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
大家被西貝的新店——麥香村刷屏了。
本期《餐飲時報》探店西貝麥香村,
給大家不一樣的啟發和思考。
△
我們來看這家讓西貝不按常理出牌的新店“麥香村”長什么樣子——
麥香村店面位處三里屯背街的轉角處。
相比起去年九月份的“燕麥面”,西貝再一次火速開店卻相當低調:沒宣傳、沒預熱,即使是內測也在西貝內部悄悄進行,盡管如此還是吸引了外界關注的目光。
這次的麥香村鄰居不是那些財大氣粗的正餐品牌,
它們看上去非常活潑,很多甚至還靠著博眼球出位。Tribe、貓頭鷹餐廳、 V Plus Lounge 、隆小寶、叫板比薩……夾雜在荷爾蒙濃郁的北京三里屯紅街中間。
去年9月,西貝推出了新品牌西貝燕麥面。店里的裝修調性有點像咖啡館。這是西貝開無數家小飯館的雛形,然而,沒多久就回爐重塑了。
“西貝燕麥面的模式還是有點端著。”
賈國龍想做一個更平民化的中式快餐,不同于西貝莜面村的主要目標客戶是中產階級。它面向大眾,人人都能吃得起。
“要跟沙縣小吃一樣接地氣,又不能那么 Low ,拿捏起來特別難。”
可見,小而精、不端著、接地氣但又品質化,是賈國龍對打造中式快餐連鎖品牌看好的一個方向。
麥香村門面面積不大,一樓是敞開式廚房占了一半還多的面積,而座位只有一個 6 人位的寬木桌和一小排吧臺,二樓也是擺臺不多。
整個店面呈現一種“精、簡、快”的感覺,是想要速度快,翻臺率高,特別是增加了外帶和外賣的場景。
一樓部分用餐區
二樓
“麥香村”給外界灌輸 “師出西貝,同屬一家”的印象。
無論是員工穿著還是店面招牌都一股濃濃的“西貝”風格。此外,“麥香村”的品牌名是啟用西貝早在十多年前收購的一家面包品牌,有了一定知名度。
正如研發團隊主創所說:“從燕麥面的前車之鑒中會發現重新做一個品牌太難,既然西貝已經有了良好的市場認知基礎,麥香村為何不借勢而起?”。
這不僅體現在產品上,也體現在門店投入上。
“麥香村”60 平米的門店,門店上下兩層設計,公設23個餐位,服務員鼓勵食客在二層用餐。
店的成本大概是 10000 元/平,占地面積可以用“狹小局促”來形容,接近飲品店的成本,側面反映了“麥香村”主要意在達到的目標是用餐速度快,翻臺率高
麥香村的菜單,八大菜系樣樣俱全,米面湯菜,應有盡有,里面的菜系是天南地北都匯聚到了一起。
豪無疑問,“聚焦單品”正在以燎原之勢風靡整個餐飲圈,西貝麥香村這點似乎違背了定位理論——選一個品類占領消費者心智。
不過,這正是麥香村此次的策略:真正以消費者為導向,通過外部需求來定位產品。此外,麥香村38 個 SKU 以及 4 種套餐的組合將會在未來 3 個月內頻繁調整,最快 1-2 周就要調一次。
點擊率高的留,點擊率少的砍,備用 30-40 種產品以隨時作為補充。
“未來肯定會有主打,但一定不是現在,麥香村的主打菜將由消費者用人民幣投出來”,
跟反復強調“要迎合消費者的需求”相比,賈國龍這一次玩的更大:讓消費者決定麥香村最終的核心產品。
西貝率先提出“好吃”戰略和“天然派”計劃,加上巴奴的“產品主義”,昭示首健康餐飲的風口來臨。
麥香村——一頓好飯!從名字和Slogan便可以領悟到西貝想向消費者所傳達的健康生活理念。
而麥香村的前版本——西貝燕麥面 “天天吃燕麥,我是健康派”的Slogan,其實還處于主打某一品類的階段,而麥香村則變成了主打一種健康的飲食“體驗”。
坐下后,服務員會遞張紙質菜單過來,并提前告知顧客可以微信點餐。
點菜的方式沒有太多特別,快餐慣用的模式而已,就餐的桌面上就貼有二維碼,掃碼點單、微信支付非常方便,當然,你用支付寶來掃也照樣能行。
“一頓好飯!”這句話在麥香村幾乎無處不在,無論從店招、墻上、菜單還是公眾號,它都希望盡可能多的把這一概念印在客人腦海里。
“一頓好飯”不僅要從視覺上傳達給顧客,麥香村還從服務上下手,在手抓飯上桌時,
