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我們應該閉上雙眼,用心去聆聽,
因為明天我們將要看的更遠。
拼多多本就是一款為拼團而生的產品,自上線以來,在“拼團”這件事上搞出了數不清的花樣:一分錢抽獎團、一元拉新團、助力砍價、團長免單、瓜分紅包。
拼多多的裂變有多可怕?
拿“助力砍價”來講,你可以在QQ中以“砍價”搜索到上百個群,甚至有些群收費才能進入;你可以在淘寶中以“進砍價群”搜索到上百個商品鏈接,在這些群里,成員們只發鏈接不聊天,就能保持上千的消息日活躍;更甚至,在這些社群中產生了“換刀”、“騙刀”“一刀一塊錢”等社群文化術語。
通常來講,電商通常是強供應鏈導向的,而拼多多在固有的供應鏈優勢以外高筑了另外一道圍墻——利用拼團裂變機制占據著微信生態10億的外部用戶池。短短三年,比肩京東,劍指阿里。
不能否認,騰訊的投資關系幫助拼多多極大減小擴張的阻力,但是拼多多裂變為何成功,我們最好還是先弄清“裂變”這個事兒。
兩種裂變:傳播導向或轉化導向
兩種裂變很容易界定, 趣味測試、朋友圈小游戲等僅為獲得流量或曝光、不涉及付費轉化的裂變,都屬于傳播導向;
而如助力砍價、瓜分紅包等以注冊、購買轉化為目的的裂變,則屬于轉化導向。
傳播導向的裂變做的是品牌宣傳,務虛,大多是市場部做的事情;
轉化導向的裂變做的是拉新轉化,務實,指標數據繁雜,是運營和產品負責的。
大概有下面這么幾類:
1
第一類:趣味測試
左邊是榮格心理測試,中間是借勢iPhone XS發布做個一個人生補丁更新測試,右邊是與貝殼合作的社交動物原型測試。
這些案例既有邏輯亮點,又有體驗創新。在測試中融入了音樂、動畫、照片等元素,問題多與產品(音樂、游戲、電商)巧妙關聯,減小了品牌強制露出的騷擾。
2
第二類:UGC傳播
錘子的海報生成器“漂亮得不像實力派”:
這種“病毒營銷”很是吃香,一般由市場部運作,名人和大V參與,。
3
第三類:社交小游戲
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微信小程序“跳一跳”。
這些游戲利用積分或排名激發用戶炫耀心理達成分享,微信社交生態中收獲了巨大流量;
以上這些裂變,整個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曝光,所有的參與行為都不構成對產品的使用和消費,只是為了給轉發創造一個理由。
這類裂變邏輯極其簡單,實質上就是一個UGC的內容模板:用戶通過簡單的輸入、上傳、游戲等行為產生一個專屬自己的內容(測試結果、海報、文案、游戲得分等),并由某種社交驅動力將內容轉發出去吸引其他用戶參與。
所以,傳播導向的裂變最終落到“社交驅動”的問題上。
我們搜集了今年接觸到的所有轉化裂變案例,并做了基本分類如下:
(1)不難發現,玩轉化裂變的,基本都是些電商、社區O2O等交易屬性極強的平臺產品,對于這些平臺來講,除了訂單轉化,流量幾乎沒有其他變現方式,所以拉流量不如拉轉化。
(2)轉化裂變一定都是有補貼的,轉化裂變每完成一個裂變閉環都意味著一個單位補貼成本,因為不存在邊際成本,完整的閉環設計非常重要,因為只要單位閉環的ROI可以承受,活動就可以大、規模投入復制。
(3)不同的裂變活動閉環設計有差異,但基本邏輯是一致的:
第一步:對用戶拋出一個利益點:比如:領88元紅包、0拿元電烤箱、1元搶牙膏等;
第二步:用戶想拿到這個利益點,必須完成一些邀請任務,大概分兩類:
● 強任務:類似KPI指標,對結果負責。如1元拉新團中“邀請3位新人參團”。
● 弱任務:如 “分享3次紅包翻倍”、 “分享到3個不同的群”等。
第三步:受邀的客態用戶完成幫助后受到利益點吸引,升級為新的發起主態用戶:1元拉新團的參團用戶、助力砍價中的幫砍用戶、邀請有禮中的被邀用戶根據頁面提示重新發起1元團、助力砍價或新客邀請,成為新的主態。
(4)基于成本考量,轉化裂變往往會打一些文字擦邊球,多少帶些欺騙性。如每日優鮮的“0元吃水果”,點開你才發現,吃水果前要先轉發到不同的3個群,轉發完你才發現,水果0元,但是要付10元運費,40元免郵,那就買點湊個單吧。
以上是轉化裂變的基本邏輯和特點。
為什么拼多多式的裂變,我們學不來?
