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的貓冬小零嘴兒,比肉貴上好幾倍|匠心派100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803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歸根結蒂,這不過是一道由山楂做成的菜。簡單、自然的原料,煞費苦心下大功夫去炮制,然后制作出異常精致、余音繞梁的味道來。

    慈禧太后這個懂得享受的女人,對它喜愛之至。宮門重重,這個一步步爬上權力巔峰的女人,在漫長的冬日長夜,靠它打發著時光,還給它起了個“酸酸甜甜”的名字—榅桲(wen bo)兒。

    1
    “榅桲兒”,曾經是老北京的名吃。但奇怪的是,現在恐怕地道的北京人,很多也未必聽說過了。

    “榅桲兒”是滿語,“榅”念(wen);“桲”有“bo”和“po”兩種讀音,在老北京那里,念“榅桲(bo)兒”,兒化音必不可少,這是個滿語的直譯,就是“酸酸甜甜”的意思。

    別看這個詞意思直白,那可是慈禧太后欽賜的。“榅桲兒”技藝傳承人邢衛東講了這個菜的來歷:

    吃膩了山珍海味的慈禧太后,某天突然心血來潮點名要吃些山楂糕解膩。經過廚師精心制作,慈禧太后品嘗后,甚是喜歡,看這物什晶瑩剔透、酸酸甜甜,山楂糯軟、糕凍入口即化,就御賜親封“榅桲兒”。

    榅桲兒


    對于慈禧太后,恐怕不少人對她沒有好感,但不得不說,這個懂得享受的女人,為中國的美食倒是做了不少貢獻。這么大白話的名字,也符合她的個性——比如那個舉世聞名的“狗不理”。

    相傳,八國聯軍進北京后,這道菜至此流落民間。

    至今,我們尚能在一眾寫老北京的文字里,找到這道菜。也就是說,“榅桲兒”曾經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北京人味覺的記憶。

    2

    老舍的《四世同堂》里,特別提到了“榅桲兒汁拌白菜心”。縱然在日軍炮火下,這仍是北京人心心念念的美食。

    梁實秋有篇《饞》也說到了榅桲兒:“兒子帶回家四只鴨梨,父得梨,大喜,當即啃了半只,隨后就披衣戴帽拿著一只小碗沖出門外,在風雨交加中不見人人影……約一小時,老頭子托著碗回來了……原來他是要吃榅桲兒拌梨絲!想起此味,乃不惜于風雪之中奔走一小時。”

    這道菜的魅力,竟至于斯。

    潭柘寺釋昌悟大法師為榅桲兒題詞


    在40年前的北京,榅桲兒還相當流行,當年在東安市場的價錢,比豬肉都要貴上好幾倍。

    這么一道簡單的小涼菜,特別適合干燥的冬天,也特別適合豐盛的家宴。

    說它是春節家宴中必不可少的,一點也不夸張。因為它長得鮮艷紅火,預示來年生活紅紅火火,還能有助消食,吃完大魚大肉后,再吃這道菜,解膩熨帖,便成了北京人過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榅桲兒


    著名作家肖復興也寫過回憶文章:過年的時候,年夜飯的大魚大肉之外,必備這樣一個節目。一般老百姓買不起榅桲兒,就買比這個便宜的山楂糕,叫做“金糕”。

    “那時春節之前,家里必讓我去買金糕,用一層薄薄的江米紙包好……饞得我沒有回到家就已經把江米紙舔破了。”

    那道著名的“榅桲兒拌白菜心”,因了榅桲兒的講究,“白菜心”也得跟著講究:它必得用一種叫“黃芽白”的白菜。

    據說這種白菜當年出口香港的規格是每百斤八十八顆為一件,裝在竹筐里,多一顆不可,少一顆不行。在水果攤上,用紅綢子攔腰一捆,吊在門首最顯眼的地方。

    普通山楂和大白菜做成的紅果拌白菜心


    3
    然而奇怪的是,近幾十年來,榅桲兒卻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過去在北京舊東安市場能輕易買到的榅桲兒,現在則幾乎絕跡了。

