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47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餐飲老板內參 王瑛 發于成都
在北京,有這樣一家叫做“米有理由”的外賣品牌,其在外賣平臺的客單價高達50元,每天保持著7000多元的日流水,甚至在大望路這種寫字樓林立的店面,日流水達1萬多元,如今還保持著兩個月開一家新店的速度在進行擴張。
△
米有理由發展勢頭迅猛
外賣市場廝殺如此慘烈,米有理由卻能從容以對,完全是因為其把準了外賣市場的脈搏。
利用好財務杠桿
讓自己的杠桿撬動市場
▼
現在的外賣市場,大多數還處在沖量的階段,很多外賣商家被外賣平臺或者消費群體的市場所左右,大打價格戰。
但米有理由的尚揚卻表示:要想避開外賣流量的坑,首先要把自己產品的資金杠桿算出來,所謂的資金杠桿率就是產品成本可以產生多大的利潤空間。
像外賣的市場,一般那些靠走量的商家,產品單價就比較低,其利潤空間有限,這種產品的資金杠桿率就偏低;而另一種在產品本身上傾注了大量時間、精力,并抬高客單價,通常這種產品的利潤空間大,資金杠桿率也就比常規產品更高,收益也會更大。
△
商業的最終目的就是盈利
當然,客單價的提高也要在市場可承受的價格空間內,才能成功撬動杠桿,不然只會背離消費者,玩成自嗨。
確定產品定位
避免陷入“價格戰”怪圈
▼
現在的外賣市場仍以中式小炒為主,很多時候是以套飯的方式呈現。但這種產品趨同、價格趨同的市場形勢,卻讓整個市場陷入了價格與產品質量的惡性競爭。
△
找準自己定位,不能盲目打“價格戰”
為了避免外賣產品走進這個“價格戰”的怪圈,在產品定位上,要選取可以規范化、標準化以及可以快速出餐的產品,盡量與優質食品加工廠合作。現在的外賣產品大多采取集中加工,從而減小成本壓力,但這種標準化還處于粗略的加工方式,為此可以實行雙廚房策略,即將食品加工廠的產品進行店面廚房的二次加工,精細化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尚揚說,實際上,現在很多的外賣走不出同質化競爭的原因,是因為兼顧的面太廣。標準化、規模化、出品速度是一把尺子,以這個為標準將產品進行自我瘦身,采用減法將不能實現的產品剔除,然后再按照自己資源優勢對產品進行整合,才能實現最終的產品定位。而不是一上來就給自己定位是賣面、賣餃子還是賣冒菜。
從消費群體看消費場景
做“輕松”的外賣生意
▼
其實,從目前的消費市場來看,寫字樓客戶對于外賣需求是極大的。在目前的市場上,外賣平臺存在大量售價25元、減免15元的外賣產品。這一市場已經在低價格、低利潤、低產品端開始了粗放的競爭。
△
高端白領對外賣需求量大
但是對口的產品又太少
而且,基于現在的消費者已經不喜歡在進餐時進行多方分享,大多是自己享用自己的食品,所以中式小炒類產品是可以被一些蓋飯、拌飯產品所替代的。這也就促進了低端多菜品套飯向高品質蓋飯、拌飯類的轉型。
而米有理由做的就是這個事情。而且由于由于蓋飯、拌飯類產品減少了菜品品類,并且可以標準化出餐,這就在出品速度上實現了可控性。尚揚介紹:米有理由每天可以負責亞馬遜130份以上的餐品,并且出餐時間可以把控在45分鐘以內,通常亞馬遜6點鐘點餐,需要7點鐘餐品到位,米有理由經常在6點40多就可以送到,這是麥德肯都做不到的。
而且這種產品由于在開始就采取的是高客單價的策略,因此每天只要保證一百多單的銷量,就可以給店面帶來可觀的效益。
結語
▼
外賣市場是一場馬拉松,目前才剛剛出現消費升級。外賣商家應該意識到:在沒有自我配送平臺的時候,外賣產品是被平臺等扣去近三成利潤的,也就是外賣產品實際上是按售價的7折出售,這就需要商家給自己留出夠大的利潤空間,在產品定位、財務杠桿等方面做好背書。
外賣行業最終會從市場驅動回歸到產品驅動。而高客單價、財務杠桿會通過影響識別能力強的顧客,實現產品的回歸。外賣的本質還是零售,而零售的本質,則是貨品選擇和供應鏈管理。
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悟飯作為內參旗下的餐飲孵化平臺與餐飲配套資源整合平臺,現已推出全新的培育服務支持餐企成長。
如果您的企業有獲取培育的需求,請添加悟飯君,添加暗號“悟飯”。屆時,我們將坐下來,一起聊聊企業培育與孵化那點事兒。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3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