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導讀:“好好一顆咖喱魚蛋,給你做到既沒魚味又沒咖喱味,失敗。”
“蘿卜沒挑過,渣太多,失敗。豬皮煮得太軟沒嚼勁,失敗。豬血太松,一夾就散,失敗中的失敗。”看過星爺的《食神》,一定都記得這個劇情畫面和對白。
所謂“路邊攤”,給人印象基本就和“臟,亂,差”劃上了等號。
然而你錯了,這家小檔口做出的油雞飯,登上了米其林指南。
他的檔口只有不到2㎡,可他卻是全世界第一個榮獲米其林一星的小販。陳翰銘這三個字,在新加坡牛車水百來家檔口匯集而成的江湖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每天一張原創餐飲插畫 | 版權:深圳餐謀長策劃公司
一把刀,一塊板,燒熱的油在脫光毛的雞身上使勁嘶啦,手起刀落,切好一只雞,也就幾秒鐘功夫。
檔口外卻早已排起了長隊,凈是些睡眼惺忪的大叔大伯,起早了,就跑來排隊吃雞。
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家店一天只賣180只雞,吃不到,就是吃不到了。
探過人群看檔口里那個刀工了得的人,精精瘦瘦,個子小小,忙到眉頭打成了結,任窗外的人們再怎么拍照議論,他依舊頭都不抬。來到這檔口,你的眼里全是他,可他的眼里,除了雞,就是叉燒。
沒有一流的食物,
只有一流的用心。
最便宜的米其林
但是他整整做了35年
他是新加坡車牛水小販中心,
香港油雞飯 · 面的攤主。
在這個不到兩平的檔口里,
賣了30幾年油雞飯(面)。
1965年出生在馬來西亞,家里窮,所以從小就得學會給家人做飯,聽慣了鏟子碰撞著鐵鍋發出沉悶的聲響,陳翰銘發現自己對做吃的,有一種特別的感情。
于是15歲從學校出來后,跑去了新加坡,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就想當一名廚師。
做夢都想穿上屬于自己的廚師服
15歲,連鍋都顛不動,自然是從打下手做起。每天窩在酒樓后廚洗菜,倒泔水……他干得比別人都勤快,就為了有機會站旁邊看師傅怎么做燒臘。
沒有受過專業的培訓,廚房這間學校,一待就是二十幾年。
不記得被爐火燙傷過多少次,常常一天忙碌下來,拿菜刀的右手連抬都抬不起來,第二天還是得繼續。
2008年,他在新加坡牛水小販中心找了個攤位開了家店,因為是跟香港師傅學來的手藝,所以招牌就叫“香港油雞飯面”。
剛開業的時候,陳翰銘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每天賣30只油雞,售完為止。可人來人往的牛車水大廈,他這正宗的香港油雞飯,卻根本賣不出去。
烤制時間沒問題,火候沒問題,雞也沒問題,那問題出在哪?
看著其它檔口排隊的人群,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在追求如何做好一只油雞,卻忽略了新加坡人和香港人的口味根本不一樣。
接下來是不停地琢磨,一次又一次的改良油雞的口味。
從無人問津到回頭客排起了長龍,他只用了一年時間。
每天凌晨五點半,天還沒亮,陳翰銘就已經在店里,2㎡不到的空間里掛滿雞。
三十五年下來,也練出了陳翰銘一副火眼金睛,看一眼雞皮油亮的顏色,聞一聞空氣中彌漫的香味,就能知道這油雞烤好了沒有。
客人來,叫上一份,咬上一口,皮脆肉滑、醬香四溢,肥而不膩……
搭配的泰國香米在蒸的過程當中加入了雞湯,所以每一粒米都飽滿到在嘴里跳起了舞。
油雞飯做了八年,米其林偵探偷偷跑來排隊嘗了嘗,報上了米其林一星的評選里。
“我們選的是你的味道,不是你的地方。”
他忽然想起,幾十年前入行的時候,有個前輩和他說過:廚師能拿到的最高榮譽,就是米其林給的。那時候他根本不敢想,米其林還能看得見自己。
摘星后,這家2平米檔口,成了吃貨必去的打卡勝地,12.5塊就能吃到一頓米其林,讓隊伍怎么也看不到尾巴。
可陳翰銘只肯從150只加賣到180只,因為再多,就影響味道了。
有人跑來問他做油雞的秘方是什么?
其實哪里有什么秘方,只不過他能根據客人口味的不同,一次又一次調整做一只雞的配方。他能8年不漲一分價;也能三十五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7個小時,穿著廚師服守在滾燙的烤爐旁。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個做香港油雞飯的廚師。不只是這個檔口的老板,更不是一個小販。
米其林評比一年一次,人們問陳翰銘要怎么留住米其林的那顆星。
他笑得憨實,動了動有些酸的右手,重新戴上手套,只說了句:“沒時間想這么多,回去切雞肉了。”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 | 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長按二維碼,可訂閱《餐飲視界》
-搜羅世界上最具創意的餐飲-
餐謀長聊餐飲
品牌 | 創意 | 營銷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本文由《餐謀長聊餐飲》整編于匠心之城/利番金融
編輯/俊亦 (注不注明出處是你的事)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