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場餐廳現關店潮,街邊餐飲重逢生機?

    購物中心開店曾是很多餐飲品牌熱衷的事,但如今商超餐飲進入數量+質量的雙重紅海。據《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數據顯示:提取15個一二線城市的商圈餐飲店,發現10個城市的商超關店率都在30%以上。商場餐飲關店潮來了!

    相比之下,街邊店在選址、經營自主權和成本等上更具優勢,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街邊餐飲否成為餐飲創業下一個突破口呢?

    從去年到今年,筆者走訪了不少地方,在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臺灣、澳門,就餐的主要場景依舊是街邊門店,購物中心餐飲作為功能性補充業態存在。

    比較之下,不由得思考:

    1.國內一線城市的街邊餐飲為何“繁而不盛”,而購物中心卻成為餐飲主戰?

    2.進一步思考,城市的街頭餐飲是否會淪為配角,或者更加集中化?

    3.一線城市的街邊餐飲業態,能否可能成為餐飲創業的下一個突破口?

    由此,筆者來談幾點看法:

    1

    購物中心的餐飲困局

    在購物中心插旗布店,是很多餐飲品牌心心念念的事。然而,購物中心曾經的稀缺性,已被激增的數量抹平,并且這種增長還在持續。在購物中心經營餐飲的弊端及困難也開始顯現:高入場成本、裹挾營銷、經營時段受限、超負荷/高競爭餐飲環境、平日流量不足等等。

    客觀的說,商超餐飲競爭已進入深水區,比拼的是餐飲企業的多維度綜合能力。

    1、一線城市,越切越小的蛋糕

    “2017年,全國一線城市計劃新增購物中心共84個,其中上海計劃新增數量最多達50個,其次是深圳為19個,北京和廣州則較少,計劃新增購物中心分別為9個、6個。”(引自贏商網)

    看到這里,是不是有了一種,一塊蛋糕又被橫向和縱向切了幾刀的感覺?我們的城市,正在被存量及增量中的購物中心,分割成越來越小的區域塊,同時被分流的還有存量流量。

    當自己工作及生活的兩“點”,都被不同的購物中心覆蓋后,消費半徑只會越來越固定。城市中不同位置的功能化定位,讓區域性購物中心不得不面對人流“潮汐化”的挑戰。比如CBD區域周末人流稀疏,而住宅區集中的地方平時又都是老人跟小孩。

    2、購物中心還是餐飲中心

    “海岸城2016年銷售額達30.5億元,同比增長13%。值得一提的是,據海岸城方面披露,2016年所有業態中僅餐飲就貢獻了6個億的銷售額。”(贏商網數據)

    以海岸城商圈為例,號稱700+的餐飲門店,占據了1/5的營業額。其實在深圳餐飲業態占比超30%的綜合體,比比皆是。原本是,餐飲品牌希望能通過購物中心引流,為自己帶來流量;現在反倒是,購物中心希望餐飲業態帶來流量,對其它業態有所助益。

    那么,餐飲為進購物中心而購買的“流量成本”,是否值得?

    事實上,這個成本即使是在同一個場子,也是大不相同。換一個角度來觀察,可以發現:少部分的餐飲品牌(典型特點:品牌勢能高、品牌規模化)分割了商場內餐飲銷售額的大頭,而許多的餐飲門店則進入尷尬狀態——要么業績平平,要么支撐不了停業換新。

    3、邁向同質化和品牌飽和化

    當一個新開的購物中心開始推廣,餐飲必是重點之一,但總給人一種“怎么又是這些品牌”的無新意感。

    筆者覺得,不同的品牌,它所屬的品類特性以及目標消費群體,決定了它的門店飽和度。過于追求規模,而忽視了適當的“稀缺性”,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再去看看新落地的餐飲門店,感覺是“挺不錯的樣子,但是好相似……”,不禁聯想到整形網紅這事兒。為了配合購物中心的整體定位和調性,餐飲品牌還不得不把自己“包裝”成購物中心喜歡的樣子,這也讓品牌失去了一些個性化的魅力。

    事實上,對空間的打造并不能實現標新立異,餐飲門店之間的比拼轉向了“價格”和“價值”,確實,很多創始人選擇了前者,然而,拼價格的大都進入了經營負循環,拼價值往往能夠保持盈利。

