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丹 策世首席品牌官
來源:新餐見(ID:xincanjian)
摘要:
作為中國餐飲業最具折騰精神的品牌,西貝從“莜面村”到“西北特色菜”、到“西貝西北菜”,再到“烹羊專家”,再到“莜面村”,投入巨額試錯金又兜兜轉轉回到原點。除了定位上的折騰,還有快餐方向的折騰,從燕麥工坊到麥香村和西貝Expess,再到超級肉夾饃以及小吃鋪。在高端西北小吃領域,西貝幾乎沒有對手,但在快餐戰場,卻頻頻淪陷。每個企業的成功都不可復制、西北的戰略探索之路有什么啟發?
“有一盞燈,就有一家西貝的門店”,這是西貝的宏圖愿景。
“我要握緊手中堅定,卻又飄散的勇氣,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踩著夢,怎么大風越狠,我心越蕩”
從不停地找品牌定位,到借勢舌尖上的中國,從走進聯合國,到推出好吃戰略,宣稱: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再到進軍快餐賽道,時間不停,折騰不止。
西貝30年的發展歷程,本身就是一個企業戰略、結構和定位不斷調整與試錯的過程。其幾次定位與改名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交了數千萬的定位學費之后,2013年西貝棄用特勞特“西貝西北菜”和里斯“烹羊專家”的定位,恢復其最初的“西貝莜面村”。截止發稿日期,門店數量增長至400多家,年營收超60億元,是與“海底撈”并駕齊驅的兩大國內連鎖餐飲巨頭。
西貝二字緣何而來?西貝就是賈國龍的賈拆開而成,且諧音西北。一家企業的靈魂就是創始人。西貝的30年歷程映射著賈國龍的性格。
我把賈國龍帶領的西貝的發展階段分成了懵懂期、闖蕩期、探索期、起飛期、迷惑期五個階段。
1988年,西貝餐飲前身在內蒙古臨河創立,先后經營黃土高坡風味小吃店、西貝酒吧、愛麗格斯海鮮餐廳、新大都酒樓、天天活羊餐廳、餐飲廣場等六家店面。主打內蒙菜、海鮮與特色酒吧,營業面積約2000平米,員工500余人,年營業收入約1000萬元。初生毛犢不懼虎,西貝最開始經營的餐廳面積大、品類多、資產重。
1999年,西貝進入北京,金翠宮海鮮餐廳改頭換面為西貝莜面村。至2003年,陸續建成六里橋店、頤和園店、亞運村店、亦莊店、回龍觀店等五家莜面村。隨后六年,先后進入呼和浩特、包頭、深圳、上海、廣州、天津、沈陽、石家莊等城市。西貝旗下擁有“西貝莜面村”、“騰格里塔拉”、“西貝海鮮”、“西貝鍋鍋”、“西貝愛麗格斯火鍋”、“九十九頂氈房”等六個餐飲品牌,共有20多家門店,員工約5000人,年營業收入5億元。
2010年,當賈國龍被問及,西貝是什么?他陷入了思考。在接觸定位理論后,他毫不猶豫的付了400萬咨詢費給特勞特,在定位理論指導下拿掉莜面村,改成西貝西北民間菜,在食材和原料上打健康牌,口號主張:90%的原料來自西北的鄉野與草原。
西貝在聚焦西北菜定位后,需要圍繞這個定位在盡可能短的時間窗口內進行市場占位,在老門店業績保持持續增長的同時,必須加速開店,擴充西貝菜品類的市場份額。于是,第2年開出了17家店。但是,其中7家店的業績虧損。每一次付出都有收獲,哪怕后來被看做的是彎路。
這中間有個插曲就是,較真的賈國龍發現90%食材來自西北的鄉野與草原的執行標準太難了,于是中間拿掉了民間,改為“西貝西北菜”。眼看著業績虧損,賈國龍發現特勞特不靈,于是轉而去里斯中國尋求答案,這就有了“烹羊專家”定位的由來。
改為“中國烹羊專家”后的西貝,隨即投入資金和精力落地執行“烹羊專家”定位,并全面更換配套設施。然而,落地后的3個月里,專程來吃羊肉的客人多了,客單價上去了,整體業績表現卻更糟糕了。
做生意天時、地利、人和,哪怕少一樣都不能成就。那時候,烹羊還未成氣候,還屬于低頻消費。賈國龍之所以舍棄這兩個價值千萬的定位的核心原因是:調整后的業績不振。
或許,老賈心急了些,也或許西貝就該經歷這樣的曲折。西貝再一次陷入了“我該是誰”的迷茫。
這次老賈找到了華與華,2013年西貝在與華與華的合作中收獲了:
