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高節奏的生活,高速的行業發展,讓大家都想著快,唯恐落后。然而,餐飲行業是一個勤行,需要的恰恰是耐心和耐性,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快,可能往往會適得其反。
快,有時是好事,但是慢下來也未嘗是一件壞事。
本文轉自迪迪熱扒(ID:yangdimeishi),已獲授權。
今天的主題是慢。做餐飲,不要想著速成,踏實經營終會海闊天空。
01
老板的情懷VS市場的認知
經常看到好多口號很響亮的品牌,震撼人心啊!要么是“讓世界愛上某個菜”,要么是“一道菜代表一個古老的民族文化”,至于夢回家鄉,超越夢想等更是比比皆是。
也許是環境造成的罷。畢竟有些老板們天天線上線下一年很多場,周圍的追捧,媒體的包裝讓自己逐漸覺得自己確實是個大明星,再加上不斷有人在耳邊灌輸著逼格,調性,高層次,不飄都難。
先不談對外傳播的內容是否靠譜可信,就問問自己,餐廳本質就是做菜,能把愛黨愛國情懷撐起來嗎?
我們天真的以為可以用“散文”感動顧客,實際上只是自圓其說地把自己感動了,他們沒有必要了解你們的成長史。
說到感動這個詞,不得不扒扒風生水起的感動服務,這個名詞儼然偽命題,因其不可用標準化衡量,而且因品牌而異。
所謂的感動一定要讓顧客有感知的,一般的餐廳顧客要求其實沒那么高,基礎的禮儀做好就很容易打滿分。北京宴那種大牌一般企業學不起,也學不會,掌握分寸就好。
而那些情懷滿滿的品牌往往試圖用特色的服務去鏈接匹配他的情結,卻忽視了現實:顧客不喜歡吃你的菜,你服務再有特色他們也不會進來吃。
有些人會反對這個觀點,說“沒情懷我干嘛開店呢”?
這就是度。情懷人人要有,但企業不是游山玩水,轉化成能落地且可持續盈利的商業行為才是根本,各種繪聲繪色的創意內容無法形成品牌的差異化,沒有差異化就沒有競爭力。
最簡單的事,就是先撐起員工情懷再說吧,別自嗨了,員工在等著您發工資。
十年前開店活到現在的,我們會發現活得久的餐廳,都存在著幾個標簽:消費剛需,高頻次,高性價比等。我們用顧客的思維想一想,如果花同樣的人均,你是不是會選擇相對超值的產品,而不是追星湊熱鬧,或者我們點了一桌菜一結賬,價格比我們預想的要低,是不是立即萌生下次再來的念頭?降級并不是說顧客不出去消費了,而是價格虛高的花架子情懷餐廳越來越黯淡了。曾經老板們固執的認為一個品牌“花重金打造”會給顧客更好的體驗感,進而價格高一點他們也能接受,但絕大部分顧客是工薪層,上有老下有小,除了養家糊口還要還各種貸,休閑型消費自然會精打細算。一句話,從GDP可以看出顧客其實沒經營者想象的那么“富”,他們覺得不值就不來消費很正常,門店投資多少和他們無關。這些話,好多第三方是不會告訴餐飲老板的,因為這些第三方是想把老板們“包裝”得很高大上,然后洗腦“您與我們合作,很快會步入大集團品牌的行列”等,滿足餐飲老板的虛榮心后賣個好價格。
除了策劃公司,另外一個讓餐飲行業防不勝防的是互聯網圈子。比如某快餐巨頭選擇了SAP企業管理軟件,讓好多同類餐飲企業也想試試,其實這是一筆殘酷的學費。餐飲業畢竟不是國外的制造和商業巨頭,不需要那么“前衛”的系統,他們更需要懂中國餐飲管理流程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設計費貴一點還能讓人賞心悅目,IT建設除了是無底洞的維護成本,還能帶來什么?完全是一個與顧客無關的投資。“花了那么多,價格低的話我們合不來……”與其拿此話為借口,不如衡量一下是否真的有一些多余成本,抑或復雜的管理流程產生的額外費用。顧客對想去體驗的每個品牌內心都有一桿秤,這桿秤決定了他的復購率。用不斷的提價掩蓋持續下降的盈利能力,只能說明整個團隊要集體補補“降本增效”這一課。天才年年有,最近特別多,不乏排數小時就為了吃頓飯喝杯茶的某些品牌。這個時候最慌的是老板們:“哎呀!咋整,我做這么多年了都平平淡淡的,我也想火一把”。最偷著樂的是策劃大神,紛紛表示“跟我合作,這樣做營銷,你們也會大火”。這里不得不老生常談“喜茶”,可能很多同仁認為他們是靠黃牛排隊而成名,大部分的團隊是不想系統去探究每個成熟品牌的背后邏輯,只是淺淺的覺得,他們雇人排隊炒火了,我雇也能火。這些人只看到了喜茶的表面,卻忘了深究喜茶產品創新(喜茶是芝士奶蓋茶的發明者),文化打造,空間塑造,選址邏輯乃至品牌商業模型等,為何鮮有餐飲品牌可以超越。
