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語錄】《餐飲時報》報道:大蓉和劉長明–市場是檢驗菜品的唯一標準

    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老板跟著市場走”并不是我的發明。企業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企業是適應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而存在的。”也就是說,顧客想買什么才是決定性的,是顧客而不是企業來決定該生產什么產品。當年日本豐田汽車異軍突起,一舉打向美國市場,憑借的也就是一個簡單理念,即“生產顧客需要的產品”。這個理念看似淺顯易懂,沒什么深奧理論,實際上卻很不簡單,因為管理者和技術人員都有自己的喜好,難免以自身的喜好來代替顧客的喜好,不一定能客觀把握市場需求。餐館還需要明白:菜做得好不好,并不是烹飪比賽的評委說了算,而是顧客說了算。顧客才是最權威的評委,他們的鈔票是最權威的選票。想清楚了這點,你就會把眼睛盯住顧客,摸清他們的需求,而不會把精力放到烹飪比賽的獎牌上去。

    有一次,原來禾苑酒樓的馬經理請我和魏老板聚餐。我問馬經理:“你是不是說過,成都的餐館過了春節要垮一大片,大蓉和是第一個?”他有點不好意思,趕忙說:“哎呀,你們是老大哥,多指教!”我問:“馬經理,你曉不曉得你的生意為啥子做垮?”他趕忙說:“請指點!”我指著魏老板說:“魏老板做得好,你做垮了,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是小學生用大學生,你是大學生用小學生。”馬經理問:“為啥子這么講?”我說:“魏老板是小學文化水平,當過泥水匠,背個磚刀跟著別人走四方,但他開餐館會用有文化、有能力的人。你不同,你的文化水平高,是大學生,但盡用小學生,請的一批顧問全都是老頭兒。”

    當初馬經理開業時,做了一桌菜請我們指點。魏老板說:“你這個菜,應付考試還可以,賣錢就不行。”他的菜,雕龍刻鳳的,場面上非常好看,但夾一筷子就不想再吃,味道不行。他那些顧問都是烹飪界的權威人士,管廚師考試的,烹飪比賽當評委的人物,但他們做的菜過于花哨,不好吃,不可能討好顧客。

    很多餐館的菜賣不動,是因為不善于捕捉市場需求,不愿意俯身迎合顧客需要,而是仰起頭讓顧客迎合他的口味。他完全按照自己的口味習慣和專業要求做菜。我說過,不懂得市場需求就不要搞企業,炒不好菜就不要開餐館,要做就做賣得出去的產品。這個理念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穩穩把握的。例如,一些先入為主的菜系口味觀念無形中束縛你,使你不敢越雷池一步;廚師的保守、抵制會困惑你,使你失去突破舊框框的信心和勇氣;菜品的好壞眾說紛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讓你暈頭轉向,等等。

    餐飲產品的產銷是同步的,消費者揣著錢在選擇,消費與否完全取決于他們的滿意度,因而餐飲業是風險最高的行業之一。然而,這個行業風險雖高,市場效益和市場狀態卻一直良好,原因就在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支持著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人總是要吃飯的,市場需求永遠存在,哪怕是戰爭爆發也不能餓肚子。抗戰期間,重慶經常遭日本人轟炸,生活非常艱苦,但那個時期的餐飲業卻空前繁盛,甚至超過戰前,原因就是人口劇增,吃飯的人也隨之劇增。所以說餐飲業有一個永恒的市場,關鍵在于你如何圍繞“賣得出去”來尋找需求點,給企業定位。

    現在很多人在議論餐飲產業化,甚至提出制訂菜品標準。產業化作為一個發展方向,確實值得考慮,但我認為,現代化生產永遠代替不了人工操作。人工操作是中國餐飲業的優勢,是她的生命力之所在。餐飲業的產品可以有衛生標準、營養標準、原材料標準,但不可能有統一的質量標準。例如說小炒肉,張大師和李大師做的肯定不一樣,辣椒和肉這些原材料也不一樣,你說誰的才是標準?所以說沒有絕對的標準,也不可能由哪位權威人物說了算。市場總是多元化的,對于口味、風格的判斷也必然多元化,像老話講的:“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餐飲做的是人性化的產品,是任何機械化、產業化都代替不了的。如果用麥當勞、肯德基來代表西方菜系,以為外國菜系都是工業化、標準化生產,那也是一種誤解。麥當勞、肯德基有自己的企業標準,我們中式餐館也有自己的企業標準。法國大餐是西方美食的代表,但誰也沒聽說法國政府制訂過法國菜的國家標準。以“工業化、標準化”作為餐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顯然不對頭。