1) 重新換回為“西貝莜面村”;
2) I love莜的超級符號、方形LOGO、蘇格蘭紅格子桌布;
3) 好吃戰略。
4) 西貝親嘴節、《舌尖上的中國》等宣傳方式。
結果便是,西貝莜面村成為時尚品牌。
華與華也憑借西貝的成功案例,讓超級符號在中國餐飲業成為炙手可熱的流行叫法。仿佛有了這個神奇的符號,就可以百戰百勝,所向披靡。隨著西貝的聲名鵲起,仿佛全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華與華。但華杉老師依然很幽默的說:西貝不是我做的,是賈國龍做的。華與華才是我做的。
成敗論英雄。成功,錯的也是不錯的。失敗,對的也好像不對。
但成功總有其必然性。
西北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在十幾年前的時候,餐廳并不是用來日常吃飯的,是用來宴請和聚會的。當時并沒有購物中心的概念,只有賣東西的百貨商場。餐飲都正經的開在馬路邊上或者獨立的酒樓。2012-14年,中國購物中心以每年開業近400家的速度增長。截至2014年底,已開業購物中心超過3500家。購物中心的快速崛起,給人們提供了一個能夠聚集起來娛樂就餐購物的好地方。
西貝恰恰是抓住了這一時期商業地產發展、大型購物中心MALL興起的紅利風口。西貝90%的門店都在商業中心。西貝門店一度成為整個MALL最亮眼的餐廳。這就是西貝順應當時商業中心快速崛起之勢、找到正確渠道的結果。這背后是購物中心這個渠道中品類的空缺,對手的缺失,有著巨大空間。
而且,西貝還是降維打法:聚焦高勢能的商業綜合體渠道,先在一線城市打爆高勢能區域,然后向二線城市滲透。
西貝適時調整戰略,逐漸完成產業升級,從單體大店向購物中心小店轉變,由過去七八個人、十來個人到包廂聚餐,品嘗西北特色菜的飯店,變成了三五好友到綜合體小聚或購物之余順便吃飯的年輕、時尚的特色餐廳。
西貝在產品上確立“好吃戰略”,即“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為了執行“好吃戰略”,將100多道菜,精簡到66道以內,后又減至45道的方式,大幅減少產品線。
總結來看:1、3000平米到300平米;2、有包房到沒有包房;3、大桌到小桌;4、130道菜到33道菜;5、大份量到小份量。
西貝剔除西北傳統元素改為現代簡約,輕時尚,符合消費升級中的消費品味。此舉使得那個階段的西貝在購物中心中有較高的辨識度,例如公眾熟悉的紅白格子桌布、I love莜標識等。在宣傳方面,西貝利用兩次走進聯合國事件,以及搭上《舌尖上的中國》熱點而為大眾所熟知。
定價是一件非常重要又極其復雜的事,關乎戰略,也關乎戰術。西貝只做了一件事情,將原先60元的客單價升到了90元。這與西貝的營銷戰略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西貝的營銷戰略叫”五小“”小吃,小喝,小貴,小店,小老板“,這其中的”小貴“指的就是它的價格戰略。客單價貴了30,那么這30塊錢的溢價是體現在哪里呢?就是它的產品升級上,尤其是西貝對于服務的提升上,這是 年輕顧客認可的服務消費,不僅包括送餐上門,還包括品質嚴選。這種小貴是有用戶支付意愿度為支撐的。這也就是為什么”越賣越貴“的西貝,最后還是成功了。
成功有其必然性,同樣有其掩蓋性。
火了之后的西貝在2014年許下宏圖偉愿:要在2015-2024年之間10年內分布世界100個城市,1500家西貝莜面村門店,10萬家麥香村計劃,200億人民幣營業額,500億人民幣市值的發展戰略。
掩埋的草根,遲早會長出來。
西貝在高端西北小吃領域,幾乎沒有同業對手。但進入快餐領域,就需要面對肯德基、麥當勞以及吉野家、味千、鄉村基等老牌企業。然而真正的勁敵是自己,同時打兩場戰爭會暴露出更多企業內部和外部問題,很容易讓企業顧前不顧后,顧左不顧右,從而陷入困境。西貝大隊人馬陷入完全陌生的快餐戰場的泥潭,難以自拔。
每個企業都要面對三大核心命題: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去到哪里?
