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餐飲店,最害怕的是什么?
一定是走了錯誤的方向卻全然不知,直到關門倒閉時才恍然大悟。以下7條錯誤的認知,餐飲人經常擁有,但你一定要把它們避開。我見過很多餐飲店老板在準備開店時,都想讓產品線非常豐富;又或者在生意變差時,總想著添加新產品,殊不知這是非常錯誤的認知。當今時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低,他們的消費行為由被動式的選擇轉換為主動式的選擇。也就是說以前人們去餐飲店,看菜單有什么會點什么;而今則是先想好吃什么,再去尋找相對應的餐飲店。所以餐飲店需要把某幾樣甚至某一樣菜品做到極致,這樣才能與顧客建立起深層次的認知,讓他們在想到某個品類時第一時間想到你。而那些產品線非常多的餐飲店,不但讓顧客認知模糊,還經常會因為食材難以管理、口味難以控制而導致自身損耗越來越多,最終油盡燈枯,關門大吉。有些餐飲店老板,他們認為自己打著傳統小吃的旗號,就必須把產品做得很正宗。若出現了生意不好,他們只會認為是產品還不夠正宗,會不斷地向著“正宗”做調整。顯然不是,正宗只是這道菜的風味符合發源地的風味,它能滿足發源地人們的胃口,但它不一定也能滿足當前市場人們的口味。縱看那些成功的小吃美食,全都會根據本地人的口味進行微調整。你要記住,餐飲是為了滿足顧客吃的需求,要好吃而不是要正宗,正宗只是為了保證好吃的一種手段,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經常聽人說創業最關鍵的就是缺資金,資金充足,其他的都不叫事。餐飲創業缺乏的其實是資源,除了資金資源,還應包括:客戶基礎、供應商支持、有能力的員工和團隊支撐、品牌和商譽、技術和生產工藝流程等。當然,還得不斷地充足自己,讓自己每天都能了解更多餐飲這個行業及經營方面的相關知識。有的餐飲創業者資金實力雄厚,大門店、豪華裝修、進口食材、大號營銷……以為這樣就能把餐廳做好,其實,錢是砸不出好口碑的,最重要的還是修煉內功。找到精確的目標客群,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實現合理的凈利率、翻臺率、復購率,餐廳才能發展下去。
4
做餐飲服務類,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這個,想要將每一個客人都服務到位,其實開業初期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討好每個客人,否則只會顧此失彼,傷害到前來消費的客人。開業初期主要應對生客,因為不論老板怎么對待朋友,他都能理解,而生客則會非常挑剔,可能會因為一點點瑕疵就再也不會光顧。味道以穩定為主,只要自己確定了味道定位,對于不適應味道的客人反映,只需要做到表面的尊重即可,無需改變。開業的前三個月味道不變,就能吸引一群對餐廳味道認可的顧客群體,不認可的自然不是餐廳的精準客戶。新開餐廳還是要慢慢積累穩定的,我們雖然身處互聯網時代,但不是每個人都是一開始就能有運營IP的實力,給自己至少半年的時間來完善產品和服務,查漏補缺。在經營一段時間后,要選擇性的聽取顧客意見,高頻消費者的客戶提出的意見至少都是忠于餐廳的,而低頻次的消費客戶有時候并沒有利用價值,甚至有可能是惡意攻擊。
近幾年,網紅店大起大落,人們經常談及餐飲要“回歸產品”。但所謂回歸產品,是指產品需要有品質做保障,而不是說餐飲只需要好吃就行。因為電商沖擊,餐飲行業在近兩年來發展迅速,早已變成一片紅海。在競爭激烈的餐飲行業里,餐飲店若想持續發展,就必須能夠給顧客留下記憶點,也就是抓住顧客的心。而想要抓住顧客的心,單憑產品好吃是不夠的,因為現在市場的同質化太嚴重了。餐飲店更需要通過一些營銷手段、品牌文化、品牌特色來打造獨一無二的競爭力,讓顧客能夠記住你。
很多餐飲店老板知道品質為王的道理,所以就萌生了“用最好最貴的食材做餐飲”的錯誤想法。有一句老化叫做“只買對的不買貴的”,對于餐飲行業也是如此,有些產品不需要去購買最貴的食材,你買了最貴的食材,除了成本變高外,還可能會打造不出餐品應有的味道。
很多餐飲店老板在生意變差時都會認為是菜品價格太貴,于是拼命降價,卻發現于事無補。這是因為餐飲店老板們存在一條錯誤的認知:菜品價格越便宜越會有人買。凡勃倫效應告訴我們,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愿意購買的消費傾向。尤其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對價格的敏感度逐漸變低,他們希望能夠高消費來提高生活品質。所以往往有時候餐飲店把餐品價格定得高一點,反而會更受歡迎。20年前的開店方式在當今早已行不通,20年前火熱的店在當今還能火也一定是在不斷進行調整。做餐飲一定要與時俱進,根據當前的大環境做出調整,切忌一成不變的腐朽思維。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3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