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僅在喂飽你,也在定義你。
有句話這樣說:“只有你的味蕾最忠于你的家鄉。”
大致意思就是說,不管你來自哪里,你現在又身在何方,大概最容易低頭順從的是從小把你喂到大的家鄉美食。實際上,“吃什么”就跟“你是誰”一樣,基本也算是一個哲學的本質問題。
那么,新年伊始,各個地方的食物會墨守成規還是會發生一些變化?
最近,《紐約時報》旗下時尚與生活雜志 T Magazine 就做了一個美食趨勢總結,其中包括來自巴黎、倫敦、韓國的一些烹飪概念。有趣的是,這些想法可能已存在很久,只不過因為傳播方式的變化,又露出了它嶄新的一面。這些食物和概念只要放到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都多了幾分趣味。
1.剩菜剩飯也可做佳肴
可能按照中餐的飲食習慣,剩菜剩飯在所難免。但在西餐的世界里,剩飯剩飯就是一個不科學的方法論。在 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米其林的星級廚師 Massimo Bottura 和 Mario Batali, Alain Ducasse 在會場開了一個快閃餐廳,用每天世博會上剩余的 400 噸食物來烹飪。而在英國,墨西哥連鎖餐廳 Wahaca 倡導政府讓餐廳的剩菜剩飯拿去飼養家禽和豬(在咱們這兒還需要倡導嗎)。
2.巴黎會有更多的日本大廚
多年來,許多日本大廚都紛紛跑到巴黎去學習新的技藝,但是最近,這些廚師紛紛離開訓練他們成才的米其林星級餐廳,轉而開始做自己的餐廳。比如,Restaurant ES 的日本主廚 Takayuki Honjo 就用了食客喜歡的“椰子汁配烤鴿”做了餐廳的主菜。
3.倫敦人可能會更喜歡吃素
總所周知,英國人愛吃的食物和清淡沒有幾絲關系,炸魚薯條漢堡包一直是他們的最愛。但是近來有一些新的餐廳在英國開張,這些來自澳大利亞的主廚比如 Brett Graham, Skye Gyngell 和 Bill Granger 想要引導倫敦人培養一個新的飲食習慣:素食。其中甚至可能包括草藥。
4.首爾的尼姑和她有耐心的烹飪方式
在首爾以南的 169 公里的寺廟里,尼姑 Kwan 以烹飪技藝聞名。就和所有東方人一樣,她在那些柴米油鹽里總是摻雜了一些所謂的飲食哲學。Kwan 相信“終極烹飪”——即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因為廚師可以和瓜果食物建立親密的聯系,比如一顆草藥、一個茄子、一朵蘑菇,又或者是一根黃瓜。在你開始使用它們之前,就要和它們熟識起來。這也是為什么 Kwan 會在她的院子里種所有這些材料。我們的理解是,美味大約源于耐心吧。
(文章來源:好奇心日報)
原創文章,作者:天財商龍智慧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