△圖片來源:喜茶官方微博
所以說,單單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效仿人去找黃牛,完全是想抄人家的近路,但品牌的成功怎么可能有捷徑呢?世上本無網紅品牌,是人們看到一些品牌火爆而自定義的新名詞。現在市面一系列的熱門火鍋,燒烤品牌等,也并非是靠線上線下營銷而紅,他們選擇的品類,價格區間,體驗過程恰是現在主流消費群體所優選的。若想真正的提升需從基因解決,看到哪個品牌異軍突起,把當時對方做的營銷動作走一遍也是無法一夜火爆,因為底層邏輯不一定符合。就算是真的“瘋狂排隊”也要靠天價廣告費去支撐,因為多方流量聚合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更重要的是,炒起來的品牌最多火一陣子,流行的東西,過去了就過去了。整體品牌迭代跟不上,白花花的銀子將全部打水漂,甚至有可能給競爭對手開好了路。有時候,某家門店生意好是假象,要么是對手弱,要么是整個商場都好。老板認為我的能力夠用,于是開始擴店,擴著擴著就疲軟了。其實我們常發現,有些品牌一直保持著市場饑餓感,并不是因為他們“開不起”,而是他們認為幾家店足夠覆蓋需求了。反之,有些瘋狂開店的品牌完全忽視了顧客的消費本質,平時去你店常消費的就那么多人,開得過剩反而把自己每個店的客人都分流了。門店數量過剩,生意下滑,導致團隊的士氣大減,而且很可能后面開的門店把前面辛苦賺到的錢虧回去了。有些人可能認為,不試怎么能行,但現在已經不是十幾年前,膽大敢拼就能勝的時代,現在開店需要周密的部署,因為高手實在太多,容不得戰略上的瑕疵。顧客沒有擴張的需求,老板卻有滿足自己“面子”的欲望,而且越來越強。有的企業不知不覺開了好幾千家,但是周圍普通消費者一問,好多人都沒聽說過,悲哉。在顧客的心中可有可無,都想不起來你,你開再多的店也不會去你這里消費啊。海底撈不是門店數量最多的火鍋品牌,但他說是中國第二無人敢言第一。如果一個品牌,營業額和利潤需要很多店來支撐,這說明我們的商業模型出現了問題。中國并不需要過多相貌平平的連鎖品牌們,而是需要更多的文和友,一城一店定江山。餐飲是個勤活細活,欲速則不達。少湊熱鬧,多在一線實踐才是王道。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沒打好的話蓋了再高也要拆掉重新來過。專業,專注,定位清晰,保持好的戰略節奏,才有機會演繹不凡。超5萬家米線店在廝殺,這個品類的未來在哪?
雕爺牛腩,徹底涼了?!
感謝疫情,讓我體面地關了餐廳!
餐企吹響復蘇號角,效率提升成關鍵
醫學博士跨界餐飲,這個品類迎來新風口?
巨頭殺入,餐飲最后一片藍海市場要變天了
眉州東坡,為啥越戰越勇?
餐廳客流慘淡?“7種武器”破解客流難題
九毛九餐廳退出北京、天津、武漢三地
海底撈創始團隊套現15.6億,值得驚訝嗎
疫情后,這10類餐飲老板最有前
五月開局受挫,餐飲業陷入史上最長淡季
這些干餐飲的誤區,害了多少人?!
張勇的焦慮與海底撈的未來
餐企跟風玩直播帶貨,90%會死得更快!
餐飲人最擔心的事情來了
房東拒絕餐飲老板交租,還免了6萬多租
疫情下的小餐飲老板:倒下爬起來再干
疫情管控常態化!北京餐飲何去何從
餐飲,還值得做嗎?
疫情陰霾籠罩下,中國餐企的破局之道
海底撈、西貝入局快餐,是狼還是羊?
率先復蘇!社區餐飲又火了?
品類大洗牌來了!你的餐廳符合趨勢嗎?
餐飲老板,請迎戰“消費降級”
疫情重創餐飲產業鏈,無一幸免
這些餐廳倒了!疫情不該是背鍋俠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5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