I LOVE 莜超級符號的打造解決了什么問題呢?
讓做西北農家菜的土味餐廳,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快時尚的餐飲品牌。華老師講文化母體。原來西貝的文化母體是西北農村,快時尚西貝就要徹底地、決絕的”去西北化“。
于是,西貝打出了”莜“這個超級符號—— “I love 莜”的口號的提出,使得西貝徹底擺脫了西北農村的母體,成為了一個時尚的、國際化的品牌。I LOVE 莜,這個“超級符號”,最大的貢獻是解決了賈總的心病:“很多人不認識,甚至讀錯這個莜(you)字”。
就猶如掩耳盜鈴,捂住了更多人的耳朵。西貝在顧客心智中的賣點認知和情感共鳴點的問題依然橫亙在那里,成為企業未來的發展羈絆。
作為一名策劃人,我其實非常贊同文化母體。但是又不太理解,華老師又徹底地決絕地拋棄這個文化母體。
我們近期在做策世原創IP核文化模型時,我也引用了文化母體。
文化母體:人類共同的經驗和知識。循環往復、不斷重復的、重復到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共同經驗、共同知識、共同觀念,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祖先傳下來的、每個人都知道的,而且每個人的觀念和行為都會受其影響,甚至會受其操控的文化。品牌IP的構建,是基于文化母體,基于人類文化遺產,源于母體,重返母體,成為母體,壯大母體。
而去西北化的文化母體,仿佛長大成人的孩子不再認農村的娘一樣。說不出來的一種違和感。把文化母體推上去,就把文化母體拋棄掉。而我認為文化母體,猶如基因一樣,基因可以清除嗎?
“I love 莜”可以解決人們對“莜”面這個生僻字的不理解。這些都是在戰術層面上的優化。
西貝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找到了他的核心客群,即以中產階層6+1家庭為核心客群。在當時的shopping mall里,西貝選對了最有價值的客群。(6+1家庭就是: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爸爸媽媽加一個孩子)。但這些客群其實并不一定是“I love 莜”帶來的。而恰恰是他背后的那個品類西北菜帶來的。
西北菜在人們心智中的認知,就是“草原的牛羊肉和鄉野的五谷雜糧”,暗示著好食材。在當時Mall主流品類都是川湘菜、火鍋、烤魚時,西貝以獨特稀缺“西北菜”成為這類家庭的首選。
在2003年-2008年間,西貝莜面村在上海開第一家店,那時候還沒有I love 莜。因為擔心喜歡精細的上海人不接受粗曠的西北美食,所以原本打算要投入很大一筆的廣告費用。但萬萬沒想到,店門一開,“顧客像地上長出來的一樣涌入門店,源源不絕”。因此西貝上海首戰告捷,可謂不戰而勝。
那個時候互聯網傳播還沒那么強,西貝莜面村也還不是全國性強勢品牌,顧客之所以從地上長出來一樣涌入門店,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源于他們心智當中對西北菜的正向認知。
可惜這個顯而易見的認知,西貝自己沒有發掘出來,找了3家咨詢公司,最終卻選擇了網紅追風性的、最無戰略意義、最內部思維的“i love 莜”。
這些策略短期內看不出問題的,甚至是立竿見影,但病根仍然在,時不時還會告訴你這兒很疼,甚至會要了你的命。所以,我們發現,若干年過去,西貝仍然還在折騰中,找不到自己。
是真的風越野,我心越蕩嗎?
