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封30名大廚集體跳槽求職的公開信便出現在網上——引發行業熱議。
按理說,日漸蓬勃的餐飲行業,理應給廚師帶來更多的機會。
然而,有越來越多的廚師認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這個行業的競爭壓力已經白熱化。
事實上,隨著餐飲行業的快速迭代,廚師這個職業也在進行內部洗牌,他們不得不褪去“傳統思維”外衣,直面生存壓力,借勢完成進化。
1. “去廚師化”不等于“不需要廚師”
發布這封求職信的廚師”蕭楊”稱,餐飲業的趨勢正在向“快消”靠攏。
許多快時尚餐廳使用的都是半成品,出的都是一些制作十分簡單的菜式,所以后廚都不需要很高技術的大廚了,他們主張“去廚師化”。
▲某些快時尚連鎖餐飲,漸漸在“去廚師化”。
這幾乎是餐飲行業現狀的一種折射,也是廚師職業的競爭縮影。而這,也源于餐飲大環境的快速變化。
回顧過去3年,廚師們直指變化太快了,競爭與學習壓力讓廚師們感覺被追著跑。
其中,新奇食材的流行速度極快,很多廚師表示來不及學習與使用。
同時,食客們變得越來越“花心”,對菜品的追求,顏值大于口味,基本不懂得分辨一道菜品的技術含量,因而廚師的重要性被逐漸忽略。
那么,餐飲圈熱議的“去廚師化”,真的意味著廚師可有可無嗎?
實則不然,標準化的生產模式雖然能解決部分場景下消費者對一頓飯的要求,但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正餐場景下廚師用心做的飯。
而標準化聚焦的快時尚餐飲在口味迭代、菜品研發層面上的嘗試,也需要廚師去親自操刀。
所以,“好”的廚師,依舊是重金難酬。
2. 新餐飲對廚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是“好”的廚師?技術過硬,做菜口味好就是好的廚師了嗎?
業內人士認為,當餐飲搭上消費升級的快車,尤其是年輕的消費群體占據主流時,他們對一頓飯的要求更多具象為有顏有料有話題,這對廚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位90后在談到這個話題時認為:“我們希望廚師可以更加時尚,像《好先生》里那個痞帥痞帥的米其林總廚,亮相即是‘殺招’;
也可以是《深夜食堂》里的黃磊,能和食客互動,用幾道簡單美食撫慰每一顆孤獨的心靈。”
某種意義上,廚師的轉型落地路徑已經從后廚走出,聚焦在與年輕食客的互動上,成為第一手獲客資源。
因此,在保證出品穩定性的基礎上,還能緊跟消費升級的潮流,能創造性玩出新花樣的廚師,才是新餐飲時代,廚師的有效人力模型。
3. “文化型”廚師最吃香
有位餐飲老板將廚師分為三檔:工匠型、管理型、文化型,而文化型應該是廚師追求的最高境界。
何為文化型廚師?可以引申為一種帶有社交屬性的“超級符號”。
曾經偶遇過一位京味私房菜大廚,他對于自己研發的每一道菜品都有自己的見解。
時常與食客進行溝通,分享做工細節以及自己的經驗,尤其是談到口味傳承的歷史,往往能引人入勝。
因此,很多回頭客都是沖著他去的。
在和他聊起現代餐企的發展時,他完全不以傳統“大廚思維”代入,他會談及供應鏈管理的要素以及組織力變革的重要性,甚至對“邊際效應”有著獨到認知。
這位大廚,其實就是“文化型”大廚的典型代表,他能清楚了解食客的需求,同時能輸出自己的見解,在與顧客主動溝通中形成共鳴。
一如最近火爆網絡的“喊菜哥”,利用直播媒介,輸出自己的理念,斬粉無數。
當然,不管是學習行業知識,還是探索新玩法,可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
想達到他們的水準,最重要的是要在日常多積累多學習。
最近由聯合利華飲食策劃主辦的“廚王爭霸賽”萬人線上答題競賽,已悄然在朋友圈和廚師群上線躥紅,為廚師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
小編了解到,這波“廚王爭霸”,不同于《食神》、《頂尖廚王》里頂級大廚的絕活PK,是個線上答題比賽。
且題目聚焦的是新一代廚師對傳統廚藝的理解,120秒答12道題考驗的是反應力和熱點關注度,對廚師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工匠層面,還要有文化維度上的深度。
①每天開放2場,開放時間分別為每天15:00整與21:00整,提前10分鐘入場,搶占席位領取積分。
②每場賽事有12道題(跟餐飲密切相關),每道題答題時間為10秒。
③12道題全答對的情況下,每日和每周答題用時最短的前3位選手,將獲得IPAD、料理機、高端刀具、爆款廚師服等豐厚獎品。
④邀請好友加入,可贏取復活機會。
⑤每人每天最多獲得2次復活機會,每場最多自動復活1次,答錯題目復活機會自動使用。
這個活動最刺激的點就是,每天廚友們可以和萬名大廚PK,2分鐘定勝負。大家在答題的過程中也能在線互動,分享行業經驗。
據小編了解,《廚王爭霸賽》已經吸引了90000+廚師參與,再加上復活卡環節,實際參與人數達到了600000+人次。
如果你也想參與,掃描二維碼,關注“聯合利華飲食策劃”官方微信,在底部【限時福利】菜單欄進入【廚王爭霸賽】。 也可點擊閱讀原文,立即報名參與。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