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導讀:為什么好員工留不住?為何優秀員工離職總是怨氣沖天?餐飲管理者仔細想想是否讓干得好的員工“干得好反而受批評”,從而讓他們心涼了呢?紅餐網推薦大家看看下面的“鞭打快牛”的故事。
餐飲工作中,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勤奮能吃苦的員工往往做得更多,而企業里面的懶人則會變多。但是很多餐飲管理者對這個現象卻習以為常,認為能者多勞。結果呢,能者越來越生氣,最后憤而離職,留也留不住。
有句俗語叫“鞭打快牛”,講的是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農夫有一頭水牛和一頭黃牛。
農夫拉著兩頭牛犁田,他先給黃牛套上犁枷,但黃牛任憑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折騰半天沒犁了幾路田。
無奈之下,農夫換上水牛,水牛不用吆喝就主動拉著犁往前走,但農夫還是不斷地鞭打水牛。
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來問:“主人,我已經盡心盡力地幫你拉犁了,怎么還老是打我?”
農夫說:“黃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得你跑快些,什么時候才能犁完田?少廢話,快走!”說罷又是一鞭。
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機會就越多,而黃牛卻在旁邊悠哉游哉地吃草,真不公平!
最終,它掙脫犁枷跑了。
在餐飲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干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于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干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鞭打快牛”的悲劇,實質上是領導力不足的表現。領導們不追究不追究“慢牛”為什么是“慢牛”,反而責怪甚至鞭打“快牛”,最終導致優秀員工心生不滿。
工作做得多,沒有激勵反而受到責罵,導致優秀員工心有不滿,而“慢牛”樂得其所,團隊就會變得愈加懶散,負能量占據上風,這就是向“慢牛”團隊看齊的前兆。
提升團隊領導力,避免“鞭打快牛”的不良影響,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讓“快牛”不要變成“慢牛”,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基于工作特長分配工作與控制過程,是科學;針對團隊成員個性特點分配工作與優化過程,是藝術。
讓“快牛”不要變成“慢牛”,其核心是其需求的洞察和滿足。一切能夠滿足其需求的行為都是對其有價值的行為。
只有設身處地從每個團隊成員的角度出發,在工作組織過程中及時洞察其需求及情緒,才能防范于未然,保持團隊的戰斗力。
使“快牛”變的更快,就要對“快牛”進行及時激勵。激勵一般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
物質激勵一定要及時兌現,不要給團隊成員不切合實際的許諾,否則,一旦最后沒有達成所愿,不但“快牛”會有種“卸磨殺驢”的憤慨,恐怕團隊負責人也會從此失去了威信。
在矯正價值觀和情緒影響方面,物質的誘惑遠遠沒有精神的引導來得有效。
使“快牛”變的更快,也要給其喘息調整的機會,保持可持續發展。讓牛耕種,前提是要喂好糧草。
“快牛”多干活是肯定的,但是,鞭打快牛也得有個限度,否則只能“掙脫犁枷跑了”。
因此一定要注意勞逸結合,任務安排要松弛有度,及時讓“快牛”休養生息,以備下一次“戰斗”。
在團隊工作中,不能任由“慢牛”一直無改善的存在。能力是在實踐鍛煉和學習中不斷提高的。
鞭子打在“慢牛”身上就是要勇于趕“鴨子”上架,放手把能力較弱的“慢牛”推上前臺,迫使他們潛心學習,勇于實踐,逐步提高本領。
在不斷給“慢牛”壓擔子的同時,還要幫助其不斷審視并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調整步伐,促使其盡快成長為“快牛”。
團隊“1+1>2”的合力效用,是我們一直期望的理想狀態;遺憾的是,團隊“1+1<2”的合力效用,卻是團隊工作中的常態。
激勵“快牛”,鞭策“慢牛”,促進團隊合力實現“1+1>2”,團隊才能基業長青。
編后語:員工因為企業而加入,最終卻因為管理者而離開。餐飲管理是一門藝術,除了安排好工作,還得要關注員工的心理。切莫再讓你的優秀員工帶著怨氣離開了!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長按二維碼,可訂閱《餐飲視界》
-搜羅世界上最具創意的餐飲-
餐謀長聊餐飲
品牌 | 創意 | 營銷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本文由【餐謀長聊餐飲】整編于
管理晨讀/紅餐網,編輯/Nana
(注不注明出處是你的事)
上下拉動 | 聯系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