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一個特殊的族群。客家人從中原出發,跋涉千山萬水,遷徙到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他們要么在路上,要么客居他鄉,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
翟丙林
客語出品部中心總監
在廣州越秀區中環廣場南塔一側,客語新店試業,人氣很旺。這是客語第18家分店。
門頭用綠色的熒光燈勾勒出客家土屋輪廓,玄關左邊一整面墻都覆蓋著新鮮的蕨類植物。里面是厚青磚、紅燈籠、老木窗。
不一會兒,出品總監翟丙林就出來了。各講一句客家話開場,沒有一點壓力感。
“說實在的,只是做得還可以,并不很好。”翟丙林指著桌上的酸菜魚說,“因為我只知道川菜的味,不知道川菜的根。”
客家菜,才是他的根。
2013年,客語品牌誕生,翟丙林任出品部總監。他知道,做客家菜得順著自己的客家根子做。首先,得用最土的客家食材。
兩臺18度恒溫冷鏈車,每天往返于梅州和廣州,最多只配送兩天的食材用量。食材都是由山里鄉親們自己種養,由“包工頭”統一收集后提供給客語。
今年將擴張8家店,客語打算設中央原料倉庫,把來自大山的食材分發到各店。
客家族群要么在路上,要么客居他鄉,逐漸形成自己的飲食文化。翟丙林一再強調,客家菜就是簡簡單單、樸實無華。
客家釀豆腐,以前是一道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得上的菜。幾乎每間店都有個豆腐坊,請工人手工磨制豆腐。出鍋時用特別定制的石磨來裝盛,最后呈遞到桌上的,是一盤客家人舊時樸素的、單純的渴望和歡喜的客家釀豆腐。
客家人愛吃經過適度腌制的食物,比如客家芋苗干、客家干菜煲、鹽焗手撕雞,因為便于保存,方便做上路菜,或帶到田間地頭去吃。
客語土豬湯,單店日銷300盅,幾乎人人必點。豬肉選自梅州生長的土豬,其生長周期超過1年,吃野草和雜谷。
豬肉切塊兒,加水,入鹽,不放油,隔水燉45分鐘,口鮮甜,夾雜一點微香、微辣,你才知道里面加入了一點點胡椒。裝湯的那個毛主席時代的搪瓷盅,經常讓吃貨們忍不住拍拍拍。
環顧周圍,食客吃得很嗨。翟丙林笑笑說,滿腔熱血的轉型之初,處處都是潑冷水。
同行朋友說:你們墻壁那么厚,燈光那么暗,土里土氣的,怎么能進得了萬達?
消費者說:什么客家菜,那么小一份,我們都吃大份的。
為了吸引客流,總廚翟丙林曾帶著團隊站街發傳單。
而現在,萬達開到哪兒,都會主動邀請客語入駐。客語的小份菜模式也被廣泛模仿,成為時尚、品質、健康餐飲的代表。18家門店里,有半數廚房大佬都是他的徒弟。
當翟丙林向紅廚網記者講述這些時,已經加入客語10年了。這個客家男人,在聚光燈背后,看著家鄉菜隨著品牌脫胎換骨。
“有什么不足的地方,說出來讓我們改正。”
“還真有。”人家客套,我卻一點都不客氣。
翟丙林收斂了笑容,端坐身體:“來,說吧。”
“上菜太多啦!”我說。大家全笑。
客嫂腌面 材料: 客家面條200g。 調味: 豬油一勺,雞粉一匙羹,魚露半匙羹。 制作: 炒鍋下水煮開,放入面條煮熟撈起,用豬油、雞粉、魚露調味裝盤,面上炸蒜蓉、蔥花。 特色: 咸鮮。 客語咸香雞 材料: 雞1只。 味料: 鹽焗雞粉,鹽,雞粉。 制作: 1、將雞挖油、肺、喉,洗凈待用。 2、用咸雞水浸熟約30分鐘左右后撈起用竹簽插入雞耳。 3、將味料涂勻在雞身上腌1晚即可。 特色: 咸香。 金牌豆豉鵝 材料: 光鵝1只,鄉下咸豆醬2勺,香芹粒,干蔥耳,青紅尖椒圈,八角油,白糖,麻油,蠔油。 制作: 1、將料頭爆香,加入豆醬,后加入八角酒、耗油、水、白糖、麻油。 2、將鵝洗干凈放入鍋中,中火焗45- 50分鐘即熟,將鵝撈起等待鍋中的汁起膏即可。 特色: 咸鮮,豉香味,微甜。 客家燜全豬 選料: 全豬(腩肉100g,豬手50g,排骨50個,豬耳50g,豬脷30g,粉腸30g,豬肝30g,豬肚30g,豬尾50g)。 制作: 1、燒鍋下油,五花肉先煎出豬油,金黃色,倒出來;然后豬什、內臟,倒下鍋頭煎炒至金黃色,倒出來。 2、鍋頭洗干凈,燒熱,下花生油、干蔥頭、泡香,豬肉全部倒下鍋頭,再鏟,下白酒、鹽、味精、雞粉、胡椒粉、生抽王,蓋燜大概25分鐘。 特色: 咸鮮、濃香。
棒棒棒蝦扯 選料: 蝦200g,雞蛋2個。 調味: 泰汁50g,面包糠100g。 制作: 殺好蝦,去殼留尾,用少許鹽腌制15分鐘,用蛋漿裹住,撒上面包糠,放進120°油鍋中,蝦脆就撈起,淋上泰汁出碟。 特色: 皮脆柔嫩。 40萬廚師都在關注這個號 你還沒有關注嗎?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