西貝這些年耗費了無數的力量,莜面妹、香椿莜面節、兒童莜面活動,有機莜面節,不遺余力地推動莜面,基本上是事倍功半。為什么?因為啟用了I love 莜,西貝的戰略更加地找不到背后的原力。莜面無法承載這么宏大的使命。
第一,莜面是一個小品類,用弱勢品類推動品牌,就好比小馬拉大車。
有些弱勢品類會隨著社會發展成為大品類。西貝可以不惜砸下重金去教育市場認知莜面,如果換了別的企業,或許早就死在了教育的路上。
西貝以一己之力推動莜面,而市場幾乎無跟進者。盡管西貝已經為市場普及莜面很多年,但莜面依然沒能成為大品類。相反,近幾年新疆、陜西、云南等細分品類越來越受歡迎,幾乎開一家火一家。而針對于西北菜更是很多市場角逐者讓西北菜成為一種主流行選擇。這都感謝西貝,因為他推動了西北菜的認知,甚至是重新定義了西北菜。
第二,莜面代表了五谷雜糧,告訴大家西貝莜面村是一家以五谷雜糧為主打的休閑餐廳,可是進門之后卻是牛大骨,羊排等硬貨。
顧客認知錯位。一家叫莜面村的餐廳,他的招牌菜是牛大骨?我們任何人都要順應顧客的心智,而不要和心智對抗。
為什么即便是發生了“西貝莜面村”品類與實際經營認知不符的現象,西貝依然成功了?原因就是二三十年前,市場的競爭根本沒有到心智競爭的階段。一直以來,西貝都在孜孜以求。
因為無法解決企業的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企業就始終在解決自己當下的問題。比如當賈國龍發現莜面的營收占比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為重頭,為了彌補“莜面品類”的獲客能力弱以及客單價低的問題,西貝推出招牌菜“西貝牛大骨”。這些動作可以解決企業短期的業績問題,但在這么多眼花繚亂的動作背后,依然沒有解決企業的終極哲學問題。
品牌打造有兩種方式:第一種讓品牌=品類。第二種讓品牌=文化
因為品類是品牌的根,文化是品類的土壤,IP核是文化的核。沒有品類無法生根,缺乏文化,無法擴張,沒有IP核就沒有靈魂。
文無第一,食無第二。眾口難調,是餐飲從業者不得不面對的事實。好吃如同好看、好玩、好聽和其他所有的“好”一樣,都是基于主觀標準判斷出來的結果,怎能作為企業高度的指導性戰略?
若不是西貝,所有人都只會當作一個笑話聽聽吧。
在好吃戰略上,西貝不惜代價做了大量投入,稱之為“超配資源”。一個直接結果,廚師的投入增長了50%。
在賈國龍看來,超配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魄力,是管理的藝術,也是決定戰略是否成功的關鍵。超配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研發,西貝比常規投入了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第二是組織,要給員工更多的回報,給予團隊最大的激勵;第三是營銷,西貝超配了三個咨詢公司,還要投放比常規更多的營銷費用。
食材找到極致。西貝一直在不斷尋找半野生的牛羊肉,耐寒、低產、稀有的五谷雜浪。賈國龍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指出:“‘天然’是信仰,是趨勢,是潮流,代表了地球人優質的生活方式。”
工藝做到極致。“好技法”是“好味道”的關鍵,權重在60%以上。西貝用現代化的設備模擬傳統工藝。
研發做到極致。西貝的提法是“大師作品,工匠復制”,因為好味道的關鍵是好技法,而技法的標準化則需要創造性,要做到好吃,就要在工器具、設備、工藝等方面不斷的推陳出新。
而在我看來,那是因為西貝投的起。
如果付出了千軍萬馬的代價,能夠捍衛“好吃”,成為好吃的首選品牌,也是值得的。
然而,我們從大眾點評評價中了解到,幾乎所有攻擊西貝的落腳點都在“口味”上,但“口味”本就是個偽命題。
因為:口味=實際品質÷心理預期。所以,“難吃”是建立在預期的基礎上的,一個超高的預期作為分母,想不難吃真的很難。
那么心理預期是什么?高預期:消費能力低,所以對口感有超高的期待,口感恒定的前提下,預期決定生死。低預期:消費能力強,所以對價格麻木,更看重健康和環境以及在逼格上的滿足。
