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營收47個億——海底撈之后,中餐另一火鍋巨頭呷哺發布了2018年的財報。 全年新開168家呷哺餐廳,高速擴張下,翻座率從3.3次降到了2.8次,同店銷售增長從9.3%降至2.1%。整個集團利潤增長從15.9%降至10.0%。 升級了兩年多,呷哺究竟發生了什么? 餐飲老板內參 艷子 /文 全年營收47億 利潤增長率下滑至10% 過去一年,呷哺集團共新開張195家餐廳,包括168家呷哺餐廳及27家湊湊餐廳。但與此同時,由于商業原因,去年共關閉了20家餐廳。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呷哺餐廳總數達到886家,湊湊餐廳48家。呷哺集團收入由2017年36.64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47.34億,增長29.2%。全國同店銷售增長2.3%。 這些數字對呷哺集團來說并不樂觀,2018年上半年集團的收入增長是35.1%,全國同店增長7.3%。說明下半年門店表現不好,全年利潤被“拖累”。 △過去3年,營收增長趨緩,利潤增長持續下滑。 2018全年公司經調整純利增長10%,這一數字遠低于上一年,2017年公司經調整純利增長為15.9%。 另外,外送業務也為呷哺帶來了可觀增長。財報中提到,食材外送及即食火鍋業務——呷煮呷燙的銷售收入約是去年的203.3%,由2017年的5個城市擴張覆蓋至一二線的75個城市。 呷哺人均突破50元 翻座率降至2.8次,同店增長降至2.1% 具體到呷哺餐廳的情況,客單價有明顯提升,但翻臺率降了不少。 886家餐廳的銷售收入從2017的34.9億元,增長17%,達到40.7億元。但同店銷售增長從2017年的9.3%,降至2018年的2.1%。 門店升級了兩年,似乎并沒有為呷哺帶來理想的業績。 這里簡單說一下背景:從1998年進入北京,呷哺以人均不到50元“一人一鍋”的快火鍋優勢,橫掃大眾火鍋市場。 但到了2016年,董事長賀光啟意識到,人們對火鍋的需求不再是低價吃飽,而是休閑、社交等多樣體驗。由此,呷哺開始由快變慢,宣布啟動“呷哺+品牌升級計劃”。 尤其是2018年年初,呷哺在武漢開出1000平米的旗艦大店,標志著呷哺轉型的決心,也意味著開啟了品牌全面升級的一年。 △武漢呷哺旗艦店,環境和原有的門店有很大差異。 淡化“快餐”烙印,往“輕正餐”方向轉型,吸引有小型聚餐需求的顧客。“以前呷哺主要滿足一兩人、兩三人需求,而呷哺大店,接待客群可以從一兩個人到幾十個人,同時滿足。”賀光啟說。 整體來說,表面上呷哺2.0門店升級了VI、logo;增加了散臺,減少餐吧;增加掃碼點餐、結賬;內在經營邏輯上,更新了菜單,升級了食材,增加海鮮比例,突出牛肉、蝦滑。 呷哺還引入了茶飲。據知情人士介紹,呷哺也重點強化了服務培訓。 從2018年財報數據來看,升級2.0店面后,呷哺的人均消費確實有明顯提升,從2017年的48.4元升至53.3元,其中北京已突破55元(55.4元)。 但呷哺的翻座率下降比較明顯,整體從3.3降至2.8次。而巔峰時期的呷哺,部分門店曾有過高達7的翻座率。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呷哺本來的計劃就是放棄翻臺,追求客單和更好的體驗,從快餐火鍋轉型為輕正餐,用下午茶和宵夜彌補翻臺影響。 但因為產品研發的問題,下午茶和宵夜線進度較慢,拖累了整體翻臺。 翻臺率直接顯示出客流量,而客流量亦直接關系單店的營業額與利潤。 從下圖可以看到,2018年呷哺餐廳的同店銷售增長并不明顯,增長率只有2.1%,甚至天津只有0.3%的增長。而2017年的同店銷售額增長是9.3%。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內參君,呷哺整體同店銷售增長緩慢,一方面可能受去年8月負面新聞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跟2018年下半年的經濟環境有關,整個餐飲市場增速普遍放緩。 呷哺在新進入區域(如陜西等)進行的新店大額促銷,也導致下半年收入增速下降較快。 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商業模式和品牌定位不夠清晰。“裝修、產品升級了,但品牌沒有升級,運營和服務體系沒有跟著改變。目標群體拔高后,針對這部分群體的痛點不夠明確。” 從消費端的反饋看,呷哺升級門店后似乎并沒有達到顧客預期。? 上述知情人士預測,呷哺未來可能會開放特許加盟。 品牌升級肯定是發展的必然,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賀光啟說,對呷哺客單價的規劃是50~100元。但呷哺是否能順利實現升級目標?內參君也會持續觀察。
◎ 這幾年,呷哺保持著每年至少新開100家的擴張速度。
湊湊和茶米茶為呷哺帶來了什么?
