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運作了20多年的金百萬,開發了線上項目“筷好味”。金百萬創始人鄧超說,簡單地將餐廳里的產品搬到網上,永遠解決不了速度和口味這對矛盾。
所以,金百萬選擇了“準成品+智能鍋+服務”的模式。金百萬望京店2100平方米,一年營業額2000多萬。去年,鄧超劃出了20平方米做外賣,上個月的銷售額突破了60萬。
3月29日,鄧超在紅餐網主辦的“2016中國餐飲資本新思維峰會”上堅定地認為,外賣就是餐飲業的下一個風口,但要先弄明白怎么做。
▲金百萬烤鴨創始人 鄧超
◆人物名片◆
鄧超,金百萬烤鴨創始人。1992年,金百萬在北京誕生,并打出口號“98元的品質,38元的價格”,迅速走紅。金百萬注重店面的社交效應,在北京擁有37家直營店,面積都在2000平方米以上。2015年,金百萬依靠準成品和智能鍋開拓線上市場,表現十分搶眼。
▲鄧超講述餐飲業的下一個風口
現在整個餐飲業的迭代速度正在不斷加快,傳統的模式在新的工具、新的環境之下,都在不斷變化。作為一個傳統的餐飲企業,如果你跟不上時代,那你一定會被淘汰。
是不是說傳統企業就沒有出路呢?不能這么說。實際上,傳統餐飲企業如果掌握好幾個度,我覺得,會比一些新的餐飲企業有更成功的前提。
▲餐飲的寒冬真的到來了嗎?
可能是最近這幾年,餐飲企業發展出現瓶頸,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寒冬”。大環境不好,錢是越來越難賺了,以至于生存都有問題。這幾年整個餐飲的競爭在加劇。我這里有個數據,3年前,餐飲企業整個的平均生存周期是2.9年,到去年已經變成2.1年,“死亡速度”越來越快。
這個數據確實是真實存在的。2012年,我們企業20周年時開過一次年會,叫“中國餐飲一百人”,當時請了餐飲非常前端的100個企業家來參加我們的年會。去年,我們新做了一個O2O模式的活動,同樣邀請這些企業家來參加活動,卻發現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已經今非昔比了,有些企業甚至已經不存在了。
但是在餐飲界,還有另一種情景。有很多企業,他們仍然賺的盆滿缽滿,而且發展非常迅猛。外婆家、57度湘,還有西貝,發展都非常迅速。
▲一些搶在風口上的企業,發展迅猛
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局面?那些無法生存的企業,實際上他們也曾經成功過,甚至輝煌過,但是在新事物面前他們不愿意轉變。這些企業不知道,現在消費者的行為和消費方式已經發生很大轉變。
大家想一想,黃記煌是怎么成長起來的?就是在前幾年商場購物模式成長時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展現出一些共性,就是他們一定是走在整個行業發展趨勢的前列,也就是說,他們是站在風口上。
現在流行一句話:“做企業要順勢而為,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所以說,一個企業不在于老,不在于新,在于你是不是能夠掌握這個時代的節奏,能夠踩到點子上。現在誰都想站在風口上,但是風口在哪?這是需要我們去判斷的。
下一個風口又在哪?我個人認為,就是外賣。我覺得,現在正好處于外賣的紅利期,因為有大量資本的投入,消費者的習慣變化得特別快。以前,餐飲消費只有兩個應用場景,一個是在家吃,還有一個是在餐廳吃。但是最近兩年,出現了一個新的應用場景,就是在單位吃。
▲在單位吃午餐,是新的應用場景
這個應用場景是怎么被催生出來的?就是資本催生的。資本花了很多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我自己。這就是資本在教育市場,很多資本都在幫助大家一起打造這個市場。
所以,我覺得從資本的投入,到消費者行為的改變,是餐飲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去年O2O整個行業的銷售收入是1600億元,預計今年會達到2800億元,這個增長是非常大的。北京現在一天的外賣營業額是2000萬,而且還在增長。在高速增長的過程中有很多機會,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機會,這是需要能力的。