西貝的“好吃戰略”中包含兩句,第一句“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第二句“不好吃,就退錢”。有效的不是前面這句,而是背后的“不好吃,就退錢”。因為“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明顯是違抗“眾口難調”的心智和常識的。而“不好吃,就退錢”是強有力的信任狀,并且真正解決了顧客在餐飲消費中的大痛點。
西貝內部設定了一個退換菜的目標,就是2%的人能接觸到退換菜,以2016年30億元的營收計算,會有價值6000萬的菜被退回,投入的成本費用約為3000萬,而賈國龍認為,正是這3000萬換得了顧客的極致體驗和信任。
第一,好吃是標配,餐廳要好吃這是最簡單的常識。
盡管餐飲有不同的消費場景,比如說宴請重要嘉賓,可能環境和儀式感帶來的面子跟好吃是一樣重要的,但好吃是行業的基礎必不可少,不同人可以同一道菜好吃與否有不同意見,但至少進店的大部分不能覺得難吃。
第二,專注好吃,必然會遭到超預期和刻意挑剔。
如果專注宣傳好吃,往往把消費的焦點都放在這一點上,一旦不好吃,腦子里就會出來“糊弄人”的感知。
在大眾點評評價系統中,一旦有人說起不好吃,就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發聲者捍衛自己立場的決心顯然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一說”好吃”,多少人就會選西貝莜面村嗎?
事實上,這個對于餐飲企業來講,是一個偽命題。這是一個永遠正在接近、卻永遠不可到達的偽命題。所謂眾口難調,廣州和東北的顧客對好吃的感知不同。山東和四川的顧客對好吃的感知也不同。你的好吃標準和你同事的好吃標準可能也不盡相同。
細分的大背景是感性認知的多樣化和個人資產的差距。“人們開始根據自己的感性、好惡來生活”。整個社會的消費從“have 時代”到了“be 時代”。
——《第四消費時代》
顧客從與“他人擁有相同東西(have)的時代逐漸變成了自己隨心所欲(Be)時代”
——《再見,大眾》
顧客消費即是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和構建自我的過程。品牌與消費者之間通過價值認同產生價值協同。
這時,顧客有了一個新的脫胎換骨的稱謂:粉絲。
《2020中國消費趨勢報告》調查顯示 “促使忠誠于一個品牌的原因”中,46.6%的消費者認為品牌要能體現我的生活態度,45.2%的消費者認為品牌的價值觀、故事和內涵要能激發我的共鳴。
產品越來越擁擠,心智資源越來越稀缺,定位空間越來越狹窄,承載能力越來越有限。在當下的新消費時代,我們必須尋找到更有效地和用戶溝通、鏈接,持續擁有用戶共感的一種有效的品牌塑造路徑。——品牌IP化。品牌IP化,使得IP進入場景,塑造角色,代表品牌或成為品牌一部分,創造真實具象的顧客粉絲觸點。
品牌IP化就是以打造IP的思維和方法來開展品牌的建設和重塑。
一個全新的品牌塑造方式和表達方式,是以心靈觸達為導向的高效用戶鏈接。一種深度的用戶共鳴和溝通,一種更持久、更優質的品牌資產升級的方式。這種IP化的品牌價值表達不會隨時間消亡,一直存在并且被需求。品牌IP化迭代了品牌的認知和連接方式,提升了傳統品牌的親和力和忠誠度,和粉絲建立深度情感認同。
價值主張是IP化品牌資產最核心的層次,是品牌靈魂塑造的原點和品牌人格的統領。IP核決定價值主張。IP核決定了,我們用非連續創新的思維選擇什么細分品類?決定了我們主張什么定位和賣點,更加決定了我們吸附情志,沉淀成什么文化?
好的IP,具有鮮明個性,絕不是來自于泛文化。越是泛文化越不會有尖銳的人格和鮮明差異的精神主張。
每一個打動人心的品牌IP背后,都有一顆清晰的文化內核,源自文化母體,是品牌靈魂塑造的原點和品牌人格的統領,是品牌傳遞與營銷的調控中心。IP核:順應心智、吸附情志。海底撈變態的服務IP。太二的不從眾二的IP。巴奴叫板的較著勁的IP。
隨著時間沉淀,品牌IP核更加有營養和溫度,可以跨越文化、地域、時空形成文化效應以不同時代的載體被廣泛傳播。
我們常常都把美食文化掛在嘴邊,但什么是真正的美食文化?它究竟有哪些隱藏的巨大力量?
