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改變品牌命運的學習平
餐謀長導讀:迄今,海底撈在大眾心中最深的印象,依然是“伺候式服務”。海底撈就像一個因成功塑造某個角色而一炮走紅的演員,但即使他未來拍再多的戲,終其一生,可能也擺脫不了成名角色的影響甚至陰影。
▲海底撈最快明年赴港上市
12月10日外媒消息,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最快可能明年上市,考慮上市地點為香港,擬籌資不超過3億美元。
消息稱另有一位海底撈代表稱公司IPO(專題閱讀)計劃還未敲定,拒絕進一步置評。
據悉,截至2014年底,海底撈在中國有109家門店。在2014年前20年,海底撈平均每年增加5-8家門店;從2014年起,海底撈卻共計增加17家門店。
據媒體了解,早在今年2月份就有市場消息稱,2015年海底撈計劃在全國新開78家門店。海底撈官網數據也顯示,2015年,該公司有43個城市被定為有意向拓店的城市。對于海底撈突然提速開店的舉動,當時即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很有可能是為上市鋪路。
而海底撈創始人張勇也曾表示,等商業模式能夠盈利并可以更輕松地復制后,海底撈才會上市。
最近和一位90的小伙伴交流,談及海底撈的“大殺器”服務,他顯出并不熱心的樣子。
“我上班地附近就有一家海底撈,但這個冬季基本沒去過。”他說,“就是覺得服務員們太熱情,令我感覺不自在。”
▲誰來為“過度服務”買單?
所謂“過度服務”的含義,度娘給出的解釋是:一些客戶在接受一些產品或服務后,產品或服務的某些特色或功能根本用不上,但這些特色或功能卻增加了他們的購買成本。
海底撈“服務差異化”的核心就是“人”。在“人”方面,海底撈大量投入資本,例如提供高薪待遇、生活福利和培養機制等。
張勇在今年公開的一篇文章中稱,海底撈主要是兩類成本開支比較大,其中之一即是員工的勞動力成本。他希望通過市場的調節,通過增加售價,或者壓低股東的一些回報,來保證員工的收入。
顯然,對于消費者而言,他們要為了這種可能不需要的變態服務,在菜品價格上付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如今,在海底撈用餐,人均100元幾乎成為標配,這比其他很多火鍋品牌價格高出很多。
這種轉嫁的成本的最直接后果,是造成用戶的流失。
事實上,對于當前國內層出不群的食品安全問題背景下,相比服務的高溢價,很多消費者更愿意為好產品的高溢價買單。
在消費者迭代過程中,很多新生代消費者對海底撈式服務的并不感冒。這種迭代而造成的用戶群流失,可能要由海底撈自己來買單。
雖然海底撈已經意識到客群迭代造成的影響,也在嘗試著轉變。但這種努力,有多大效果,很難說清楚。畢竟,迄今海底撈在大眾的心智中最深的印象,依然是伺候式服務。
海底撈就像一個因成功塑造某個角色而一炮走紅的演員,但即使他未來拍再多的戲,但終其一生,可能也擺脫不了成名角色的影響甚至陰影。
▲我們每天不一定是原創,但是一定是最有“營養”的。
▲餐謀長聊餐飲營銷學習平臺所推送的文章,部分采編于各大媒體閱讀量最高的文章及作者投稿,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所以未注明,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您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來源:首席品牌官/觀點地產網,由餐謀長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餐飲品牌營銷 | 第一學習平臺
《餐謀長聊餐飲》
有興趣聊餐飲品牌營銷可加我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