我們的團隊不久前也嘗試打開拼多多裂變式的流量口子,在微信10億流量池中分一杯羹,但并沒有成功。
當然,我們也遇到了“沒有騰訊當爸爸”導致的諸多問題,比如模板消息被封、推送接口被封,小程序被警告等。但這些小挫折絕對不是失敗的根本原因。
真正的邏輯很簡單:做轉化裂變要有補貼,補貼就會招致羊毛黨。
1、當聚集的羊毛黨不斷沖擊平臺成本底線時,平臺是否還能拿出足夠的補貼來維持裂變的吸引力?
這對拼多多毫無壓力,以砍價團為例:
(1)拼多多客單價很低,大概在40~50元,尾貨、作坊、C2B倒逼的末端供應鏈保證采購成本足夠低。
(2)低質當然低價,拼多多商品便宜大家都知道,但是同樣的商品放在砍價團中,標價卻未必低。
賣60元的雜牌電烤箱在砍價團中標180,幾乎相當于同類品牌烤箱的市場價。但是羊毛黨們并不深究,更不在意。反倒是覺得自己占了180元的便宜,砍價的動力也翻了3倍。
拼多多的主打低端且不透明的供應鏈,將社交裂變的單位成本控制到了行業最低,成本低了,裂變完成的難度就可控了,拼多多“砍價文化”才得以形成。
2、招致的羊毛黨中,是否能篩出足夠的合格流量?
羊毛黨,顧名思義,就是來貪便宜的,這個群體可以犧牲大把的時間來追逐一分一毫的利益,對實惠便宜毫無抵抗力,對質量極其不敏感。
這不就是拼多多目前的用戶群嗎?
羊毛黨雖然購買價值低,但傳播價值高,鋪天蓋地分享在微信生態中引發了生生不息的裂變,雖然羊毛黨帶來的流量大多還是羊毛黨,但是拼多多的供應鏈恰好有能力承接住這些羊毛黨,敢把9.9包郵做成一個APP模塊,并且每天不重樣地上架大量商品?
可對于筆者所在的電商平臺來講,羊毛黨就是來薅羊毛的。我們的用戶苛刻于品牌、質量,對價格不敏感,絕不愿意消耗社交價值來換取微不足道的便宜。
所以我們做的砍價團,來玩的不是目標用戶,而是我們避之不及的羊毛黨,這些羊毛黨后續轉化極差,我們的供應鏈接不住。以至于,裂變越大,損失越大,單位ROI根本撐不起一個值得復制的閉環。
模仿拼多多成功的那些人怎么說呢?
這里有一個特別的案例,叫趣頭條。
這個主打三四線城市的信息流產品自16年上線至今,靠裂變斬獲上億用戶,今年9月成功掛牌納斯達克上市。
趣頭條裂變模式很簡單,就是收徒分銷制:自己看新聞能賺錢,收徒也能賺錢,徒弟看新聞,自己和徒弟都賺錢。
整個玩法以可兌現的金幣作為獎勵形式,用游戲化的玩法從閱讀時間、拉新、留存等各個維度進行激勵,會員體系完善。
趣頭條被稱為信息流界的“拼多多”。因裂變而轉化、消費、留存的用戶,多是因為獎勵而非對于產品的需求而聚集,因此,趣頭條也成了羊毛黨最大的互聯網聚集地之一,流量的消費者也多是提供低端商品或服務的廣告主。
簡單來說,拼多多、趣頭條以及其他模仿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羊毛本就是他們供需關系中的一環,大多數模仿者的失敗,也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與資源來消化與承接這些羊毛黨。
最后,結論及思維導圖
我想要提醒的是,除非你擁有龐大的末線供應鏈,或者致力于服務三四線以下的消費者,否則不要把這種裂變奉為產品的基本流量模式,更不要幻想通過裂變“一夜暴富”。
相對的,把裂變作為一個日常模塊或產品功能來運營,是一個不錯的加分項,哪怕達不到拉新裂變,包裝下文案和流程,在活躍、傳播上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餐謀長精彩案例
【 點擊關鍵詞查看原創案例 】
茅草屋-烤小串品牌升級丨津常聚-牛肉米粉
湘棲小館丨思美思味鮮果茶丨丸來玩趣
椰妹原生態椰子雞丨楚楚小財魚丨酸渡品牌升級
聾奶奶-無聲牛肉米粉丨街度-草原羊肉串
津是凳粉丨恰圓滴恰扁滴丨懷湘樓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微信號: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我們不能保證每天堅持原創文章,因為一個團隊的知識和力量是有限的,無法滿足全國餐飲人的品牌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所以精心優選了全國優秀的營銷觀點及方法,希望這些是有價值的,能幫到大家,也期望我們能成為伙伴。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本文來源: 運營狗Oliver(ID:yunyingoliver) 作者:呂晨龍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carina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每年關幾十萬家店,80%的餐飲老板不會成本核算!不信你進來看…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