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讓你免于掉隊的餐飲數據報告。
第 1375 期
還記得名動全國的“棗糕王”嗎?那是很多人記憶里的一道風景:在“宇宙中心”五道口,這家小店前常年大排長龍,無論炎夏還是寒冬。甚至于,一年前它宣布停業時,大批食客前去拍照留念。
而今,經歷過拆遷停業又復業,這家曾經是大寫的“傳奇”前,不再有長長的待購隊伍。這個轉入商超的小吃,銷量比以往少了一半,褪去“網紅”標簽,仿佛歸隱山林……
重新開張后這近一年,它經歷了什么?
”
■餐飲老板內參張伯禹發自北京
01
“棗糕王”復業近一年,日出貨量少一半
▼
五道口東升大廈一層的超市內,美甲店、干果店、品牌服裝店、日料餐飲……門店鱗次櫛比。來往的人并不多,但嘈雜的音樂讓這里顯得很熱鬧。
“陳立棗糕王”就在其間。
▲重新開張的“陳立棗糕王”
這曾經是個大寫的“傳奇”:自2009年8月8日開張,門前排隊的人一年四季就沒斷過,因此成為五道口的一道風景。
去年4月,因店鋪拆遷,五道口“棗糕王”停業。9月,在這里重新開張,更名為“陳立棗糕王”。一層是12平方米的售賣窗口,三層則是約30平方米的棗糕加工間。
面積更大了,設備更新了,出品能力有了提升,但生意相較以前呢?
老板陳立直言,生意和以前比,“當然是差了不少”。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一排好幾個小時的購買隊伍,已經成為過去式。內參君連續觀察了好幾日,在中午高峰期的一個小時之內,大約有25人左右前來購買棗糕,跟之前的火爆相去甚遠。
▲“棗糕王”曾經的排隊盛況
近一年來,陳立細算了一下,這家店每天出貨量在800斤左右,而沒有拆遷之前,他的日出貨量保持在1600斤以上。以前每月流水在12000元左右,一年的流水在400萬以上;現在一年的流水理想狀態下為270萬,較以前能少130萬。
02
選址不好,可不選這里怎么辦?
▼
產品沒有問題,買一斤送一斤的機制也沒有變化,哪里出了問題?
陳立說,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來了:從街邊店選擇進入一個商超一層,可以說選了一個“最差的地方”。“很多消費者反饋,之前的街邊店很顯眼,一下子就能看到,但現在的位置在商超里面,還不是在門口位置,不逛的話很難看見。”
▲商超入口處的招牌上寫著“進門左轉”的引導
明知選址有硬傷,干嘛還要往坑里跳?
對陳立來說,這既是被迫選擇的結果,也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
“首先,這和我產品特性有關,棗糕半成品的特性是半液體,需要‘內發酵’的加工模式,這里面暗含一個硬性要求,那就是‘內發酵’只能用液化氣或天然氣來操作,用電不行。現在的情況是,街邊獨立的實體餐飲店想要開設燃氣管道,面積要在80平米以上。”
原本陳立的實體店才16平米左右,但房租就有6萬左右。如果80平米以上,光房租的成本就讓他卻步。因此,進入商超內,可以解決燃氣問題,房租也相對便宜。“大樹底下好乘涼嘛”,陳立表示。
而讓陳立敢于這么大膽地做出這個選擇,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產品的自信。“我從2008年開始經營棗糕這個單品,多年的口碑積累,我自信能抓住以前流量的千分之十,在現在的物價水平下,就能做到定價不提升,而且毛利率維持在50%左右,這是我的生死線。”
03
4年房租漲45萬,不想當“網紅”
▼
如今的“陳立棗糕王”已經褪去了昔日排隊神店的光環,對陳立來說,是否有心理落差呢?
“在一線城市,只要產品質量過硬、有特點,而且經營管理沒有問題,誰都可以做網紅店。”陳立說,“但從商業邏輯來講,最牛X的老板都是在‘悶聲發大財’。”
▲“網紅”的名氣,也給“棗糕王”帶來了壓力
他分析,自己之前的街邊店有五類消費人群,包括附近的學生、上班族、常住人口、流動人群(游客為主)以及跟風人群:“排隊為我增加了1/3的顧客,但轉化為實際生產率時就大打折扣,過剩現象嚴重,因為我設備就那么多,生產能力達不到,大家只能排隊等啊。”
而且,經過媒體的炒作和排隊帶來的網紅標簽加持,他的房租成本一年比一年高,“光房租這一項,我四年內就漲了45萬,這對于一個小吃類餐飲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04
要布局去實體化的分銷模式
“三大環節毛利能提升10%”
▼
陳立說,對于一個低價的小吃類餐飲來說,想要實現利潤提升,解決辦法只能通過量的積累,“對我的棗糕來說,通過量的積累,能進一步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現在加工間面積大了,我的設備生產能力上來了,量就能上來。”
陳立解釋,如果不按量計算,毛利率應該是38%—45%,如果按量一循環,三大環節的毛利潤就能上升10%。
哪三大環節?一是熱了賣和涼了賣的區別,因為我實際情況決定我出貨就賣,棗糕會有一些水分含量,會有一個毛利潤升高;二是人工單位每小時的利潤,以及設備啟停減少后水、電、汽等原材的浪費下降;三是進貨的成本,一次進10噸和一次進500、1000斤有3—5個點的區別。
單位時間的產量上來了,如何賣出去呢?陳立說,他正在打造去實體化的分銷模式。
“我現在正在和一個科技園一家有著三萬員工的企業內部餐廳合作,設立了內部服務點,為他們提供棗糕產品,接下來,我還會布局超市、大型餐飲企業、企業內部餐廳和烘焙行業的分銷點,在保持產品口感的前提下,進行早、中、晚的分點銷售。”
|結語|
▼
一個餐飲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大約存在13萬個小吃類餐飲品牌,但真正賺錢的少之又少,單店能做到年純利30—50萬的少之又少,60%—70%都在勉強維持。
從“網紅”界隱退,陳立有自己的思考和打算。他的經歷,也許對小吃餐飲經營者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對于單品銷售的小吃餐飲,最重要的是定位要準確,產品要有特色,具有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需要說一點,精打細算是單品小吃類餐飲的重要經營要素。”陳立說。
中國互聯網第一份 基于真實交易數據的行業報告 一份值得研讀一年的餐飲大數據報告 百勝、海底撈、西貝、真功夫……都在看 《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2017)》+解讀版 訂閱方式 也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訂閱 · END ·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茜妮 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喜茶進軍帝都|餐飲意外死|餐廳升級陷阱 麥當勞加入國家隊|開店基因論|餐飲業出不了BAT 超級爆品|單品經營風險|向快招學什么|漢堡定價術 商場餐飲陣亡報告|創業者死法|重新認識外賣 外賣小火鍋|草根小吃店|餐飲報告解讀版 小確幸上海閉店|餐廳安全清單 老板曬田間地頭照|洗碗定成敗|西貝麥香村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1| 18519700748
微信2|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