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刀砍向后廚,他們這樣給自己做“脫脂”手術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07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世上萬事,不過脫單、脫貧、脫脂。

    這段高濃縮時代雞湯,同樣適用于餐飲業。

    脫單,釋放品牌荷爾蒙,讓更多的顧客認識你,愛上你,消費你。

    脫脂,定焦點,減冗余,降成本,練就跑馬拉松的體魄,跟得上魔變的時代。

    脫貧,無需解釋,盈利是一切商業的靶心。如若脫單、脫脂,脫貧不過是順道的事。

    昨天,內參陪你嘮了餐飲脫單。

    今天,說說“脫脂”。

    ? 餐飲老板內參 劉曉紅 發于北京

    別人動刀是要命,自己動刀才是求生。

    面對魔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餐飲人選擇了給自己捅刀子做手術。

    后廚工種傳統分法


    有的拿前端產品開刀,推爆品,壓縮產品線;有的瞄準后端供應鏈,從食材源頭做起;有的在空間營造上花心思,追求感覺大挪移。

    還有的則直接把革命的大刀砍向后廚,把打荷、砧板、蒸籠、面點、涼菜等傳統工種統統砍掉,重新歸類整合,把生產線從縱向流水線改為橫向包干制,3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8道菜。

    這樣的“脫脂”手術,只為激活后廚,讓餐廳更為高效。

    讓“螺絲釘”

    進化成為“細胞體”

    砧板、打荷、灶臺、蒸籠、面點、涼菜……這是很多中餐廳沿用了N多年的崗位設置法,將廚房所有步驟都細化到每個崗位。

    我們容易在司空見慣中淪陷,并從來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

    一位廚師出身的餐廳老板張翀卻革了傳統后廚崗位設置的命,將這些“螺絲釘”式的崗位悉數砍掉,而改為包干制,讓“螺絲釘”進化成為“細胞體”。

    談及為什么要這么改,張翀給出了幾點原因:

    1傳統組織體系呆板,溝通不暢。

    按照傳統的出品流程,一道菜的完成需要幾個部門甚至所有部門的協作,這就會出現溝通環節過多,難以及時落地的問題。

    比如,如果你覺得一道菜切配得不好,你得去找砧板老大,老大再給下面具體干活的人說,問題很容易在多級溝通中模糊、走形。如果同時涉及到幾個部門,會耗費更多溝通精力,解決問題的半徑也會更長。

    2供應鏈已發生很大改變,保留傳統工種會出現人力浪費。

    “這個時代已經發展到溝通信息化、配送物流化了,你還有必要保留采購嗎?”張翀說,他的兩家店紫蘇和上童官就把采購部給干掉了,把原來的兩輛車三個人壓縮為一輛車一個人。

    壓縮中間環節,成為餐飲成本革命的關鍵詞


    在他看來,管理供應商遠比管理采購容易。“我們給供貨商建了個群,要啥直接丟群里,標明地址、電話、品名、標準、參考價,送過來后供貨商、倉庫、廚師長三方驗收,符合要求,按約定快速對賬走賬,簡單透明高效,大家誰都省事。”

    “采購就不這么好管了,除非你不詢價,你叫他買菜,他很容易圖省事,從代理商那兒拿貨,干的是跑腿的活兒,而不是采購的活兒。既然詢價少不了,啥價錢啥品質你清楚得很,干嘛不讓供應商直接供,非要保留采購多過道手?

    所以我們只留下一名采購,讓他只負責臨時機動的采購,接接外地物流,管管店里維修等。”

    同樣的道理,砧板、打荷等初加工部分的工種和過去相比也發了很大變化。比如,過去廚房進豬肉會直接買半頭豬,所有的部位都要廚師自己分割,而現在購買的食材,供應商已經將各個部位加工好,想要什么部位都能買到,蔬菜也有凈菜。

    這樣就造成廚房一些崗位的工作量減少,甚至上班后沒事做,繼續維持原有配置必然造成人力浪費。

    3質量不穩,出品不精。

    多頭管理的弊端是誰都管,誰又都不管。

    流水作業也一樣,誰都負責,誰也都不負責。

    做菜這件事,該如何在標準化和藝術化之間拿捏?