很多人都知道外賣是一個風口,做一個外賣的品牌很容易賺錢,也很容易議價,但是,你看到了這個風口,能不能做好,這又是另一個問題,還要看你的團隊有沒有強大的執行力。
實際上,傳統餐廳企業有很多先天優勢,但也有一個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對新的互聯網營銷方式和運營這一塊相對欠缺一些。所以說,想要做好外賣,做好O2O,不能只靠自己的傳統團隊。
我做了差不多一年,感受非常深刻,如果這個業務要靠傳統行業去做,簡單直白的把餐廳產品照搬到線上,那一點用都沒有。
送外賣有自己的服務半徑,服務半徑最高不能超過3公里,一般是1.2公里到3公里之間。這樣一個范圍,他會有自己的配送站,配送站范圍內有不低于600家餐廳。而我們一臺手機一屏可以顯示五六家,消費者最多翻到前30家,那么,后570家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有好的產品,沒有觸達的能力也不行。
如果你簡單的認為,把自己的產品搬到線上就行了,那我要告訴你,現在的信息太多了,讀都讀不過來,消費者沒有時間找你,哪有時間點餐呢?
外賣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很多傳統餐飲企業不愿意做,我之前也不愿意,甚至從思想上就不愿意做,因為外賣客單價太低不掙錢,結果發現是錯誤的。我做了外賣之后發現,外賣這種餐飲商業模式比傳統模式優秀的多。
▲金百萬烤鴨
我在望京的一家店,2100平米,年營業額是2000多萬。從去年開始,我在店里劃了20平米做外賣,現在這20平米上個月做了60萬的營業額。拿坪效來做一個比較,傳統的餐廳2000平米一年賺2000萬,年均坪效是1萬;20平米的區域一個月賺60萬,年均坪效是36萬,這完全不能比。
為什么還有這么好的坪效呢?仔細分析會發現,是外賣改變了我們傳統的商業模式。餐廳在一定時間內要完成生產、銷售和服務這些流程,本身就很復雜,客人還在那聊天、喝水翻不了臺,效率能高嗎?
現在做外賣,無非就是兩個特點,一個是速度,還有就是口味。
速度對外賣來說是第一要素,想要快速,要具備工業化生產的能力,有適合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傳統堂食的傳播是不適合的。堂食講究色香味俱全,這些要求在外賣里就不太重要,最重要還是速度要快。
怎么提高速度呢?大多數外賣企業都是采取工業化生產,就是中央工廠做一些預制的產品,然后到餐廳進行復熱,這樣解決了效率的問題。但是隨著外賣市場逐漸完善,消費者對口味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
▲外賣既要注意速度又要保證口味
速度和口味之間是有矛盾的,中餐要好吃,一定要小鍋單炒,但是單炒就會影響效率,現在外賣有一個非常大的痛點,就是效率和口味之間的矛盾。
我們企業之所以會有這么快的增長,核心就是因為我們在這個矛盾之間找到了一個比較平衡的解決方案。我們重塑外賣的供應和生產流程。
在輕量級中央廚房,我們把所有原料加工成半成品,包括連調料包都做好。材料都切好配好送到餐廳,在餐廳,把這些經過加工的半成品做預處理。最后一步就是外賣的生產,我們稱之為“終端移動廚房”。
移動終端廚房
我們還研發了一個智能炒鍋,這個鍋可以解決效率的問題,炒菜環節通過這個智能設備就可以解決了,這個設備還能解決成本和口味的問題。
其實,菜好不好吃,不在鍋,不在烹飪方式。很多外賣不好吃,是因為他們不是中餐的烹飪方法。所以,我們有了這樣一個智能炒鍋之后,就解決了效率和口味之間的矛盾。像我們望京那家店,每天外賣都超過1000單,如果只讓廚師去炒,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編輯:紅餐網_張然
?內容交流、原創投稿,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9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