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專家告訴我們:老二是沒有人記住的,只有做老大做第一才有未來!不想做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于是餐飲企業都熱衷于做老大爭第一。這個號稱是“第一家”,那個號稱“最正宗”,還有甚至玩起了典故,爭始祖。企業玩那么多花樣,誰在乎呢?
在火鍋之城的重慶,因為火鍋始祖這件事打起了“口水戰”。白樂天毛肚火鍋館打著“重慶第一家火鍋、重慶火鍋始祖”的旗號大規模宣傳,另一個火鍋品牌鍋鍋筵水八塊老火鍋的老板開始不干了:你是始祖,那我們豈不是都成了“徒子徒孫”了?
于是圍繞著這個“火鍋始祖”爭論了起來,這個說自己的品牌民國初期就有了,還拿出了民國的報紙為證;那個說無論如何都無法認同對方為始祖,并且聲稱要做一個品鑒會,將品牌的歷史寫進菜單,告訴大家什么是歷史的厚重,什么才是源頭。
據了解,這兩個火鍋品牌在行業內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要說“始祖”卻是有些牽強。而在火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并沒有什么品牌意識,所以誰是“始祖”真的很難考究。
對此,業內人士一語道破玄機: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營銷。首先,“始祖”是很好的營銷資源,可以在消費者心中營造一個“正宗、有歷史”的形象,辨識度高,從而利于推廣。其次,在本地市場飽和的前提下,“第一家、始祖”有利于拓展外地市場,特別是發展連鎖加盟,更有利于品牌文化建設和輸出。
其次,在本地市場飽和的前提下,“第一家、始祖”有利于拓展外地市場,特別是發展連鎖加盟,更有利于品牌文化建設和輸出。
“第一家”、“始祖”在玩營銷的人眼里都只是一個噱頭,也是餐飲行業常用的套路。在國內,除了那些一脈相傳的“百年老字號”、“老品牌”,大多數年限都沒有超過20年。餐飲企業為何冒著被同行口水淹死的風險也要爭這樣的風頭?
大概有這些原因:
前幾日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在朋友圈發了一組圖片,這4張圖片,咋一看各有特色,但是仔細一看就能看出其中的奧妙:其中兩圖和外婆家的子品牌“宴西湖”、“蒸年青”的設計風格十分相似。為此,吳國平評論到:“抄也希望把比例抄到一個好尺寸”、“抄得美一點”。
△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的朋友圈截圖
一個餐廳推出,跟風模仿者無數,吳國平口中“家門口的粉”除了無奈還是無奈。之前綠茶打假,全國居然有30家綠茶都是假的,廣州5家綠茶只有一家是真的,實在讓人咋舌。
知名品牌被山寨模仿不計其數,更不用說烤魚、小龍蝦、米粉米線、火鍋這些品類了,基本都是興起一個,不到半年就是一窩。在這樣模仿跟風中,餐飲企業喊出“第一家、始祖”這樣浮夸的宣傳口號,也說明其想在行業品類中立足的迫切心情。
哪一家餐廳的人多就去哪家吃飯,沒有人排隊證明東西不好吃,這是大多數消費者選擇餐廳吃飯的標準。加上大多數消費者不具備對美食的鑒賞能力,都是看網絡宣傳和看一些點評網站上的點評,難辨品牌的真假。誰的廣告打得響,誰的宣傳做得多,就去哪一家餐廳吃飯。在對品牌缺乏認知的情況下,顧客吃飯看名頭也不足為奇。
市場上仿冒者眾多,而消費者又不知道如何辨別真假,在相似的裝修、logo和菜品的影響之下,很容易就會產生“原來是一家”的感覺。
餐飲行業的品牌意識雖然這幾年有所增強,但是大多數企業都沒有品牌這個意識。即使是一些老字號,雖然菜品和招牌很響,但是都沒有要去注冊商標申請保護的意識。當市場出現了仿冒者,自己的招牌受到了侵害想維權卻發現沒有辦法維權,甚至因為對方搶先注冊商標的緣故,正牌反而變成山寨者的事情并不在少數。
顧客愛追風,餐企愛跟風,也就造就了餐飲企業有為自家書寫歷史、自我標榜的“習慣”。出身名門當然比“窮小子”成功起來更容易一些,不是嗎?
餐飲市場跟風者眾,消費者具有盲目性,辛辛苦苦做品牌反而比不上別人模仿跟風。這頗有一種“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意味。強調自己的正宗和唯一性確實可以在消費者心目中營造一種“名門正派”的感覺,但是真正的“第一家”和“始祖”單單是靠追溯歷史和自己吆喝就成了嗎?
正不正宗,是不是始祖,是不是第一家,除了餐飲企業自己,消費者會在乎嗎?
答案是否定的。好的名頭在剛開始的時候確實能吸引到部分慕名而來的顧客,但是沒有好的環境、服務和味道支撐,顧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來過一次就再也不想上門。這樣的“第一”和“名門出身”有意義嗎?
有人評論去餐廳吃飯:去一家就拉黑一家,餐廳很多,但是好吃到可以讓人第二次還想去的幾乎沒有。一家不值得顧客來第二次的餐廳,即使包裝得再好,不是顧客想要的,也毫無意義。
很多餐廳在開業之初采用花樣百出的營銷方式,并且雇傭了水軍在各大點評網站上造勢。營銷造勢加上優惠政策,開業之初確實天天排隊,但是三個月之后卻門庭冷清,甚至不到半年就關門大吉。皆因后期的服務和味道跟不上,難以吸引回頭客。
如今很多餐飲從業者愿意在就餐環境、營銷上花更多心思,而不是在管理、服務和味道上。但餐飲人也要明白,顧客雖然在眾多餐館中一眼看中你,但就算在一起了,如果出品和服務不好,之后也會分開。
消費者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好的環境,好的服務,好的味道!
所以餐企一定要明白,管理、服務、味道才是恒久不變的核心競爭力。為了避免我們的后代再也吃不到好東西,分辨不出味道好壞,是時候把花在營銷上的精力分一點出來,用到服務、管理和味道上了。
記者:紅餐網_王白石|編輯:紅餐網_虞渝
?內容交流、原創投稿,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8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