    2

    街邊餐飲的復興機會

    1、那些自帶街頭屬性的品類

    品類的不同屬性,使它與購物中心的兼容存在差異性。比如帶宵夜屬性的餐飲、做早餐的烘焙,從營業時間上就無法被滿足;再比如,很多接地氣的快餐品類,在街邊還可以保證在合理的價格范圍內,提供較好的出品,但一旦進入購物中心,為了生存不得不面臨提價或降質這樣的選擇,從而進入一種“負循環”。

    還有很多新創業者,動輒不計成本進入購物中心(特別是“標桿性”購物中心),卻往往忽略了自身品類的屬性。

    從這一點來看,街店能否有取巧之處?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商業/社區、商業/辦公、辦公/社區的復合街區;又比如在營業時間較彈性的、購物中心的商業街區/下沉廣場,以及完善之中的商超地鐵樞紐口,街店的選址能夠更靈活,但在精準選址、計算流量,以及對目標客群的選擇上,需要更深的功力。

    2、紅海之中有沒有藍海

    也許會有人說,街邊餐飲早就是一片紅海,不然怎么大家會擠著進購物中心?在筆者看來,此紅海非彼紅海,街邊餐飲是數量的紅海,而購物中心餐飲是數量+質量的雙重紅海。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的“餐飲進城運動”,讓購物中心內餐飲快速進入到多維度競爭,競爭對手、競爭門檻也被不斷抬高。

    再看街邊的餐飲業態,大部分停留在粗放狀態,更有不少餐廳的經營者思維固化。然而街頭餐飲價值重塑的步伐已經開始,越來越多餐廳已在重構自身、改善就餐空間。這僅僅是第一步,而真正的改善將遵循餐飲價值的系列環節去開展(包括食品安全-空間設計-口味特色-服務標準-用餐體驗……)。

    事實上,街頭餐飲值得被重視。一方面它并不會被真正取代,另一方面它還未跟上消費升級的趨勢,可能會成為新的突破方向。誰先滿足消費者在街邊就餐的綜合性價值需求,誰就將具備新的優勢,而單純只做低價或高性價比的餐飲空間漸小。

    再換個角度思考,在提供同等“價值”的前提下,街店會不會更具價格優勢?

    3、滿足城市“美胃”的需要

    “購物中心無美食,街邊小店多傳奇”,筆者看來,在購物中心里消費餐飲,食品安全、出品穩定、就餐體驗,是排名前三的要素,至于口味往往不是決定因素。再加上經營成本、經營模式上的考量,購物中心更適合中大型連鎖品牌,或者是經驗老道的餐飲企業消費者雖然不會得到驚喜,但吃的很安心、舒適。

    而街頭的餐飲品牌,則更像消費者“淘寶”的平臺,一場美“胃”之旅。它能給消費者提供更特色化的元素,滿足他們“逛”和“淘”的需求,以及更親近的消費感受。如果說商超店的核心是“穩”,那么街頭餐飲更有機會做到“守正出奇”。

    再談到“自主權”的問題,一方面是創始人的很多個性化概念,受制于商場限制,而無法落地,另一方面是街店的成本優勢,也給了具備匠人情懷的餐飲人一定的生存空間。

    3

    結 語

    如果把2013年到現在的“餐飲進城運動”比作行業的一次整體“迭代”,筆者認為,回到街邊餐飲,它的迭代與發展,有可能會是行業的一個新變化。

    隨著一線城市購物中心的激增及競爭的白熱化,加上城市對街區進行的重新規劃與整改,一切都在變化之中。市場是變化的、機遇也是變化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時刻保持清醒、提升已有認知,不一味去“隨大溜”,而是在探索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本文由紅餐網專欄作者原創并授權首發

    王鹿鹿,餐飲品牌策略師。10年綜合領域品牌經驗,持續深耕餐飲領域,關注創新餐飲品牌,助推品牌成長升級。(微信公眾號:鹿鹿餐飲大白話< canyindabaihua >)

    編輯 | 紅餐網_白唐

    號外!號外!

    CCH廣州餐飲連鎖展8月底開幕啦!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8026395830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935.html

    (0)
    上一篇 2017年7月5日 21:19
    下一篇 2017年7月5日 21:3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