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 冉
設計|小 芹
1年前,我曾在北京南站附近吃過一個麻辣香鍋品牌,
生意火得不得了,
吃飯跟搶似的。
因此,我特別關注這家品牌。
前些天發現他們在北京一商場新開了分店,
生意卻跟前一家相比一落千丈,門庭冷落。
這是怎么回事?
生意好的第一家店
先給大家看看我在第一家店拍的圖片
這是第一家店的點餐區——
進店最醒目的就是一排明檔點餐區,
每個獨立的小檔口前站一位服務員,
顧客點餐的模式是取一個盛器,
想吃什么,服務員會幫你夾到盛器中。
點完后,
直接入單進后廚。
顧客端著一盤菜,新鮮有成就感。
第一家店優點顯而易見
1.【價值感營銷】
食材明檔擺放,新鮮欲滴,價值感增強,顧客一看就想點。
2.【互動式體驗】
整個點餐過程有服務員簡短介紹和互動,顧客有問題可以隨時互動。
3.【食材成為裝修一景】
整個餐廳最大亮點就是琳瑯滿目的一排食材點餐區,顧客一進餐廳眼睛不自覺聚焦在點餐區,產生深刻記憶。
第二家店門庭冷落
在第二家店,
老板顯然進行了“深刻”思考和自認為好的“模式升級”——
1.將【新鮮食材點餐區】食材數量減少,【僅用少量展示】
以往堆得都快要溢出明檔的擺餐區,現在每種菜品只用一串做展示,所用的盛器是白色的方盤,只能讓顧客明白點的什么菜
優點:大大避免了浪費
實際情況是:再也沒有讓顧客眼花繚亂的沖擊力
對比下:
2.由【服務員互動點餐】改為【籌碼點菜】
不需要安排服務員在檔口前幫顧客夾菜,顧客想吃什么直接拿菜品前的籌碼,最后拿籌碼到收銀臺結賬
優點:至少省了兩個人工
實際情況是:食材展示區,茼蒿的葉子蔫了,蘑菇看看起來干干的,其他食材因為空氣蒸發的原因很缺水……顧客在點餐區徘徊來徘徊去,不知點什么
3.由原來的【隨時補充食材】改為食材一天【展示到底】
優點:省時省力省人工
實際情況是:原來的模式,食材隨時補充,顧客看到的都是最新鮮的,
新模式后,因為僅僅用于展示,不僅量少得可憐,而且一種食材從早到晚展示到底,給顧客看到的偏偏是最不新鮮的模樣。
此外,
老板還在新模式上進行了【創新】
實行顧客自助——碗筷餐具顧客自助拿取。
這種設置本身不錯,確實省人工,但這家在真正落地實施時卻再次降低顧客體驗感。
1.自助服務,引導嚴重不足。
記者在餐廳用餐1個多小時的時間段,
聽到至少5波客人大聲詢問:餐碟筷子在哪里?
盛放餐具的柜子立在距離門口和點餐區都較遠的一墻側,而且沒有明顯醒目的文字標識,導致一是新來顧客看不到,二是即使看到,但不知是自取柜。
再看一生意火爆餐飲品牌的“自助”引導詞,要溫暖舒適很多——
2.被自助概念束縛,服務員閑著也不服務
這是記者的親身體驗。因為我第一次入這家新店,不知改為自助,
點餐完畢找餐具時,問身邊服務員“餐具在哪里”,
服務員即使很閑地站在那里,
也一動不動,用扭頭方式示意:
在那邊,自己取!
冷冰冰的服務,讓人感覺這家餐廳管理真是有問題。
最后上菜時,改為用大型鐵板盤上菜,
看起來很大氣,而且有氛圍。
但,【鐵板卻是涼的】。
剛炒好的香鍋菜放到涼的鐵板盤中,
靠近鐵板的菜幾乎都是涼的。
看似完美的模式
看完這家【全新升級】、老板頗費心思的新模式店
從理論上堪稱完美:
一、大大節省人工,
二、減少食材浪費,
三、顧客自助是趨勢
四、模式更輕,更容易標準化復制。
優點顯而易見。
但真正落地在門店內,卻以【犧牲顧客體驗感】為代價。
應該說,
不是模式不對,
而是執行中【為實現模式而遷就模式】。
在創新中,
是不是我們很多人,自以為做了【升級】和【創新】,
但實際卻在【犧牲顧客體驗】而不知?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開業火爆, 3個月后直線下降
2.一份餐廳診斷報告+整改方案
3.高情商的服務員都是這樣工作的
4.營銷必殺:儀式感
5.這些細節日本餐飲做出了榜樣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