的理解最開始也是粗枝大葉漏洞百出一樣,我記得肯德基最早一家店在北京前門開業的時候,無數人懷著對西餐的憧憬,去排隊買一個漢堡。
這本書記載了從13世紀一直到新中國,一代又一代的傳教士,商人,冒險家、旅游者來到中國,他們的日記和書信中記載著那些令人捧腹的故事,其實這都是珍貴的私人史。
其中有文化沖突,也有故鄉情結,一個西方人在中國給老家的人寫信,懷念著那塊帶血牛排和薯條。
西方商人們居住在通商口岸的租界之內,在他們看來中國食材實在是不夠衛生。
中國蔬菜不能吃,因為是用糞便澆灌的(現在看起來,多么有機);
而肉類也無法吃,因為屠宰場的衛生條件極差,(現在看來,那些肉里沒有瘦肉精,土豬土雞,多么天然原生態);
而且很難喝到新鮮的牛奶,即便有牛奶也被勾兌,一個住在漢口的英國人曾經在送的牛奶里發現了一條活的小魚(現在看起來,至少沒有三聚氰胺)。
然而在更遙遠的時代,最早來到中國的傳教士們,日子并沒有那么好過。
他們不得不用“兩根木棒”吃下中國食物,對他們來說,中國人的吃食不可思議,“他們吃青蛙,這在歐洲人看來是很惡心的,但他們認為味道很好。吃老鼠似乎也很正常,蛇羹甚至享有盛名。”
食物也是一座巴別塔。那時候的不解與隔閡其實到今天依然存在。西方人對中餐的認識無非是烤鴨、左宗棠雞、宮保雞丁,請老外吃一頓涮羊肉,他們口里稱贊,背地里也一樣吐槽。
我們去歐洲去久了,在裝逼晚宴之前也會偷偷泡一包方便面。中餐一直都夢想著申遺,自得于中餐“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然而不放眼望世界,巴別塔就一直在。
8
《甜點的歷史》
法國 瑪格洛娜.圖桑—撒瑪譯 譚鍾瑜
臺灣博雅書屋 2011年
許多人選擇烘焙和甜品作為自己的創業方向,那么這本書可以認真讀來。
我曾經跟大董聊天,他說中餐與西餐橫切面對比,哪一點都不弱,唯一的弱點在甜點。所以大董準備引進西班牙著名的甜點大師在北京開一個甜點學校。
中西餐的甜點雖然都花樣百出,但是真正對比,還是高下立現。如今流行烘焙,人人都在學著從戚風蛋糕做起,做馬卡龍,做翻糖,做芝士蛋糕和黃油餅干。這些都是西式的。
這本書也是臺灣版,印刷精美,尤其是里面的圖片。
這本書講述的是整個甜點的歷史,從古埃及,到中世紀,一直到如今,也講了不同國家的甜點,作者是法國人,當然是以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法國甜點的文化。
還有不同經典甜點的來源,比如國王蛋糕里為什么藏一顆蠶豆,閃電泡芙因何得名,小細節小考據,相當豐富。
甜,是人類基因中的熱愛,嬰兒剛出生就熱愛甜的東西,媽媽的母乳也是甜的。其他的味道都是后天慢慢接受的,似乎只有甜永恒。
讀這本書需要一些對甜點的熱愛和知識,互相映襯,往往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么回事。
讀書之美,往往也在于此:哦,原來是這么回事兒。
8
《中國吃》
唐魯孫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11
唐魯孫這類寫吃的,我統稱“遺老派”寫作,大體是念舊,懷念舊時光,言說老講究,尋覓老傳統。
同樣是遺老派,也分兩種風格,一種是港臺派,49年離開大陸,往事只能回味,代表人物是唐魯孫、高陽、白鐵錚、逯耀東;一種是大陸派,典型人物是王敦煌寫的《吃主兒》,趙珩寫的《老饕漫筆》,還有近年的崔岱遠。
無非是追憶逝水年華,那時風物,物是人非,當年的吃喝細細講究,一碗打鹵面里的乾坤,一份老小吃里的歲月。然而時代向前,車輪滾滾,那些追憶的,不過是自己風華正茂的青春。
唐魯孫在其中是翹首,因為我不把這些文字當美食看,而是當成一個時代的私人生活史。
我看他寫晚清宮廷里的吃喝,看他寫20年代北京流行的館子,流行的味道,那時候的吃喝生活,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間或吃喝八卦,市井風俗和逸聞掌故。
舊時的北平早成了北京,人事皆非,然而那時候的點點滴滴都在唐魯孫的腦海里封存,猶如一張年輕戀人的照片被收藏在抽屜里,隨時拿出來憑吊。這種文字的力量,就是穿越過層層迷霧,抵達自己的青春歲月,那時燈火通明,一片繁華。
– END –
統籌丨彭景
編輯丨馬聰 視覺丨馮亞欣
相關閱讀:
《優秀餐飲店長必備的14個表格》
《沒有現金流的餐飲老板都是耍流氓!》
《偏僻餐廳生意火爆到提前一星期預約,老板僅用了一招!》
如果你想看一些餐飲行業其他的書,可以長按識別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