a、湊湊扭虧為盈,為集團貢獻12%的收入
財報顯示,呷哺集團從湊湊餐廳賺取的收入,由2017年1.17億,增加374.9%,至2018年的5.56億元。湊湊餐廳層面經營利潤為6480萬,而2017年則為虧損2440萬元。
雖然呷哺集團的收入大部分來自呷哺餐廳,但如今湊湊的收入已經占到集團收入的12.0%。
2016年,定位于“火鍋+茶憩”的湊湊一面世便顯現出黑馬潛質,短短兩年半,在全國擁有近50家門店。而在湊湊的門店中,茶飲部分已占到湊湊營業額的20%,茶飲外賣的營業額超過40%。
“(湊湊)目的是打造一個人與人聚會、溝通、吃飯的場所。”賀光啟坦誠,他們覺得集團的協同效益巨大化,肯定還是火鍋,所以就推一個中高端的火鍋。
“我們就把中偏低到中偏高的火鍋市場都覆蓋到了,相對比較完整。”
雖然湊湊增長迅猛,但營收似乎還沒有達到賀光啟的預期(目前成熟期的單店營收約為2000~2500萬/年),有一次他透露,剛開始對湊湊單店營業額定的是4000多萬/年。“未來,湊湊的客單價會朝著200、250、300元的空間往上走。”
而目前,呷哺單店的平均年營業額是500萬,一家湊湊店等于4到5家呷哺門店。賀光啟還透漏,根據調研,湊湊整個市場的容量大約在1000多家。
顯然,湊湊的商業模型能提供更高的凈利率水平。分析人士指出,2019年湊湊開店絕對數量不會低于2018年(+27),增速放緩,更聚焦于模型校準和盈利。
b、茶米茶助力呷哺和湊湊發展
去年,賀光啟還創了新品牌“茶米茶”,已在北京、上海同時開設兩家門店。“是臺灣的手搖茶引進過來的,來滿足現在商業市場變化的需求。”賀光啟說。
茶米茶成立,最主要是助力呷哺和湊湊兩個品牌的全面發展。他坦言,對呷哺來說,現在大家都知道最難的是什么:下午時間段空缺,早上時間段空缺,晚上時間段也是空缺的。
所以,他們就在湊湊測試茶飲,讓火鍋跟茶飲做一個結合,全中國第一個推出,結果非常成功。
但這種成功,僅僅暫時可以保證眼前的一些門店,在發展的過程,當湊湊走向全世界的時候,門店到1000家的時候,必須有一個專門的部門或團隊去做,茶飲的研發、生產、品牌等一系列的東西。
賀光啟說,茶米茶是一個平臺的模式,以后如果有可能成功,也會適當開放給餐飲同行,滿足下午茶時間段,提供甜點等產品。(相關閱讀:專訪呷哺呷哺賀光啟:“茶米茶”助力湊湊、呷哺呷哺成長)
雖然目前茶米茶在財報里沒有顯示,但分析人士指出,“茶米茶”解決了部分下午茶佐餐食品研發問題,關聯交易問題逐步解決,會促進下午茶產品線推出,預計2019年下半年食品線將發力上量。
湊湊VS呷哺
哪個品牌是未來的發展重點?
呷哺增速放緩,湊湊漲勢迅猛,茶米茶由賀光啟親自操刀,集團到底將如何規劃這三個品牌的未來,哪個才是發展的重心?
賀光啟說,他們集團內部有3000多的職工,大家都在問同樣的問題,以后到底是照顧湊湊多一點還是呷哺多一點?
“其實這個問題不用問,這是兩把尖刀,齊頭并進地往前,最后到底是湊湊勝出還是呷哺勝出,這個很難說。對于整個市場來說,我們看到中高端火鍋市場和中偏低市場的量都非常大,最主要是,這兩個品牌的CEO,哪一個可以代表品牌做到最好,做到最棒。”
此外,在品牌多元化方面,財報也顯示,集團計劃進軍調味品市場,作為主要餐飲服務業務的補充。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呷哺的多種復合調味料研發完畢。他認為,餐飲公司成本端復雜,以餐飲立品牌,在食品制造端放量變現或是更穩定的盈利模式,能更好利用品牌及中央廚房/工廠產能,實現從火鍋場景向家庭消費的延伸。
·end·
統籌|笑凡 編輯|于聰聰 視覺|劉凱
內參熱門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黑店”不行了|如何做好熟客生意|年賺7000億超市
海底撈首份年報|最能搞事火鍋|咖啡大戰一觸即發
趕走90后的餐廳細節|2019餐飲加盟榜| 餐企的人力坑
商務合作:佳音吶18842356756(同微信)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轉載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課程咨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