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蛙餐廳火爆背后:隱患多多,跟風要謹慎!

    牛蛙大有接棒小龍蝦成為新的爆火單品的趨勢。昨天,紅餐對牛蛙火爆的現象及背后原因作了探討(點此閱讀)。多位業內人士斷定,牛蛙還有3~5年的發展期。

    然而“盛世之下必有危卵”,如火如荼的牛蛙市場背后也有諸多隱患,入局者不可不防。

    表面上看,牛蛙市場發展得很好,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市場內部有很多亟待解決的“痛點”。

    要吃透牛蛙,供應鏈恐怕是最大的門檻,從這條鏈上牽出的價格波動、食品安全問題和加盟亂象,環環相扣,將牛蛙經營者逼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

    01

    價格持續走高,壓縮盈利空間

    “現在牛蛙的成本價太高了,我剛開始做的時候才4塊錢一斤,現在已經漲到十幾塊一斤了。”

    蛙小寶創始人劉國峰因為老婆愛吃牛蛙,開始關注到這個品類。2016年做牛蛙加盟,去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蛙小寶,在佛山、廣州等地開了十幾家分店。

    對于近一年來牛蛙價格“只起不伏”的情況,他深有感觸。

    牛蛙價格一路高漲,不斷壓縮的是入局者的盈利空間,提高了入局的風險。

    據中國水產養殖網最新報道,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牛蛙批發價格,規格3~5兩的15元左右一斤,5~8兩規格的超過16元一斤。

    一位牛蛙經營者給紅餐(ID:hongcan18)粗算了一筆賬:餐廳點一份牛蛙是2斤凈肉,為了保障口感,都采用活蛙,但活蛙出肉率較低,往往2斤蛙才出1斤凈肉。所以一份蛙的成本價大概是2*2*16=64元。按市面上一份蛙單價120元左右算,單份產品材料成本已經占50%左右。

    “前十年,牛蛙的價格波動都是相對比較穩定的,是在2017—2018年期間,價格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蛙來噠創始人羅清也認為,市場價格存在波動、不穩定。

    牛蛙和小龍蝦一樣,養殖有季節性,這本身造成了牛蛙價格的波動性。而市場需求的增加是造成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數據顯示,光上海2016年平均每天消耗的牛蛙就達到了135噸,比2015年足足多了一倍,牛蛙消費呈現直線上升趨勢。可以猜想,全國消耗的牛蛙量也不低。

    此后,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市場上入局牛蛙品類的餐飲企業越來越多。牛蛙門店數量的急劇增加,并不只是賺錢的人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更是各個品牌跑馬圈地、爭搶頭部地位的需要。

    “我們是做了近3年牛蛙生意了,而且需求比較大了,才有了比較穩的供應渠道,拿蛙的價格才稍微低一點,留存了部分的盈利空間,新進來的人怕是要很吃虧。”劉國峰對紅餐(ID:hongcan18)說。

    同時,供應渠道的業內人士稱:牛蛙價格短時間內不會回落。“今年牛蛙價格高位運行已成定局,明年價格會不會降低還很難說,只能說像以前那么便宜的牛蛙不太可能了。”

    02

    牛蛙本身的問題亟待解決

    紅餐(ID:hongcan18)記者梳理牛蛙整條產業鏈時發現,在消費需求猛增的同時,供應端本身也出現了問題,牛蛙供應基地正遭遇危機。

    中國水產養殖整體呈現分散、小規模的狀態,牛蛙也不例外。“這樣的方式很不利于整體的養殖水平的把控,包括養殖標準和食品安全標準。”羅清說。

    3年前,將品牌聚焦牛蛙單品之時,羅清就已經看清了這一點。也是從那時起,蛙來噠介入到上游養殖端,在廣東、海南、湖南共設有600畝牛蛙養殖基地,通過與養殖戶長久深入合作,穩定自己的供應鏈。養殖基地在牛蛙飼料、養殖密度等方面接受蛙來噠的養殖標準指導。

    現在,蛙來噠在全國各地已經開店一百多家,其所有直營門店和部分加盟店已經實現養殖基地牛蛙直供,基本上將價格和食品安全問題控制在了自己手里。

    而起步晚的中小型牛蛙品牌,想要搭建自己的供應鏈恐怕沒那么容易了。

    牛蛙是外來物種,其養殖所產生的污水、病死蛙體及其它污染物,會嚴重污染周邊的水環境及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土壤、水體、林地及食品安全隱患等一系列問題。

    去年以來,牛蛙的主養殖區域浙江、福建、廣東等地政府相繼發布禁養令,清除牛蛙養殖棚。浙江一帶早已拆得沒有什么養殖量了,福建地區上半年拆棚很厲害,今年6—9月份,廣東潮州揭陽梅州等地也開始拆棚。

    有報道稱,地方禁令之后,牛蛙養殖遷到了安徽、江西、湖南、海南等地。但像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供應模式,能讓牛蛙產業撐多久?

