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外賣市場經過高速發展后,已逐漸回歸健康、理性的發展狀態。不少餐飲企業,正在逐步退出自營外賣舞臺。
但在京派粥品巨頭“嘉和一品”看來,外賣業務依舊是一片藍海。
劉京京談嘉和一品發展
01
入局餐飲,做粥細分市場王者
一碗白粥,兩個油條。對于家住胡同口張大爺來說,這是他十年如一日的早餐搭配。在他看來,這才是一天最好的開始。
在北京,類似于張大爺這樣的粥品擁躉不勝枚舉。2004年,在商場浸淫多年的劉京京就敏銳地抓住這一商機,創立了北京嘉和一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開始了屬于她自己的餐飲生涯。
劉京京曾是全國第一位女性期貨基金交易員,每天過手上百萬的資金。后來,她又先后涉足娛樂、文化、廣告、裝飾裝修等多個門類,每個門類都被她經營得有聲有色。與大多數同齡人的相比,劉京京的際遇可謂一帆風順。
那時她已經是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直到2003年非典來襲。幾乎是一夜之間,北京市所有人員聚集的場所全部歇業。
“再也不能那么激進地投資了。必須把有限的資金和精力專注在一件事上,真正成功的概率才能更高!”劉京京說,她決定專注來做餐飲,到底做什么呢?
劉京京有個習慣,做決策之前,她一定會親自做一份詳細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把每個問題想得透透徹徹。她認真分析了中西式餐飲市場發展和模式的優劣,發現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一定會更重視營養、健康,面對百姓的餐飲市場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嘉和一品門店)
“這些分析告訴我,應該開一家以健康養生為特色的,大家都能吃得起的餐廳。”劉京京說。她從《黃帝內經》到宮廷御膳,查遍了藥典古籍和藥膳醫方,發現自古以來,“喝粥”是最廣為認同而又有效易行的食補養生之道。于是,嘉和一品,一個以粥為特色的餐廳,成為了她下決心專注努力的單一方向。
為了做好產品,劉京京自己研究粥譜,也跟著做營養師的叔叔學習。我國南北方的吃粥習慣和方式有差別,如何搭配是顧客是否喜歡的關鍵。2004年開第一家店時,菜單上就有北方口味的粗糧粥配鍋貼、餡餅和南方口味的煲仔粥配蝦餃。
“生意非常好,天天都排隊。”嘉和一品一經面世,便展現出了驚人的爆發力。第一家店不到兩個月,第二家店就開張了,緊接著第三家,第四家……截至2016年,嘉和一品已經開出了160家店,營業額突破5億元,成為粥這個細分領域當之無愧的單打冠軍。
嘗到甜頭后的劉晶晶并未放緩前進的步伐,就在嘉和一品邁入第四個年頭的時候,她把目光投向了外賣業務。
02
小試牛刀,外賣業務利弊同現
“北京是個工作節奏很快的城市,中午吃飯時間僅一個小時。很多時候餐廳座位不夠,顧客不愿意等待太長時間,有些客流可能就會流失。”
擁有期貨操盤手背景的劉京京思考往往先人一步。在她看來,是不是可以將有限的空間化作無限的生意?比如說把餐品送到有顧客的地方,辦公室或者家中?
2008年,劉京京將思考化為了現實,由她一手策劃的嘉和一品外賣業務正式啟動。
彼時的外賣市場一片空白,嘉和一品的外賣業務上線后,營業額突飛猛進,占到了嘉和一品總營業額的10%左右。
“在2008年到2012年期間,僅外賣部分每天就為嘉和一品帶來了十幾萬的交易量。”劉京京說,客流增加了,門店人員卻有限,她擔心可能會造成線上和線下的服務失衡。
在2013年,劉京京的顧慮得到了驗證,外賣行業本身的一些弊端開始顯現。
“在中午用餐高峰期,堂食和線上顧客同時等著用餐,但餐廳成本有限,不可能雇幾百人,幾千人都去送餐,只有十個人一單一單去送。等顧客拿到外賣時,菜已經涼了。”回憶起當年的場景,劉京京至今記憶猶新。
顧客滿意度下降,線上體驗同時影響到堂食營業額,外賣業務對嘉和一品的品牌產生了不小的打擊。
質疑聲由此接踵而至。在嘉和一品的會議上,部分高管提議停掉外賣。面對外賣帶來的副作用,企業內部并不看好這種業務模式,此時劉京京必須要做出決斷。
“我當時就是覺得現在互聯網時代,科技如此發達,不一定非要停掉外賣才能解決問題,或許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一定要堅持做下來。”
顧客體驗差的主要癥結在于菜品溫度,實現保溫有兩個難題最為棘手:一是保證配送時間,二是保證外賣包裝箱的保溫效果。
該如何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呢?
