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額一直是絕大多數餐飲門店經營者和管理者努力提升的目標,也是衡量創造價值多少的一項指標。不過,對于不少餐飲老板來說,即便使勁渾身解數,卻總是始終沒法讓營業額提升哪怕一星半點,乃至最終落得個慘淡收尾的悲慘結局。
餐廳營業額起不來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來源:餐飲屋檐下(ID:muwubbqgw)
餐廳營業額起不來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品類選錯了,可能是商圈選址出了問題,可能是競爭太激烈,可能是……
有太多的“可能”,但最有可能的恰恰是被忽略的最基本的關注點,基礎環節沒有管控好,導致出問題。下面我們先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
營業額=???
很多人認為,營業額就是等于收入。但是你知道收入的構成嗎?只有知道收入構成,仔細研究哪個收入部分出了問題,有針對性地改善,才能對經營的提升與改善起到顯著作用,找到提升營業額的關鍵突破點。
下面就讓我們一同從七個維度剖析一下構成營業額(收入)的幾個公式:
首先考慮客單價,客單價屬于頂層設計范圍。定價有學問,不同客單價,決定你切分的客群有所不同。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戶群體,確定適合的價格區間帶,抓住該抓的顧客。
客單價定好了,下步就是考慮如何增加客流量。你是守株待兔?還是主動出擊?集客方面,你都花了哪些心思?是傳統的拉個條幅、做個海報等等貼在門口,還是爭取一切免費廣告位及合理增加付費廣告?是單一線下集客,還是線上、線下一起發力?是單獨營銷,還是聯合異業聯合集客?……
新客增長率理想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如何增加顧客的到店頻次即增加就餐頻次。
門店面積是固定的,租金一般是固定的,客單價也相對穩定,那么在固定的面積里能擺多少席位,就考驗門店室內平面設計師的本事了:既要兼顧顧客體驗,又要結合工作伙伴的體驗,合理、高效利用平面及立體空間,多爭取席位,更需要考慮席位的靈活組合和多變性,每個席位都是營業額。
一旦席位數確定了,就得拼翻臺率了。而支撐翻臺率背后的卻是依靠綜合系統力和后臺支持力與保障力。
你有系統嗎?你有后臺嗎?如果啥都沒有,那么拼什么?
不同品類銷售結構占比不同,營業額一定不同。請思考,我們的現狀是順其自然銷售,還是有增加建議性銷售?我們的銷售結構是否合理?是低價位產品占主流嗎?
大多數門店的房租是以月為單位收取的,即無論你營業多少個小時,都繳納固定的租金,如此一來,當然是營業時間越長越好了。
但是拉長營業時間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前提的:有沒有配套的產品提供。所以我們需要思考和研究不同時段的顧客需求是什么,只有提供與需求匹配的產品,延長時段才有意義、才奏效!
那么,你提升與改善的重點在于拉動哪個時段呢?
在互聯網發展的推動下,外賣業務蓬勃發展。傳統的堂食店,正確的做法必然是思考在不影響堂食顧客的前提下,如何額外開拓外賣業務。當然如果定位為外賣模式的門店,也是可以思考如何開拓線下實體店的堂食業務。
你可以新增和大力開拓的點,是哪個呢?
通過數據的沉淀與積累,開展內部的同比、環比分析,還有與“街坊鄰居”的對比,不難發現是節假日營業額略低,還是非節假日略低;是工作日(周一到周四)略低,還是周末(周五到周日)略低。
找到真正的“短板”,針對性有效改善,勢必事半功倍。
還有最后一個比較容易的忽略點——那就是折扣,這點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細算算,百萬大店,如果折扣達到10%,就損失10萬的營業額。營業額的增加,要依賴開源,當然節流也很重要,所以不要動不動就任性打折。
很多時候,大家都習慣性把目光聚焦在結果上,每天盯著結果,恰恰忽略了過程的管控、提升與改善。殊不知:沒有過程,哪來結果?!
結果是等不出來的,需要踏踏實實的落實到每一個細節和每一件小事上。
總結一句話:其實我們能做的還很多,還有很多舉手之勞的基礎工作沒有做、沒做好。發現這些機會點后,改善的“術”必定層出不窮。
編輯|紅餐_萬馨
服務員會推菜,餐廳營業額才會好
不會設計菜單的餐廳,營業額肯定高不了
用這4招主動服務顧客,提升餐廳營業額!
營業額猛增30%!這些餐企是怎么做到的?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