    更何況食品安全還是個大隱患。

    牛蛙體內存在霍亂弧菌等寄生病菌,可能導致食物型霍亂的流行和爆發。

    然而由于牛蛙養殖門檻低、利潤高,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養殖戶一般采用高密度的養殖方式,為保證成活率大劑量使用抗生素,對食品安全造成隱患。

    牛蛙養殖自身的問題+利益驅使下養殖戶能否嚴守養殖標準,這都需要經營者嚴防死守。

    03

    賺錢的途徑各有各的不同

    加盟的套路都是一樣的

    餐飲人遇到加盟的坑,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在一個品類火爆之后,加盟品牌就在二、三、四線迅速崛起,模仿一線城市比較火的品牌的菜品、裝修和經營方式,換一個品牌就賺錢。

    牛蛙品類也不例外。

    紅餐記者在走訪市場的過程中發現,在牛蛙品類火了之后,很多原本做烤魚、酸菜魚的餐飲公司直接立馬一擁而上,改頭換面,將烤魚店改成牛蛙店,裝修都只需將原來的烤魚元素換成牛蛙元素,員工和店面都是現成的。

    而這些品牌走的也多是“定居一線城市,開拓三、四線城市”的路子。在一線開一家直營總店,然后就到三、四線城市開放加盟賺錢。并號稱有豐富的餐飲經營經驗,標準化的出品和管理流程,加盟費只要10萬。

    但一旦加盟了,需要的費用就不會只有10萬,砸進去上百萬的不在少數。

    小張在2016年年底注意到牛蛙這個品類。因為沒有餐飲相關經驗,他決定找品牌做加盟。

    從品類市場的考察調研,再到品牌的篩選和研究,花了近2個月的時間。他看得很清,開牛蛙店,最主要的是原材料,牛蛙一定要足。綜合分析對比之后,他選定了某知名牛蛙連鎖品牌,“這個品牌有很強大的供應鏈系統”。

    小張的牛蛙店很快開業了。一算賬,加盟費、管理費、裝修費等各種費用,前前后后共花了將近300萬元。所幸第一家店很順利,餐廳每天都會爆滿。隨后他和朋友一起又拿下了該牛蛙品牌在當地的區域代理權。于是,他們的另外2家牛蛙分店陸續開出,生意同樣火爆。“3家門店每天可以賣出2000斤牛蛙!”

    然而就在小張坐收成果之時,接到總部更改合同的通知:加盟費加收20%,所有新店的裝修必須讓總部的人來做。原來,品牌方知道小張他們賺了不少錢,就出此下策意圖分一杯羹。

    “修改合同后,我們的裝修價格比其它的加盟店要貴上50%,更過分的是,如果我們不答應,品牌方將停止給我們提供原料。”

    “我們投資了幾千萬,如果原料斷了開不了店,損失會更大。”小張很氣憤。但為了損失減少,他們不得不接受加盟商的無理要求。

    有太多的人有著跟小張相似的經歷,一腳踩進牛蛙加盟的坑里,無法全身而退。

    結語

    前段時間,有位讀者向紅餐(ID:hongcan18)透露,他所在的四線城市今年內已經出現了4家牛蛙店。“品牌雖然都一樣,但我感覺味道其實都是差不多的,店里面的裝修風格也很相近。”

    餐飲行業一直以來跟風嚴重,同質化問題層出不窮。一個“老城區”火了,就有各種“老城西”、“老城鄉”出現;雙層銅鍋牛蛙很火,就都是一樣的牛蛙銅鍋,連配菜、熱鹵都不曾更改,產品結構單一。

    如此一來,雖有市場,這些同質化產品和品牌也會很快消磨掉消費者的好奇心和耐心。

    都說“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但能飛多久、多遠,其實是進場之時就已經定好了的,就看對牛蛙了解夠不夠透。

    正如蛙喔創始人姚利劍所說:“整個牛蛙市場才剛剛開始,離白熱化階段尚早。所以在這個品類里其實還可以有很多創新的玩法,機會仍然很大,就看進來的人有沒有準備了。”

    編輯 | 紅餐_左永君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有驚喜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0753.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0月6日 21:57
    下一篇 2018年10月6日 22:0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