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餐飲同行求助【小時餐飲時報】:
他的兩家火鍋店都在虧損,快撐不下去了!
問他做什么類型火鍋?
他說:一家叫“XX輕時尚火鍋”,
一家叫“XX概念火鍋”。
我們一聽就明白了——
這就是作死的“自殺式品類”。
什么是自殺式品類?
今天,【小時餐飲時報】為大家梳理了市場上常見的三種自殺式品類,
看看你中槍了沒——
自嗨式——
讓顧客不知所云
自嗨式品類特點:
命名往往以XX輕時尚餐廳、
XX私房菜、XX創意菜、
XX融合菜、XX有機餐廳、
XX意境菜為招牌,
或者干脆起一個讓顧客完全猜不透“你是賣什么”的名字。
顧客想法:
輕時尚餐廳,是不是餐廳裝修很時尚?
不會只是裝修美觀而不專注菜品的“花瓶”吧!
有機餐廳,是不是挺貴的?
你憑什么證明自己是有機的?
私房菜?啥是私房菜,賣什么的?
創意菜?融合菜?
難道是天南地北的菜品都有嗎?
意境菜?是不是冒著“仙氣”的菜?
華而不實,我是來吃飯的,
不是來欣賞藝術品的!
還有那些看店名就不知道賣什么的餐廳,
我憑什么去吃呢?
△這家叫“璞月”的餐廳,主做“意境菜”。
單看名字,你知道它的主打菜品是什么嗎?
點評:
什么是品類?
品類即商品的分類,
一個小分類就代表了一種消費者的需求。
所以,品類首要肩負的責任是告訴消費者:
我是賣什么的。
這些餐廳名字聽上去好聽,
但當顧客看到這些品類時,
完全不知道去吃什么。
當顧客完全看不懂你賣的是什么的時候,
根本不可能去選擇,
店里的生意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小時餐飲時報】提醒各位餐飲老板:
不要陷入品類陷阱,
“好”品類,理論上也是最廣譜的品類。
當你生搬硬造一個“新”品類時,
顧客不知所云時,是最危險的。
極其小眾的品類——
客群太少養不起店
△曾經紅極一時的“甜心搖滾”
專做沙拉,但因品類小眾而逐漸沒落
特點:
草本火鍋、草本麻辣燙、XX輕食、XX藥膳,以及印度菜、緬甸菜等大眾知曉甚少的“國際友菜”。
顧客想法:
草本?聽上去就有一股濃濃的藥味!
輕食?是不是吃了不會胖?那肯定不好吃!
藥膳?給身體不好的人吃的?
適合每個人的體質嗎?
印度菜?緬甸菜?阿拉伯菜?
這些沒聽說過!和西餐不一樣吧!
點評:
給大家講一個我親身經歷的事:
我上大學時,
學校旁邊的商業街開過一家印度菜館,
廚師是印度人,
裝修得挺有異域風情。
我和同學嘗過后都覺得味道怪怪的,
但老板堅持給我們說他們做的是正宗的印度菜。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餐廳開不了多久,
因為口味很小眾,不適合大部分人。
果不其然,那個學期沒結束,
這家店就倒閉了。
餐飲業的門店生意覆蓋半徑有限,
選擇過渡細分的小眾品類,
往往造成門店死亡很大的因素。
比如前幾年火爆一時的主做沙拉的餐廳——甜心搖滾。
這些都屬于比較小眾的品類,
問題是客群太小,
導致在一個固定商圈里缺乏一定數量的顧客來養活門店。
地緣品類——
在某一地方是特色,但無法走出去
特點:
市場競爭越激烈,品類越細分。
于是,有些餐飲同行開始“另辟蹊徑”,
將某些地方特色小吃細化成新品類、
力圖拿出來推向全國。
比如蘇州的奧灶面,
是去蘇州必去吃的特色面,
確實好吃又有特色,
不少人想包裝后全國開店,
幾乎全軍覆沒;
比如山東臨沂的糝湯,
其特殊的味道,
誰吃了都難以忘懷,
但一旦走出當地開店,
必死無疑;
比如安徽一種地方特色——米餃,
用大米面做的餃子,特色鮮明,
一餐飲同行開到北京,3個月就死掉;
比如保定驢肉火燒,
聞名幾百年,
但無法做成全國性大品類……
顧客想法:
這是什么物種?
沒聽說過,要不要嘗試?
這個東西是用什么做的?
會不會很難吃?
要是去旅行可以嘗嘗當地特色,
但和朋友聚餐的話,
還不如去吃隔壁的酸菜魚。
點評:
在某一地方成為知名特色小吃,
但很難走出當地、開向全國,
原因就是:
一、市場教育成本太高,
沒有行業大企業的推動和帶動,
小店難以撐起教育市場的重任;
二、從地方特色走向全國,
往往需要一代又一代餐飲人的努力,
比如重慶老火鍋走向全國,
經歷了小天鵝時代——海底撈時代——重慶老火鍋時代,
這樣一個相對漫長的周期,
每一個階段都會為后來的“正宗”開創顧客。
三、也許有人說:
西貝不是把莜面如此小眾的品類賣向全國了嗎?
是的,請算算西貝花了多少廣告費。
所以,【小時餐飲時報】建議餐飲朋友:
地方特色小吃這樣的品類,
不管在當地多么受歡迎,
外地游客如何奔著去吃,
如果你想把它拿出來走向全國,
建議不要做。
最后——
選擇大于努力,做餐飲也如是。
今天我們梳理了三類“品類陷阱”,
提醒大家謹防不慎跳入“自殺式品類”中。
大家身邊有沒有這種自殺式品類?
歡迎文下留言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