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煎煮烹炸,猛火快翻幾十秒出鍋的小炒,是中餐非常倚重的一種烹飪技法,也是上千萬散落全國的街邊小飯館賴以生存的傍身功夫。在馬太效應凸顯的餐飲行業,勝者通吃的大品類、大品牌,還給“街邊小炒”留下了多少喘息空間?菜品在300度高溫下,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讓味道、軟硬、色澤、溫度、香味等達到最佳平衡,散發出難以名狀的誘人氣味,有人說,中餐最大的魅力就來自于此——鍋氣。不樂觀的是,鍋氣的產生高度依賴人工和現場操作,標準化程度低的中餐“小炒模式”已經走到了一個危險地帶。數據顯示,2018年餐飲連鎖加盟門店的增長率為23%。這意味著,大餐飲企業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為代表的主要是火鍋、快餐等高度標準化,適應集約化生產的品牌和品類,而小餐飲店正在加速消失。餐飲行業走向產業化、標準化、公司化,明明是一條康莊大道,為何在路上要把中國人味覺記憶里珍貴的東西拋掉?這讓兜約下飯菜的創始人楊躍軍非常不甘心,“在我心目中,鍋氣就是中餐的精髓,我要讓它傳承下去,最終走向世界。在干餐飲的十幾年里,這個愿景越來越清晰。”
在創立兜約下飯菜之前,老楊和合伙人游萬清2006年在上海創立了餐飲品牌“有家川菜”,采用典型的中式正餐大店模式,生意紅火,一共開了8家店。十幾年前,他就大膽嘗試了當時滬上少有的中央廚房調配模式,使“有家川菜”在材料供應、出品的菜品質量方面都保持較高水準,回頭客絡繹不絕。至今,“有家川菜”已在滬上餐飲屹立十四年,這些經驗和運營團隊也為之后創立“兜約”建立了扎實基礎。如今正在上海順利擴張的兜約下飯菜,這是老楊為中式小炒開路的重要探索,門店面積縮小至200平方米以下,開店緊貼商務人群,堂食外賣皆“現炒”,目前已經在上海穩步擴張到15家門店。如何定義“小炒”?兜約率先提出了“嚴選食材、小灶現炒、鍋氣入味”三大核心標準,同時,老楊也清醒地看到了“三高一低”的市場環境對于重現場、重操作的中餐模式的巨大威脅。在當下的餐飲市場,基本上是那些易于標準化、去人工化的品類和品牌的天下,如火鍋、串串香、炸雞以及各種使用中央工廠料包的外賣品牌,為了讓兜約適應這種競爭環境,老楊設計出了一個“小炒模式”。
在兜約的整張菜單里,精心挑選出了16道菜,它們沒有鮮明的地域和菜系特征,但卻都是深入人心的家常下飯菜。如果店內最受歡迎的兜約小炒肉、醬爆豬肝、外婆菜炒雞蛋、宮保雞丁等,每一道都是鍋氣滿滿的“米飯殺手”。這些菜品已經深入人心,卻沒有好的“代言人”和“標簽”,老楊認為還需要包裝,“這些招牌小炒,就像小罐茶一樣,我要找到最精于某道菜的大師,邀請他作為菜品顧問,為菜品代言,共同把菜品的配料、操作標準等技術問題細化到極致。”除了守住品味和鍋氣,這樣做的重要原因是增強溢價能力,“傳統小炒的價值感,基本只體現在食材本身,溢價能力很弱,街邊小店里一份魚香肉絲賣28元已經到頭了,毛利提不起來,小炒餐廳就沒有發展的后勁。”
熱炒講究的就是一種現場的好味道,強調的就是火候、鍋氣。在和其它品類品牌角逐的過程中,放棄了“現場”等于丟掉了最大的王牌。重后廚,重人工的“小炒模式”如何抵御只增不減的運營成本壓力?做有家川菜時候就積累起來的中式正餐供應鏈經驗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兜約的后廚,絕大多數食材由中央工廠切配后送來,每根土豆絲多細,每片五花肉多厚,每份菜原料份量是多少,都經過了標準化。后廚拋開了大部分雜活,專心在最后一步,為菜品施加“鍋氣”的魔法。
由于鍋溫極高,小炒的出品效率其實不低,每道菜品下鍋爆炒30秒左右即可裝盤出鍋,即使依賴人工,從出品效率上也并不遜色于其他品類。都說現場制作的菜品標準化程度低,口味常常參差不齊,但兜約的小炒卻很少有此類差評,“為什么?因為我們的后廚是定灶定崗的,一個師傅只負責那么幾道菜,對某道菜高度熟練后,出品不比炒菜十幾年的廚師長差。”按照老楊對于小炒模式后廚改革的設想,未來的兜約后廚,一個師傅所負責的菜品不能超過8個,“炒8個菜和炒10個菜相比,只多兩個,效率要降低20%。如果讓一個師傅只炒四個菜,那現場效率還能再提高50%。”在兜約的整張菜單里,現炒菜品比例約三分之二,按照這種定灶定崗的模式來設計,已經可以無懼其它標準化品類的競爭了。
堂食是傳統中式正餐的強項,能把外賣一起做好的并不多,兜約做外賣的思路也相當獨特。從2015年第一家店開業,2016年做外賣開始,兜約就強調“單鍋小炒、鍋氣入味”,“外賣行業帶有濃厚的互聯網性質,我們這些傳統餐飲人如果拋棄了自己的強項,相當于赤手空拳地去和新一代餐飲人競爭,勝算就低多了。”他從追求品質的初心,摸索到了外賣升級的方法:用做中餐的工藝做外賣,“從正餐切入到聚焦小炒外賣,為我們積累了眾多優勢。比如產品流程、產品標準、產品質量,讓我們實現了高品質之下的快。”得益于此,兜約擺脫了外賣行業同質化低價競爭的泥淖,以富有品質感的現炒外賣,把客單價拉至80元以上,在自己擅長的賽道上游刃有余地發展。在社群營銷方面,身為傳統餐飲人的老楊也是一個敢于吃螃蟹的人,微信社交興起的時候,他就開始從門店端積累線上粉絲,其間也經歷過失敗的教訓。他用加了3000多個顧客的微信號,試水了微商式的刷屏營銷,辛辛苦苦積攢的粉絲20來天就流失了三分之一。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試驗,兜約的社群運營已經成了門店重要的營收保證,“社群活動的設計要講究趣味性,符合年輕人的口味,兜約陸續推出過請粉絲喝瑞幸,星座生日派對等策劃,前不久還組織粉絲去跑上海馬拉松。”兜約非常重視粉絲黏性,在社群活動的質量上投入了很多資源,還會定期舉辦星廚課堂,邀請粉絲來餐廳學做菜。通過這種方式讓品牌的品質感深入人心,為將來的多元化經營也打下了基礎,在未來,兜約還可能會推出家庭外燴服務,將小炒的影響力滲透到顧客的生活當中去。
而兜約的“小炒模式”成型,則給了這些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夫妻老婆店,一個踮腳能夠著的進化樣本。
大家都在看?
海底撈|星巴克|西貝|喜家德
王品|巴奴|香天下|57度湘
撈王鍋物料理|喜茶|奈雪的茶
茶顏悅色|吉祥餛飩|大龍燚
小龍坎|集漁|蜀大俠|哥老官
Costco|格朗合|曼玲粥|食之秘
轉載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課程咨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