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
想讓大家邊讀邊對照自己:
是不是自己也每天深陷習以為常的習慣而見怪不怪?
△
這位朋友把照片發來后,小時立即明白了問題所在:
不是餐廳定位不好,
不是菜品不夠好,
不是營銷沒做好,
而是這家餐廳從老板到員工那些“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不好的習慣,恰恰把一家非常有機會做旺的餐廳,埋沒了!
今天,《餐飲時報》就給大家以這家店為案例說說也許同樣發生在你家餐廳的這些“習慣”:
這家餐廳有一個燒鵝明檔,明檔設在顧客一進餐廳的入口最顯眼位置。
他發來的照片:本應是顧客聚在明檔區聞著燒鵝的香味點菜、給餐廳增加氛圍的設計,卻停放停了一輛收餐車!
而且收餐車上放著沒有打掃干凈的各種塑料盒子。
試想:如果顧客看到收餐車,是不是都躲都唯恐不及?
而他們卻擺放在點餐區,顧客還會到這里來點餐?
一、位置是顧客一進門即可看到,顧客一進餐廳,看到的不是“美好的畫面”,而是一輛臟兮兮的收餐車,
二、櫥窗里面是熱氣騰騰的熟食燒鵝,旁邊擺放著收餐車,顧客怎么可以聯想到“燒鵝很好吃”?
小時問:為何把收餐車停在這里?
老板說:這沒什么呀,方便員工收餐,容易找到,速度也快……
——這就是我們經常不注意、習以為常的習慣,卻趕走了顧客的“好感+美感”。
一定要分清顧客用品和工作用品兩個概念。
營業時間,讓顧客看到的,應該是顧客用品,餐廳的工作用品,應該盡可能隱藏起來。
讓顧客來到你的餐廳,給顧客的視覺和聯想都一定是“一幅美好的畫面”,畫面里的瑕疵,都有可能影響顧客對你餐廳的體驗。
第二問題,還有兩桌顧客在用餐,
一名員工倚著墻玩手機,收銀臺員工趴在臺面上。
老板說:我們服務員數量少,他們工作量都很大,所以在服務方面沒法要求做到跟星級酒店一樣,再說是這兩桌顧客用餐時間太長了,這也是下班時間了……
問題是:顧客還在用餐時,他們不認為你們“已經下班了”。
老板說,我們家不是海底撈,不是靠服務,顧客都是來吃飯的。
——不管你有萬般理由,這些看起來習以為常的現象,在顧客那里的解讀卻只有一個,其實在顧客心里形成的“潛臺詞”是:這家餐廳管理松懈、員工不專業、服務不及時,菜品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第三問題,
一大堆白花花的外賣包裝盒、包裝袋堆在收銀臺一側。
餐廳門口后面還堆放著新進貨的十多箱啤酒。
老板說,這個平時經常要用,收起來不好找。再說都是干凈的,顧客看到也沒什么呀!
——而這些“沒什么”的細節,也恰恰體現你的管理細節和專業。
第四個問題,這家餐廳還把洗干凈的抹布晾曬在餐廳一角的欄桿上。
服務員打掃完衛生剛剛用完的掃帚,也倚放在收銀臺的一側。
——這些工具類產品堆放在迎客區,不僅讓人感覺雜亂無章,還會對這家餐廳的衛生產生質疑。
很多餐廳生意不好,其實是輸在基礎管理
像這家餐廳,菜品不錯,據說廚師也是有水平的大廚,顧客反映“菜品也不錯”,
但就是這些基礎的管理細節,一點點把在顧客心中的分數不斷拉低。
很多餐飲老板,聽過無數的“道理”、懂得很多“理論”,
而恰恰在最接近顧客的那個接觸點上,無法做好體驗,給自己加分。
有時候顧客很簡單,他只相信他“看到的”;
有時候顧客很復雜,他看到后很喜歡產生“聯想”。
所以,讓顧客看到你最美那一面——專業、專注、用心,
盡可能不讓他們看到容易產生聯想的——雜亂=不干凈,懶散=不專業……
今天,和大家說的是一個小到不值得一提的問題,
但是,卻總在我們千千萬萬的餐廳司空見慣的上演著。
所以,今天也希望餐飲朋友們在文后留言,
說一說“我們平時那些見怪不怪的壞習慣”,
請文后留言!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高鐵外賣,長啥樣?記者帶你親身體驗!
2.打劫的又來了:王老吉開茶飲實體店,這是進餐飲的節奏?
3.18分鐘,不用大廚烤熟一只雞,賣瘋了!
4.顧客造謠中傷、瞬間網絡發酵,餐廳如何見招拆招?
5.怪事:花錢裝修后,生意反而下降了!原因: 顧客有一種消費心理在作怪!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