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萬學8天就能開店!曾經爆款小面真的要爛大街啦?!

    小面因為孟非和《舌尖上的中國》名聲大噪,一時間小面館如雨后春筍,卻接著迎來關店潮。而遇見小面的屢次融資、社區門店的增多,又讓人們看到了小面成為全民小食的希望。小面,真能成為下一個沙縣小吃?還是一個不能人人去做的生意?

    “一碗香氣撲鼻的小面下肚,重慶人才真正醒來。”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對重慶人來說沒有什么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加一碗小面。

    早餐可以是火辣的素小面,午餐可以是豌雜小面,晚餐還能來一碗牛肉小面。孟非和《舌尖上的中國》讓小面幾乎是一夜爆紅,令諸多餐飲創客趨之如騖。據2016年的經濟數據顯示,重慶小面在餐飲小本投資加盟行業中占據著25.7%的市場份額。

    孟爺爺不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孟非小面開業后,生意火爆。三個華南理工的同學也跨界而來,創辦遇見小面,7天3家分店,33.8次翻臺,2年半3輪融資,一時風頭無兩。

    △孟非的小面

    01

    小面不是投機產品,成不了沙縣

    但它們也只是站在小面行業頂端暫時的勝利者。腳下,是無數同行者僵直的“尸體”,然后看著無數無畏者沖進戰場,再成片地倒在自己腳下。

    就像一個圍城,城外的人相信小面就是下一個沙縣小吃,是個投機產品,仍愿花3.2萬去參加僅8天的小面培訓。而城里的人雖然看到了局中的慘烈,卻已難以抽身。

    不要高估小面的市場容量

    沙縣小吃清淡、品種繁多,天然擁有了廣大受眾。而麻辣鮮香,是小面的取勝之道,卻也成了小面的門檻。在不吃辣的地方,嘗個新鮮可以,卻難成為日常。傳媒為小面打通的,只是消費者們認知上的基礎。

    老朱說,自己算是小面第一批受惠者,也是第一批被無情拍死的。幸運,又悲情。

    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一次旅游讓他對重慶小面記憶深刻,回家后萌生了開小面館的念頭。“那時候朋友基本不知道重慶小面是啥”。要說吃面,誰能比北方人更專業?老朱在朋友們的不理解中,跑到山城拜了師。就在老朱回到哈爾濱剛開始籌備面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播出了。

    2014年7月面館開張,不少食客會問,“這是‘舌尖’上那個小面不”,老朱的生意越來越好。看著城里越來越多的小面店,老朱覺得,自己說不定成了雷軍口中的豬,找對了風口。

    但到2015年下半年,老朱感到了壓力,生意不溫不火。邁進2016年,直接變成了門可羅雀,挨到年底只能關門大吉。

    “重慶小面曾經輝煌一時,而在2017年,又逐漸從北方人們的視野里消失”,2017年新聞里的這句話,可能是小面在北方最好的注解。

    看上去,所有對小面感興趣的人都是受眾,但小面作為一個主食,并不是每個地方的人都能接受這樣的重口,人們能像重慶人一樣十天半個月吃一次火鍋,卻很難每天去吃小面。當新鮮勁兒過去,恐怕就只剩下盤旋在油辣子邊緣的蒼蠅。

    所謂的群眾基礎,不過是認知的基礎,不是舌尖上的基礎。

    你就是標準,創新是必須

    沙縣小吃是完全標準化的品牌連鎖,從菜單、出品、裝修都一脈相承,經營者不用費心考慮,照章辦事就行。但小面至今沒有標準,大家都按照家傳手藝,靠經驗烹制,想要做小面的品牌化連鎖,就需要自己制定標準,去考慮市場,去做文化傳播……你做的一切,只要做成了,就是標準。

    到現在,遇見小面恐怕是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遇見小面創始人宋奇,出身麥肯系,深諳標準化快餐品牌的經營之道。

    △遇見小面

    做遇見小面,他最先干的事就是將辣椒兩勺、鹽少許、煮至變色等廚界暗語,換成油溫210度、鹽20克、煮制30秒等標準術語。

    但即使遇見小面做對了開頭,拿下3輪幾千萬融資,日子也開始不好過。宋奇曾用“僵局”來評價2016年,勢能下滑,特色的小面館越來越趨近于一家普通的快時尚單品餐廳。

    而他2017年的目標則是破局。遇見小面進入2017年后,也在尋求各種探索和改變,走休閑餐飲風、推出燒烤……不斷帶給消費者新奇的同時,也不難看出宋奇的無奈。

    當然,這不是小面一個品類的問題,從去年開始,各大單品店就已經面臨做不大、做不新的問題。比如做煎餅的黃太吉,做榴蓮披薩的樂凱撒。這樣的問題,小面一樣要面對。而誰率先突破這個瓶頸,就將迎來新紀元。

