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2355期
餐飲老板內參 秦朝| 文
最近,餐飲業受疫情沖擊的情緒少了,自救的呼聲也小了,似乎進入一個寂靜期。寂靜有時候代表了力量,但有時候,寂靜也是最恐怖的,說明了某種無力。
這種寂靜下,可能是要么已經關店撤場,要么是自救得法忙于恢復,沒空發表聲音,要么是在觀望疫情何日過去以待時機……
觀望是最危險的,基本上可以確定,如果持續觀望,不去積極思考出路、戰略、戰術或退路,就不會等來什么所謂時機。
可能疫情還沒過去,自己的餐廳就先過不去了。
疫情正在成為一場持久戰爭,加上國內外各種次生風險,經濟環境變化的復雜程度已經遠不止疫情這么簡單,不確定性大幅增加。
我們要重新定義新常態:首先疫情防控會成為常態,消費降級、理性消費也會成為常態,經濟在更長下行周期中運行也會成為常態。
具體到餐飲業,長期客流不足、上座率不高怎么生存?理性消費、高性價比需求背景下,一場效率生死局該怎么應對?剛剛滿血歸來的高端餐飲,再次經歷繼2012年“八項規定”之后的滅頂打擊,如何涅槃?大眾餐飲再次洗牌,什么樣的品類業態更符合新常態?
一道道現實的思考題和應用題擺在每一個餐飲老板面前。
疫情是一場大考,也是一次體檢,如同疫情對于人類的攻擊特點。自身免疫力低,或者本來就有問題的餐飲項目,這次會問題加重并倒地,只不過時間提前了。
只有焦慮、沒有行動是最危險的。不幸的是,很多餐飲老板正在把疫情,作為“以靜制動”的最大借口。
如果你每天醒來第一件事是刷手機上國內外各種疫情新聞,一整天與同行好友交流疫情帶來的方方面面影響,沉迷在指點大勢里無法自拔。當這些成為日常,你要當心了!
事實上,疫情里的賽跑,才真的是生死時速。
疫情期間,消費和經濟曾按下暫停鍵,但行業里的進化并沒有停止,甚至在加速,比如投資并購、選址擴張、調整模式、推陳出新。甚至倒閉關店、加速出清也是。
有的人眼中的“危”,成了有的人眼中的“機”。
節前,跟一位擁有明星、投資人、老餐飲人三棲身份的大咖交流,他在三月份果斷關掉了幾家還在盈利的高端火鍋店。
理由是:第一,疫情影響無法預期,既然已經嗅到了風險,那就在颶風之前立刻止損。第二,火鍋這個賽道已然紅海,纏斗下去耗時耗力,沒有更大前途,既然已經看見了未來,那就在當下立即切換。
他還認為,疫情讓體弱的餐飲出清,恰恰是升級品類和品牌切入的機會。所以他已經趁低價簽下了優質點位,布局新賽道。
在一些餐飲老板看來,到六月份,會有30-40%的餐廳撐不住,慘烈的背后也意味著行業的競爭減小,好的點位騰出,需求卻在回升,市場出現空白,恰是出手的好機會,你準備好了嗎?
三月底的時候,跟外婆家創始人吳國平微信,他預計到五月份,餐飲業能恢復到平時營業額50%的水平。
現在看來差不多,但問題在于50%仍在死亡線以下。
?五一期間北京三里屯等待堂食開餐的顧客
五一期間我在北京各大商圈轉悠,看到很多生意不錯的餐廳,有個喜憂參半的共同點:門口排起長隊,店內上座稀疏。
因為北京最新規定桌與桌必須間隔一米。“一米”成了很多餐飲老板心目中最遙遠的距離。
有客流、沒生意,最難熬,就像小刀割肉,這種消磨足以讓很多老板感到雖已入夏,但內心仍瑟瑟發抖。
疫情初期,我在《內參建議餐企高度關注幾件事》里寫到,現金流安全第一。時至今日,再次強調現金流依然為王。
樂凱撒創始人陳寧有個深刻三字感悟:“熬、捱、憋”。非常贊!
換平時,我很建議同行學習。而眼下,目測很多餐飲老板是熬不下去的。與其耗光現金流,不如及時踩剎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偉大的事業都是熬出來的,但前提是能熬過去。過不去,就出不來。
創業需要理性的明智,該放棄放棄,不該堅持不堅持。今天的后退,是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進。
越是危機時刻,越是要有獨善其身的能力,這是效率。關鍵時候,隨大流往往死,靠自己多數活。
我有個自媒體朋友,在疫情最嚴重的二月份,居然還收入了400萬廣告費,這個數字是他平時業績的兩倍。我記得當時大家在群里討論疫情對業務的影響時,他在群里只丟了一句:還是想想錢從哪里來吧。我仿佛能看到他沒工夫扯淡、揮著手跑去談客戶的背影。
餐飲業本來就是個淘汰率極高的行業,每年都有80%以上的復合關店率,疫情只是按了快進鍵。
死亡每天發生,而活著亦是永恒。很多時候我們最大的誤區是:你覺得人家明明跟你一樣,大不了要死一起死,結果人家卻奇跡般活下來了。
事情總是兩面性的。這次疫情對很多個體是災難,對于行業是好事。
經歷疫情洗禮,會有哪些變化呢?
1)行業格局會更清晰。頭部的地位會更穩固,連鎖的持續規模擴張,精致的更加垂直精致。兩級分化越發嚴重,定位模糊的繼續被出清;
2)商業模式會更完善。這次疫情大家對外賣平臺降傭問題的反應那么大,一方面是利潤擠壓確實大,另一方面也說明對線上流量的依賴也真的大。無論如何,“堂食+線上+零售化”將成為餐飲老板們思考商業模型的標配。
3)運營效率會更強大。這些年,餐飲供應鏈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餐飲業再也不是一個手工服務業,而是一個前端服務業、背后制造業的行業。在一切標準化的基礎上,流程效率的PK就是終極戰場,尤其是在餐飲零售化日益凸顯的當下和未來。
這些都會讓行業幸存下來的個體,抗風險能力更頑強,行業更健康。
最近三年,是餐飲頭部品牌高歌猛進的黃金時代,也是腰部以下品牌蟄伏的徘徊階段。這是一定程度的創新不足、行業斷層。
很多中長尾品牌環繞在對大佬的敬畏和對匠心的理解偏差上,帶來的后果是原地踏步、銳氣消失。
一方面,千億級市值海底撈的誕生、九毛九上市、西貝快餐轉型、喜家德全國擴張、老鄉雞登上中式快餐第一寶座、外婆家“后衛、中鋒、前鋒”發展模式布局定型。
另一方面,眾多腰部品牌聲量微弱,發展路上多少透露出迷茫氣息。往好處想是“回歸基本,打磨內功”,往不好的說是創新乏力、發展遲緩。
這兩年常有資本機構問我,推薦些有意思的餐飲品牌或模式,我都會想一想,值得列出的也常常是老品牌新動作,新品牌新動作屈指可數。
疫情猶如一條鯰魚,會滌蕩沉沉死氣,煥發新的生機,也帶來了一個新的世界,無論好還是壞,都不應是我們拒絕追求成功的借口。正如茶顏悅色創始人呂良有句微信簽名:“失敗者總是埋怨。”
從今天起,讓我們忘記疫情,在餐飲新世界里奮力前行。
統籌|周漁 視覺|王晶雪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2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