IP核就是用來回答企業的終極命題: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哪里去
過去的30年里,賈國龍開過咖啡館、開過西餐廳,經營過海鮮大酒樓。我們可以明晰看到西北菜尤其是莜面成為了西貝發展的核心要素。他說“草原的牛羊肉,鄉野的五谷雜糧,這句話支撐西貝走出內蒙古,走到了全中國。”走南闖北30年,賈國龍總算明白,牛筋羊腿、駝掌莜面,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永遠是每個套馬的漢子舍不去的根、魂。
草原孕育了西貝,西貝象征著草原,這個品牌承載的文化也越來越豐滿。
西貝需要在浩瀚的中國文化里面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IP核。需要去廣袤的中國大西北草原去找找IP核。
為什么說,那么西貝的IP核應該尋根中國文化,回歸中國西北大草原?
我們先來看看另一巨頭,海底撈。
相對于西貝,海底撈的戰略步伐相對是穩準狠的。海底撈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中餐王、火鍋冠軍的?
除了我們常常說的組織力、服務力、創新力、供應鏈的內部因素之外,真正讓海底撈成功的,是他對火鍋品類有著巨大的貢獻,火鍋這一廣大的文化成就了他。
海底撈以超五星級酒店的服務重新定義了火鍋這個品類,從而讓川渝火鍋從下里巴人的家常飲食,成為主流的社交應酬聚餐的首選品類。餐飲第一賽道火鍋品類又成就了海底撈。海底撈的IP核依然是它作為川渝火鍋的靈魂所在。
反觀西貝,他明明是重新定義了西北菜,讓西北菜成為第九大菜系,從邊緣品類逐漸成為主流的品類。中間又迂回曲折,拿起放下,放下拿起,明明是西北菜的杰出代表,偏偏用莜面這樣的一個細分小品類、弱勢品類來代表自己。如果說之前的燕麥面、麥香村、肉夾饃、酸奶屋雖然折戟沉沙,但都還是在西北美食的大賽道里,而最新的“弓長張”炒菜,則暴露出根源上的戰略跑偏。或許西貝做快餐能夠成功,那么一定是因為他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西貝,作為龍頭企業如果不主動分化自己,將無人可敵。西貝本可以在西北美食大賽道里創新模式、創新品類、創新場景。他的使命不僅僅是十萬家店,而是向喜家德水餃一樣,將小小一枚中國傳統水餃送上世界舞臺,西貝是做強,做大,做深西北菜大賽道,推動西北菜在品類中的地位。在西北菜這個大賽道中,經營更多細分品類,對內形成產業協同,對外形成多品類認知,顧客多場景選擇,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有西貝,更是要讓世界認識到西北美食,西北文化,而不是以一己之力推動莜面這一小眾品類。
西貝人的責任使命也不僅僅是造就多少個西貝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實現西貝人的小小夢想,當調動更大的心智、吸附更多的情志、更多的外部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和國家戰略一致,這才是西貝成就十萬家的決定性力量。
IP核就像一個鑰匙,順應心智、吸附情志,打開眾妙之門。誰能找到順應顧客心智,吸附粉絲情志的IP核,誰才能真正成就10萬家的市場。
用余宏奕老師的話說:而這一切與“I love 莜”“好吃戰略”沒有半毛錢關系。
西北,作為賈總出發的地方。西北菜,作為西貝發家的根源。
今天的西貝,難道不更應該回歸中國文化和大西北草原文化去挖掘他真正的IP核嗎?
參考:
掌柜攻略:為啥西貝不屑“口味”差評?解讀西貝的最深層“恐懼”
Deviance小牧:后退與突破:西貝戰略轉型中的矛盾與糾葛
余奕宏:西貝的戰略跑偏從“I LOVE 莜”開始!
餐戰:西貝“快餐項目”失敗解析——“成熟的模版和專一更利于擴張”
餐飲杰:西貝為何棄用特勞特和里斯的“千萬”定位
原創文章,作者:新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