經過細致地分析研究,劉京京發現市面上有一種“智能配送柜”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外賣產品的溫度和速度。
(樂棧智能配送柜)
2014年,嘉和一品與智能配送柜制造商樂棧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通過樂棧科技公司的配送柜,嘉和一品的美食可以投放到社區、寫字樓、地鐵站、學校等多個區域。用戶可以從餐廳或者樂棧專用客戶端下單后,便可在指定時間、指定區域收到新鮮出爐的餐食。這樣一來,送達時間和溫度都得到了保障。
此后,嘉和一品的外賣效果得到了明顯提升。2015年,僅在樂棧系統上,嘉和一品就實現了日均5千多單的自營訂單量,日均營業額超過5萬元。
就在嘉和一品對外賣業務不斷進行調整優化的同時,整個外賣市場步入快車道,美團、餓了么、百度外賣相繼涌現。
03
與三大平臺合作,外賣單量占比40%
“對于是否選擇合作,我們一開始其實很糾結。畢竟嘉和一品在外賣系統開發上投資了不少費用,而且很多外賣顧客都是我們自己的會員。”在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的問題上,劉京京一直比較猶豫。
在她看來,合作意味著資源的對接,與用戶的粘性將會受制于外賣平臺。但現實狀況是,自三大平臺出現后,嘉和一品自身平臺的訂單量在逐漸減少。
“在高科技、互聯網這個平臺上,我們肯定不如外賣平臺擅長,所以我們只能強強聯手,這是最好的選擇。”
2016年,嘉和一品正式與“餓了么”建立合作關系。嘉和一品原先的外賣系統與平臺進行對接,哪家店面給顧客配餐最近,或者有些店面接單量過大,系統會將訂單進行優化分配給第三方外賣平臺,以便更好的服務于顧客。
“確實我們自己的單量是下降了,但更大的平臺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增量。”劉京京說,目前嘉和一品每天的訂單量基本在一萬以上,外賣營業額占總營業額的40%左右。
04
未來堂食為重,外賣做擴展業務
任何一個產業沾上互聯網+的翅膀,都會呈現出極速變幻的屬性,外賣平臺也不例外。針對于快速更迭變化的外賣市場,劉京京似乎早有準備。
“不同的場景、客戶群,我們會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外賣嘗試。”劉京京說,嘉和一品的外賣未來,會借助數據持續分析顧客需求,針對外賣特性不斷研發新產品,開拓市場。
“比如目前已經在合作中的高鐵外賣項目,顧客只需從平臺下單,嘉和一品會從各個餐廳集中配送到指定區域,由高鐵工作人員配送上車,便能解決就餐需求。”
如果說外賣業務上的嘉和一品是推陳出新,那么在堂食領域嘉和一品則是匠心獨運。
(嘉和一品門店)
“嘉和一品的菜品特色就是南北兼顧,不局限于川魯粵菜系,而是大家喜歡什么口味,嘉和一品可能就會添加上去。”在劉京京眼中,餐飲行業堂食是基礎。顧客對外賣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在堂食的就餐體驗。所以餐飲企業如果舍本逐利只顧發展外賣,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將受到負面影響。
為了管理好外賣和堂食,嘉和一品在門店從產品加工、配餐、取餐區將兩者劃分開,且配置了兩位主管分別對外賣及堂食進行專業管理。以達到彼此間相互督促、競爭,激勵的作用。
從自建外賣平臺到如今40%的外賣營業額占比,嘉和一品不斷創新變革。正如劉京京所言,企業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個一個難關的度過,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挑戰,是否能夠去直面挑戰,堅持不懈的克服,間接決定了企業能走多遠的路途。
記者 | 紅餐網_曾落靈
視頻 | 紅餐網_羅莊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