    郭沫若先生曾說:“烹飪這一門應該屬于文化范疇。”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創新,否則會成為一塘死水。從這點看,烹飪和中國繪畫、書法有類似之處。他們都需要技術功底,也有一些規范,但不可能有一個標準。如果中國書法有標準,那大家都用電腦里的字得了,書法就不需要探索了,書法藝術也就死了。烹飪之所以屬于文化藝術,是因為“口味”完全是人的感覺,沒有誰能把這種感覺用工業標準來規范,即使規范了也沒人會執行;烹飪和藝術一樣具有很強的個人風格,由個人的感覺來進行,在無限可變中選擇自己的做法。如果硬要規范,中國烹飪的生命力也就終止了。另一方面,一味強調“正宗、傳統”,甚至主張“以不變應萬變”,實際上也是把“正宗”視為“標準”。這樣的“標準”,顯然沒有任何約束力。

    李自康發表過一篇談論湘菜創新的文章,題目是《湘菜是個大品牌》。他的觀點同樣適合于其他菜系:“經過多年的實戰和思考,我得出一個結論:與其說湘菜是一種口味,不如說湘菜是一個品牌,是湖南的大品牌,是所有湘菜產業經營者的共同品牌。這個品牌是先人賜予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應該十分珍惜。更重要的是,這個品牌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遵古炮制’;應該保持青春活力,而不是變成老古董。只有這樣,‘湘菜時代’才能長盛不衰。

    李自康還說:“各類產品都趨于‘同質化’,唯有‘品牌’才是競爭力。例如說電腦,各種牌子電腦的結構和功能大同小異,你在購買時最注重的是什么?必然是品牌。你會選擇那些卓有聲譽的好品牌。同樣的,人們在買衣服、買鞋子、買手機、買食品時,同樣的也特別青睞馳名品牌的產品。從長遠看,中國各大菜系也不可能避免‘同質化’的趨勢,未來的競爭同樣是品牌的競爭。”

    如果我們把某個菜系視為一個品牌,而不只是口味,就可能突破口味的約束,把注意力集中到品牌效應上來。大蓉和之所以不斷推出新菜品,不斷融合各個菜系的優點,實際上就是打造我們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品牌是最有戰斗力的。

    不能統一標準,也帶來了一個難題:該如何評判菜品的好壞?當然我們可以請一些權威烹飪大師、名廚來評價,但這些評價有多大的實際意義,大家心里都有數。實際上,檢驗菜品的唯一的標準,就是市場。顧客才是最有發言權的評委,點擊率高的菜就是好菜。一個菜只有賣得好才是真正的好。一直以來,大蓉和招聘廚師時,從來不看他獲得多少證書、獎牌,而看他是不是勤學肯干、基本功扎實、服從指揮。隨著規模的擴大、產量的提高,很多餐飲企業實行流水線作業,每個廚師都只是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可能就做一兩個菜,甚至只做某個加工程序。這樣的生產流程,決定了判斷廚師優劣的新標準。

    市場是個綱,綱舉才能目張。餐飲界流行一句話:“各領風騷三五年,失敗早晚要到來。”這是餐飲業多年來興衰起落的真實寫照。當一種菜品流行了,它的特色也就消失了。2008我們搞了一個美食鑒賞活動,拿出了三十多道新菜,到現在活下來的只有一個,就是在評定時很不起眼的“青菜缽”;被我們寄予希望的菜,客人卻不買賬,不得不淘汰。這就是市場,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

    創新菜,每一個餐飲企業都說難做,做創新菜的廚師也最痛苦,既傷腦筋又花力氣,還要不斷受批評。我告訴他們,創新是在繼承中求發展,把原來的舊觀念、舊產品綜合起來,提煉自己的新觀念,做出新產品,這就是創新。就像寫文章一樣,你寫不出來就出去采風,去尋找靈感。大家都在創新,人人遇到的困難都一樣,你挺過了這一關,就前進了一步,領先了一步。搞創新才有出路,不搞,連希望都沒有。餐飲企業不是高科技,再難也沒有生產汽車、火箭難吧?

    我們也曾請一些大師名師來吃我們研發的新菜,他們說這菜不正宗。我說我尊重傳統,但不固守一隅,請你們不要生氣,有時“正宗”代表落后,你不與時俱進就會落后,固守必定落后。另一方面,因為餐飲業發展太快,年輕廚師普遍缺乏基本功,一些傳統工藝后繼無人,老廚師看不過去,不以為然,甚至痛心疾首,這都是可以理解的。如何繼承優秀的傳統工藝,加強廚師的基本功,這是一普遍性的問題,不但存在于餐飲業,也存在于很多其他傳統工藝中。這可能是我們國家在轉型期必然要遇到的問題。如何解決,也要由歷史來回答。

    中國第一家餐飲專業手機報——《餐飲時報》手機報

    每月7,最新實用餐飲資訊發送到您手機!

    《餐飲時報》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餐飲時報》QQ群:282756788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142.html

    (0)
    上一篇 2013年9月13日 09:26
    下一篇 2013年9月15日 08:3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