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西貝、巴奴……餐飲人都在看 。
第 1404期
創立11年,在全國擁有60多家門店,成為北京市場上名列前茅的火鍋品牌,今年夏天突破了火鍋淡季的魔咒,8月創下了歷史以來的營業額新高。
看起來幾乎它似乎穩扎穩打、勢頭強勁,要在火鍋行業里大有作為,然而,他們卻說自己只是“三流企業”?
60多家門店和不錯的品牌口碑是他們的底氣,只敢說三流,是因為還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好。
這個自認為“三流”的餐飲企業就是井格重慶火鍋,他們的自我反思與復盤,可能對你有些啟示。
”
■餐飲老板內參王建萍發自北京
01
更名一波三折
井格也曾掉過一個“7年大坑”
▼
在叫“井格重慶火鍋”之前,他們曾叫“寬板凳老灶火鍋”,一波三折的“更名史”,注解著井格在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大坑:
品牌意識缺失與定位模糊
2006年4月,創始人王貽達在北京北新橋開了第一家“寬板凳老灶火鍋”,5年之后因為生意實在火爆,又開了4家店。
那時候根本沒有什么團隊,也沒有店長的概念,叫“盯店”。
“我每天早上給5家店挨個進貨,大廚每天騎著摩托車輪流炒料。”王貽達說,“干了五個月,實在是忙不過來!”于是王貽達開始不斷向人學習,并嘗試組建團隊。
直到2013年,井格開始公司化運營,這時候就出現了商標注冊事件:“寬板凳”已經被別人搶先注冊,與相關方進行了2年訴訟后,還是輸掉了官司。
2015年2月,已有26家門店的“寬板凳老灶火鍋”正式更名為“井格老灶火鍋”。
對于品牌意識的缺失,讓他失去了積累7年的品牌認知度,但同時也讓井格對于品牌的反思和理解更加深刻,反而成為井格發展的財富。
|復盤|
重新定位打贏火鍋“細分戰” 2017年1月井格再次更名,這次則是井格的主動出擊: 作為餐飲業最大、競爭最激烈的業態,火鍋PK賽也越來越細分。定位定天下,井格要打贏這場細分戰,必須率先“站隊”。 王貽達認為,“更江湖,辣的更烈”是重慶火鍋區別于其他火鍋的重要特征,能讓品牌的場景感和記憶度更強勁。 于是井格“自找麻煩”,扛起了弘揚“重慶火鍋”的大旗,將“井格老灶火鍋”升級為“井格重慶火鍋”,并提出“你好,重慶”的戰略識別。
從被動更名到主動出擊,對比出井格在品牌定位的覺醒與探索,井格認為,“規模是品牌的基礎,量變是質變的基礎。60家店讓我們找到自己的重慶味兒,也給了我們扛起重慶火鍋大旗的底氣。”
02
標準化推行遇到問題
此后一直保持清醒和積極
▼
如果說2013年的商標注冊事件是井格品牌意識的覺醒,2014年開始進行的標準化建設,才是井格從“人治”到“法治”的轉折。
“在此之前,我們所謂的標準只能算是粗糙的工作流程,一般情況由店長說了算,特殊情況由領導說了算。而我們希望的是從商業模式到職能細分的系統標準化設計。”
為此,井格請了專業的團隊,前后耗時9個月設計標準化體系,“光門店標準化的梳理就花了4個月時間”。
2014年是火鍋風頭正盛的一年,于是當井格在7月開始試點,9月正式全面導入標準化的時候,顧客反映非常強烈,可謂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正是在這個時候,井格又跳下一個許多餐飲企業都會跳的坑:
標準化推行的突然中斷
井格介紹:“在2015年2月,標準化推行的總負責人變動,運行半年的標準化體系戛然而止。于是在之后的半年內,門店動蕩不堪,員工大量流失,營業額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
這時井格突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馬上更換團隊,又把當時的標準化設計團隊請回來,重新推行下去。
“很多企業會覺得,既然請來的老師們已經把標準化梳理到這個程度,自己就可以放一放了。但這是一個巨大的坑。”當時負責井格整體標準化建設的陸老師坦言道,“中國企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運動文化’。”
井格也承認,即使到了2年半之后的現在,井格仍然在為當時的“改弦更張”買單。在最好的時候錯過了成為“更優秀的企業”的機會。
經此之后,井格在標準化建設方面一直保持著清醒和積極。
|復盤|
關于標準化建設的幾點反思 1)標準化體系的制定,如果沒有強大的執行力讓他落地、扎根,是沒有生命力的; 2)標準化的建設是沒有止境的,制度一旦停止推行,即使看起來穩固的標準化成績也會很快衰減; 3)標準化的要求是迭代,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完美地應用很多年。隨著大環境變化、對于門店的理解深入,井格的標準化體系現已更新到3.0版本; 4)標準化推行的根本動力在于培訓力和文化力。培訓力是標準化落地的通道,而文化力則讓標準化在機械性執行的基礎上,加上人性化的服務。 5)標準化推行的最高成就在于,讓每個員工心甘情愿且面帶微笑地服務顧客,從而實現顧客滿意度和盈利的最大化。
井格對照與海底撈、西貝等一流餐企的差距,自省有兩個關鍵點做得不夠好,一是培訓力的建設需要更加系統化,二是企業文化并沒有真正落地,去解決“人性”相關的問題。
為此,井格正在建設“井格大學”,以期打造企業培訓力,從而支撐標準化體系的持續運行。同時,井格大學也將成為企業文化落地的重要陣地,“用一流的文化武裝三流的員工,這是我們的方法,也是目標。”
03
|總結|
▼
在目前的發展中,井格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加輕盈:
把自己不擅長又不決定核心競爭力的部分以合作形式開放,外賣和第三方平臺合作,會員體系用第三方系統,品牌營銷借助外腦出謀劃策,甚至讓自己的供應鏈體系獨立運營。
“減負”得目的是為了更“聚焦”。在井格認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運營能力,規模越大對運營的考驗越大。
對于擁有60多家門店,并且將以“直營+加盟”的形式擴大規模的井格來說,“運營牢牢握在手里,不論多難必須親歷親為。”
對照井格的故事,你覺得自己的企業是幾流呢?
中國互聯網第一份
基于真實交易數據的行業報告
一份值得研讀一年的餐飲大數據報告
百勝、海底撈、西貝、真功夫……都在看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解讀版
訂閱方式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茜妮 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餐企賣月餅|云味館挨著星巴克|巴奴玩快閃 5年從0到10億|外賣菜單|探訪海底撈后廚 西貝動線心機|好老板8準則|肯德基子品牌 品牌起名|餐企年中報|商場房租報告 商場“潛規則”|海底撈“老鼠門”|煎餅攤月入3萬 網紅火鍋|供應商揭秘|牛肉新風口 素面與西貝10萬+|黃燜雞PK麥當勞|“酷團隊”法則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1| 18519700748 微信2|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