    小店跟風做壞市場

    和沙縣是循序漸進的成熟品牌不同,小面是突然爆紅,好的、壞的一并蜂擁而至。

    早在2016年,重慶小面協會會長張壽江就說,由于小面準入門檻低,導致現在市場是表面繁榮,無序競爭、盲目跟風愈演愈烈。

    各地小店遍地開花是做大了市場,但為了快速開店、降低成本,學藝不精、技術不佳、原料不良的小店層出不窮,讓重慶之外市面上大部分小面店賣的根本不算小面。

    現在不少小店雖然掛著小面的招牌,但菜單中除了一個是小面,其他都和別的面館沒什么區別,很多店的小面還只是多加了兩勺辣椒的普通面條。

    這不僅給消費者一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被欺騙感,讓很多從未嘗試過小面,慕名而來的消費者對小面的認知產生偏差,還砸了小面的招牌:原來被眾人追捧的小面,也不過如此。

    02

    對有心人來說,小面仍是個好機會

    這樣看起來,小面確實不是個一本萬利的投機項目,但它仍是想踏踏實實經營餐飲品牌創業者的優秀標的。有強大的群眾認知、突出的成熟品牌屈指可數,正是其優勢所在。如果你趟出了別人沒趟出的路,你就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遇見小面正是收獲了這樣的市場紅利。

    目前小面創業者面前有大致三條路。

    一是走文化特色的品牌路線。

    現在山城文化炙手可熱,文化氛圍濃厚的餐企也更得人心。如果你有心經營出一個自己的小面品牌,將川渝文化做極致則更能深入人心,也更容易獲得資本的青睞。

    盅盅面就曾掀起過重慶,甚至西南的互聯網餐飲浪潮。

    9個互聯網人,眾籌了160萬元,用六七十年代的茶缸盛面,重慶市井氣息的裝潢,四處掛著老街區的照片,“新時尚、老味道”的企業文化,互聯網化的管理運營方式,選址都在甲級寫字樓,精準定位上班族的用戶……

    △盅盅面

    在小面館多是眾多蒼蠅館子的重慶,這個充滿老重慶回憶的快時尚面館,從2014年問世就受到消費者追捧,兩年不到擁有了32家門店。

    雖然這個首批按品牌化發展的重慶小面領頭羊,在大肆擴張后又急速隕落,但不少餐飲人都說,如果盅盅面是開在重慶之外,會是另一番光景。

    當然,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二是做正宗,將口味做出極致。

    但因為將口味做到極致,或許在某些地方不能為大眾市場接受,所以更適合單店,或者少量連鎖的品牌發展。

    如果這樣,就得好好去重慶拜師學藝。有新聞報道說3.2萬學8天,學到的估計只有配方,但學不到如何用好這個配方。辣椒的炒制、多種佐料的配比、面條的口感、硬度……每一項都在考驗廚師的功力。

    而路徑一和路徑二也可以合二為一,那就要看創業者想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什么樣,有多少的成本預算了。

    三是跟著領路人,成為成就小面變身沙縣的一部分。

    小面有沒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沙縣小吃?答案是肯定的,但道阻且長。

    小面現在是百店百味,如果想要真正在全國形成規模,需要像小面協會這樣的機構,為小面制定標準,終止亂象。

    而好消息是,1月21日重慶小面協會發布2018年的戰略——上馬百強工程暨萬店標準化聯盟計劃,預計投資6千萬,在全國市場孵化100家標準化品牌門店,通過直接投資或優化包裝的方式,對其操作工藝、品牌、后廚管理輸出成熟模式,打造重慶小面樣板店,部分門店也可以由創客“領養”。

    如果你有心開一家小面店,又不想太過于勞心費神,不妨多關注小面協會的這個計劃。

    重慶小面,名已經有了,正在等待一個變現的時機。

    編 輯 | 紅餐網_澤文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211.html

    (0)
    上一篇 2018年2月2日 21:02
    下一篇 2018年2月2日 21:3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