服務員會主動問起要不要幫你拌一下之類的話,這看上去更接近于麥當勞 2.0 版的送餐到桌服務,
雖然是快餐,也讓你覺得溫馨和物超所值。
在麥香村你會看到西貝的明檔廚房,顧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人員工作,
還有十幾個卡磁爐擺成幾排,由一個美女大廚現場操作燜面,再配上黑碗底紅蓋子的器皿,引得好多顧客拍照。
一頓好飯,不單是食材好,健康,它已融入了環境、體驗等元素,從名字和Slogan便可以領悟到西貝想向消費者所傳達的健康生活理念。
有餐飲人問:西貝麥香村加盟嗎?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西貝的10 萬+ 門店的擴張策略,還記得西貝“未來十年,培養100個“好漢”、通過10萬+小店成就10萬+小老板”的計劃嗎?
成就 10萬+ 門店最底層的支撐是人,是西貝未來要做的加盟。
這一次,在麥香村身上,有關員工加盟的策略也做了一定的調整,員工在加盟門店中的股份占比從原來的40% 提高到了60%。絕對的股份占有比重,
似乎再一次重申了西貝要實現“成就 10 萬個小老板”的夢想。
西貝的未來圖景,就是“五小模式”——小吃、小喝、小貴、小店、小老板。從西貝的最新戰略中,其他的小吃店能夠借鑒到以下經營思路:
1.店面布局變一變
“麥香村”60 平米的門店,門店上下兩層設計,公設23個餐位,服務員鼓勵食客在二層用餐。從上文的配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一樓的6個餐位是傳統的座位分布之外,二樓采用的是長條桌的布置。
相比起傳統的就餐桌位,這樣做的好處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增加了店面的空間感,就餐空間顯得寬松舒適。而且,多人可落座的長條桌也從側面提高了餐廳的翻臺速度。
餐廳把座位集中在一起后, 通道空間變大了,另外,現在餐廳的社交功能越來越強,這種設計正好滿足年輕人開放的心態。
2.菜單簡單點
從西貝麥香村的菜單來看,這對于其他的小餐廳來講,是一個“反面案例”,如果沒有背后的“大樹”,那么還是穩妥一點,一切從簡。
從前小吃店的菜單只有密密麻麻的字,很抽象;而現在菜單大量使用小插圖,視覺上讓人感覺舒服,還減少了服務員的解釋成本,點單效率大幅提高。
3.便捷點餐、便捷支付要跟上
小餐廳門店講求翻臺率,所以便捷支付、便捷點餐應該成為餐廳的基礎設施配備。對于餐飲企業來說,不僅便捷,而且迎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提高運營效率。
4.服務配置盡量向“大店”看齊
大型的餐飲企業相對來說,服務配置是比較齊全的,那么對于小餐廳來說呢?提升服務配置有一個最簡單的切入點:充電插座。
充電插口有多必需?大家看一下身邊的低頭族就知道了。
5.店再小,信任營銷也不能少
麥香村貫徹了西貝的廚房外置,顧客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人員工作,還有十幾個卡磁爐擺成幾排,由一個美女大廚現場操作燜面,再配上黑碗底紅蓋子的器皿,引得好多顧客拍照。
所以,如果有條件的餐廳,建議突出明檔廚房,以增加顧客信任感。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傳統餐飲把外賣做火了
2.怪事:花錢裝修后,生意反而下降了!原因: 顧客有一種消費心理在作怪!
3.“謝師升學宴”全攻略來了!高考中考結束,千萬別等,立馬行動!
4.“碰瓷黨”頻現各地餐廳,5大方法識別真相免吃“啞巴虧”!
5.員工在單位宿舍自殺,餐企該負責嗎?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