    一道走過多個環節出來的菜,出了問題很難查找原因,質量提升也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事。

    “做菜又是一件需要注入情感的事情,獨立完成的菜會有活的情感記憶,多環節協作的很容易質量不穩,出品不精,沾染上流水線的呆板味道。”

    把縱向流水線改為

    橫向包干制

    “要改面子更要改里子”。

    去年9月份開始,有10年廚師經驗的張翀把改革的菜刀砍向了后廚,在自己的兩家餐廳均采取包干制,3個人一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8道菜,在后廚改革上“看人下菜”,短短一個季度已經讓他感受當年“包產到戶”所釋放的強大生產力。

    1人少了,菜卻做精了。

    張翀設置的生產小組由原來的灶臺“組閣”,“能到灶臺,水平肯定是行的,他對切配、味型、裝盤等環節的把握,要比一個砧板老大準確得多,所以,他可以從砧板、打荷等原來的工種里選擇,用誰順手,你就挑誰過來,3個人只需把8道菜做細了、做極致了就行。“張翀說。

    從“大鍋飯”到“包干制”,1個人能干3個人的活兒


    這樣改的一個直接好處是,3個人就可以完成洗菜、切配、打荷、炒菜等過去七八個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其次是,菜品質量有了直接的負責人,溝通扁平高效,哪有問題點哪里,出品的修正速度也得以快速提高,菜也就越做越精了。

    2解放洗碗工,從擺臺做起。

    到一家中餐廳,我們先接觸的多是非常”規整”的擺臺:白酒杯、紅酒杯、湯碗、茶碗、骨碟、筷托兒、筷子、花式餐巾……

    繁復的擺臺,居然是打擾顧客,自找麻煩?


    “這樣繁復的擺臺,大家都習以為常,其實并沒有帶來良好的體驗,還會給餐廳的翻臺和后廚清洗都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張翀說,現在很多人都不喝酒,即便喝酒也只會選擇一種。

    “為什么要在客人坐定,詢問過后忽哩嘩啦撤掉一堆,打擾顧客還自找麻煩,而不是按需擺放呢?”

    所以,紫蘇的擺臺只放置一碟一碗一筷,其余各色酒杯根據顧客需求快速補上,這樣比擺好再撤掉要合理得多,也會大大提高翻臺效率,并大幅減輕后廚清洗負擔。

    3整個餐廳管理,都透明高效起來。

    以后廚改革為起點,張翀把餐廳整個管理系統都重新梳理。

    這樣切分模塊后,他又做了兩項改革:

    ① 周一例會取消,改為每天開班后會。

    每天,當班負責人直接開會,開完以后把開會現場照和對接議題、相應的解決方案直接上傳到微信群,做到當日事當日畢。除了管理群,張翀把所有關鍵經營環節都建立了相應的微信群,比如財務審批群、下午補貨群、工程微信群等。

    “這樣餐廳經營的一個面兒就展開了,哪個環節都看得很清楚,每天進店多少人,翻臺情況、哪些菜點單率高等清清楚楚,需要我解決的都能快速解決,所以不需要按部就班,把問題都堆到周一例會去解決。

    ② 砍掉了店長。

    沒有店長的餐廳還頗為少見。對此,張翀的理解是:“店長分為三種,前廳好但不怎么懂后廚的;從后廚干起來但不熟悉前廳;前廳后廚都不錯的。有短板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前后都精的有單干的潛質,流失率高。”

    所以,五大部門能效正常,能夠短平快解決餐廳所有問題,根本無需設置店長。

    后廚革命,這些餐廳做了這些:

    餐廳每一個環節,都大有學問


    1

    廚師頭像上菜單

    把廚師頭像搬上菜單,每位廚師頭像下面有幾道菜,根據點單率調整包給廚師的菜品,倒逼廚師自主琢磨出品質量。(東方明珠)

    2

    采購凈菜,洗碗外包

    采購凈菜、肉類分割產品,洗碗外包,裁掉了廚雜人員,前廳人員也盡可能壓縮,2500平方米的店,員工從60多人,砍到只剩30多人。(南國一品)

    3

    劃分小廚房

    將廚房二百多道菜品按烹調技術分為紅燒、滑炒、點心等13個檔口,每個檔口2—3或3—4人組成一個“小廚房”。每個“小廚房”固定負責十來道菜。通過劃分檔口,單個廚房從90個人減到了77個人。每個小組的成本和績效都獨立核算,廚師的個人收入提高。而且通過劃分檔口,廚房面積減少1/15。(德悅餐飲)

    4

    打荷減四 師傅增倆

    廚界有這么一句行話:一堂二鍋三墩子。即飯館內第一數堂倍(招待),第二灶上的鍋匠,第三墩子匠(切菜)。打荷就是打雜,沒什么技術含量,工作量也不大,為了減少人工,我們請了2位全能師傅作為流動崗位,除了擔任打荷的工作,別的崗位像砧板、爐頭少了人他也可以去做。雖然表面這倆師傅的工資高,但是比4個打荷人員的成本低,而且每個崗位他都能幫上忙。(順風123酒店)

    統籌:劉曉紅|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申請大食貸請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049.html

    (0)
    上一篇 2016年1月8日 02:11
    下一篇 2016年1月8日 09:1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