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四組新出爐的數據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1.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速-6.8%
也就是說,非但沒增長,反而下降了6.8%。
這是自1977年以來,中國經濟首次出現的負增長。
其中,第一產業下降3.2%,第二產業下降9.6%,餐飲業所在的第三產業下降5.2%。
2.全國各地發放消費券超100億元
武漢5億元、溫州18億、杭州16.8億、南京3億、鄭州1.6億、昆明1億······
其中很多城市還專門發放了餐飲類消費券:江西2000萬、遼寧沈陽2000萬、山東泰安500萬······
3.《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發布
從資產來看,總資產5萬元以下的家庭財富縮水最嚴重。
相反,資產超過30萬的家庭,反而有財富上升的趨勢。
其中,金融資產超過300萬元的家庭,財富上升幅度最大。
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財富差距被進一步拉大了。
以前可能是20%對80%,以后可能是1%對99%。
4.中國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6.47萬億元。
這意味著,平均每天有超700億元存款流向銀行。
之所以這么多存款倒著涌向銀行,重要原因在于:2020年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
大家都不消費了,不敢花錢了,著急存款心里才踏實。
這4件大事,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底層經濟困難,消費不足,對未來預期不樂觀。
這幾個字看起來很宏觀,但卻會在未來深刻的影響著每一個人。
消費信心不足
高性價比品牌備受歡迎
疫情后,恒大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說:
當前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疫情后日益強烈的報復性消費需求,和口袋沒錢之間的矛盾。
2020年伊始的一場疫情,讓各行各業的失血率持續上漲。
很多證據都表明,短期內疫情的影響是不可能消退的,給經濟的沖擊只增不減。
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正在發生轉折性變化:
在經濟向好時,兜里有10塊錢,可以花掉15塊,透支未來補貼現在;但在氣候轉冷時,兜里有10塊錢,但只敢花5塊。
同樣是10塊,但因為信心不同,
消費力可能就會呈現數倍的差距。
經歷過“失去的30年”的日本,可以給我們很多轉型參考: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崩潰以后,社會貧困開始擴大,日本大量的中流社會階層掉落到下流社會,下流社會進一步擴大,成為今天的低欲望社會。
△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泡沫支撐的繁華假象一旦戳破,就再也回不去了。圖為1990年,日本東京,靠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流浪男子,帶著簡單的隨行物品露宿街頭
△東京地鐵里,疲憊的年輕通勤者倚靠在車門旁。高失業率令“平成一代”未踏出校門就已開始憂慮前程
△泡沫破滅后進入少子老年社會
那個時期,零售業的7-11便利店,以低價高質取勝,解決了人們的日常所需。
服裝業的優衣庫,讓人們穿上媲美大牌品質而又低價的服裝。
餐飲業的吉野家,讓日本人花很少的錢就能解決體面的一餐。
這些品牌的共性就是:
低價、低毛利、高質量、高性價比。
《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有60%的受訪者表示,就算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北上廣深的人也不例外。
人們似乎不再從過度消費中獲得滿足感,
也不再需要通過物品來彰顯個性和地位。
極簡生活的理念開始流行,很多人在做“斷舍離”。
這不僅僅是經濟困難,而是人們消費觀念和習慣的改變。
也就是:大家并不是去吃路邊攤,而是選擇那些有一定品質保證、價格有便宜的平價餐飲。
越是經濟不景氣,
超級性價比品牌越有競爭力。
疫情期間的“五一”小長假,【小時餐飲時報】的記者深入濟南市各個商圈進行采訪發現,一些低價、高質、高性價比的品牌生意最好。
整個商場人流量最多的、生意最好的就是類似名創優品、NOME的商鋪,店里到處都是“低至1元起”的宣傳海報,同時店里的喇叭在大喊”庫存太多,低價清倉,五一特價,讓利銷售”。
餐飲行業,疫后生意最好、增速最快的一類餐飲也是超級性價比取勝的餐飲,如:
華萊士,平價漢堡,全國萬家門店疫情中的營業額同比去年不減反增、高幅度增長;
半天妖,烤魚界的“優衣庫”,200家門店疫后營業額平均恢復80%以上;
小菜園新派安徽菜,客單50元,疫后恢復神速;
超意興,客單12元吃飽吃好,山東400家門店生意幾乎恢復到疫情前;
包子客牛肉湯包,客單10元,50多家門店,疫情中就出現排隊;
蜜雪冰城,一杯奶茶10元以內,大部分冰茶5元左右,牢牢占據下沉市場……
應對消費降級
絕不是降質降價降服務
而是降低成本讓利顧客
好的品牌,總能緊扣時代脈搏,觀照社會現實,呼應民心動向。
對于當下的顧客,他們更希望的是:
“價格降級,品質升級”
——價格低,但質量不能低,甚至要更好。
超意興的爆品把子肉,堅持20年不漲價,即便在豬肉價格高漲的2019年,把子肉的價格也沒超過8元,人均12元的極致性價比讓超意興在疫情下迅速恢復生機;
華萊士多年來堅持低價低毛利,讓顧客用比肯德基、麥當勞便宜一半的價格就能吃到美味的炸雞漢堡;
包子客牛肉湯包,人均消費10元就能解決體面的一餐。
本來大家就喜歡“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遭遇疫情,這種熱情更加高漲。
餐飲平價品牌的逆勢擴張,就是“新消費”的最好例證:
超意興開放堂食當天,所有門店都迎來排隊現象;
華萊士3月份的營業額不降反升,超越去年同期;
包子客在疫情期間逆勢開店,“五一期間”10店連開,每開一家就火爆一家;
老鄉雞前不久官宣布局全國,年內突破1000家店。
這些疫情之下仍能保持生機、逆勢崛起的品牌,都有低消費、高性價比的特性。
【小時餐飲時報】認為,
應對疫情帶來的消費降級,餐飲企業絕不應粗暴地降價降質降服務,
而是要在可負擔的定價里,讓顧客觸摸到更多的溫暖與慰藉。
2020年將是
極致性價比餐飲品牌崛起的元年
對于走極致性價比路線的企業來說,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擴張機會。
而這次疫情在全球暴發,給了中國本土的平價品牌一次崛起的機會。
就在前不久,名創優品宣布后續新開發的商品將在保障品質的基礎上降價20%~30%,以更極致的“性價比”占領全球市場。
【小時餐飲時報】注意到,餐飲業的超意興、包子客、華萊士等性價比極高的品牌,在這次疫情中沒有漲價、繼續保持平價,它們以極致的性價比占領顧客心智,為下一步擴張打下基礎。
【小時餐飲時報】認為,經此一“疫”,2020年的餐飲界,將是極致性價比品牌崛起的元年。
在價格上,它們是親民的;
在服務上,它們是體貼的;
在功能上,它們高頻剛需,
讓顧客花很少的錢就能吃到體面的一餐。
它們總是聚焦用戶的核心需求,外部摒除浮華,內部消除浪費,用一己之力消化時代壓力;
它們極致,以服務、質量為核心,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從而創造出自己的品牌價值。
一位投資人說過:凡是做大的連鎖企業,無不是高性價比企業。
最后——
疫情后消費市場將會更明顯地呈現出“降級中升級”。
大家不是不舍得花錢,
而是重新會審視錢能買到的“獲得感”。
這不只是價格的降級、品質的升級,
更是消費欲望的降級、消費觀念的升級。
這場疫情的作用,
正是讓更多人意識到了這一點。
而對于眾多堅持下來的餐飲同行來說,
這次疫情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
餐飲競爭中,低價高質的性價比優勢是不可替代性的優勢,也是連鎖做大的關鍵。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