    除了原料極品山楂難得,恐怕還因了極為繁復的制作技藝。

    曾在一出美食探訪節目中,見過偶有民間老人熬制榅桲兒的工藝:

    1

    選上等鐵山楂,要皮厚、果硬、顏色深紅的,燒一鍋熱水,放進去燙一下。要不停攪動,均勻受熱,等山楂沒有硬心了就可以出鍋。

    2

    接下來關鍵一道工序是去核,先去花,用手指頭輕輕一推,把籽推出來。

    3

    接著是改刀,山楂帶把一面朝外,破口一面朝里,推著切,這樣切好以后,不容易散開。

    4

    切好后放在蓋簾上,風干24小時,風干的山楂放在一個潔凈的容器里,一定不要油和其他雜質。

    5

    接下來,是坐鍋熬糖。水開了,就加適量的冰糖,冰糖化開后,加白糖,三斤山楂用兩斤白糖一斤水,再加適量的冰糖。熬到完全透明后,把糖水倒在盛有山楂的容器里,蓋上蓋子放在陰涼處,二十天后,“榅桲兒”就做好了。

    歸根結底,這不過是一道原料由山楂做成的菜。簡單、自然的原料,煞費苦心下大功夫去炮制,然后制作出異常精致,但又余音繞梁的味道來,這可能是榅桲兒的秘密;也可能是其他許多東西的秘密。

    比如唐朝的詩,還有我們的某種情懷。

    但我們卻能從中體會北京人對吃、對生活的態度。從那一道看似普通的菜肴上,窺視皇城根兒下那嘆為觀止的講究。

    4

    上世紀90年代,長期擔任廚師,素被稱為烹飪界“京城四少”之一的邢衛東,偶然得到了制作榅桲兒的宮廷秘方。

    邢家上一輩在北京做生意,秘方來自于他的姑奶奶,至今仍不外傳。在邢衛東看來,民間制作的榅桲兒,和宮廷的老方子還是有差別的,“可能是因為慈禧太后的余威,民間一直沒敢完全照著這個宮廷菜的方子來做。”

    邢衛東參選的榅桲兒入選2015中國美味方舟名錄


    宮廷榅桲兒,制作原料稱為“榅桲兒果”。有人搜索后發現,還有一種“榅桲果”,是像梨一樣的黃色果子。

    榅桲果


    邢衛東說,這其實是名字的巧合。他所說的榅桲兒果,實際上是一種極品山楂,產于燕山山脈海拔一千四百米到一千六百米的環境,產量低,但富含果膠,吃了絕不會倒牙。

    作為宮廷菜,要“應景、應季、搶先、優質”,果子一定要手摘,什么樣的人摘,也是有講究的,要年輕的小伙兒,為啥要年輕小伙兒摘?因為他們摘得速度快,更利于保鮮。

    選好上等果子后,經過扒皮、炒制、熬制、發酵、冷卻等工序,榅桲兒就做好了。晶瑩剔透、果粒飽滿、酸酸甜甜、糯軟,不塞牙不咯牙。更神奇的是,沒有任何添加劑,但依然能長期保鮮不壞。

    也正因此,宮廷榅桲兒現在是滿漢全席的素食之一,也時常被用于國宴菜。如今在頤和園慈禧太后經常聽戲的“聽鸝館”中,這道菜更是必不可少。

    因為有了批量制作,老百姓想吃到也并不難。王謝堂前燕,終究還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唯有沾了街市的煙火氣,一道菜才能長盛不衰吧。

    來源:好食記|作者:焦素芳統籌:劉曉紅編輯:閆太然視覺:陳曉月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088.html

    (0)
    上一篇 2016年1月4日 07:32
    下一篇 2016年1月4日 16:4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