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藍杯自救記:剛剛瑞幸實現盈虧平衡!


    有味財經第99期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在一個月前,瑞幸通過門店優化、優惠券折扣調整等措施,有近半數門店已經實現盈虧平衡。

    從自爆造假那一刻起,瑞幸就陷入輿論場里的無情絞殺,但飽和的道德批判并沒能加速瑞幸經營端的滅亡,瑞幸“茍活”能力之堅強,讓人驚訝。

    有時回歸常識和理智很重要,只有這樣你才知道什么是有價值的什么是沒價值的。

    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拆解瑞幸,比批判瑞幸更有價值,撥開資本迷霧,認可它在經營層面取得的成果,了解它給咖啡市場甚至對整個飲品市場帶來的預警:資本化、去人工化、物聯網化。

    從星巴克的快咖開始,到瑞幸的服務商被某茶分走、CTO被奈雪聘走,種種信號表明,未來強營銷、高坪效、標準化、高科技的“瑞幸”會越來越多。

    瑞幸自救效果顯著:

    半數門店實現盈虧平衡

    —— ——

    半數門店實現盈虧平衡對普通品牌來說是災難,但對巨額虧損的瑞幸來說,是諷刺也是進步。

    其實在4月,瑞幸基層運營負責人就告訴有味,瑞幸在中部省會地區已經接近盈利,在部分地區實現盈利,走向正軌,但距離半數還有差距。這說明瑞幸模式本身具備長久發展的基因。

    而6月,瑞幸就實現了半數門店盈虧平衡,我們在道德上批判神州系,但要肯定陸正耀團隊確實擁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經驗和危機應對能力。

    疫情加造假的雙重打擊下,瑞幸團隊迅速地調整了戰略:

    1. 關停盈利能力弱的門店

    2. 放緩開店速度

    3. 調整優惠折扣券的發放,免費、低折扣券大幅減少

    4. 激活私域流量

    截至6月28日,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瑞幸狀態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企業3856家(峰值為4507家),2020年僅新增186家門店,同期增速放緩80.6%。

    資本游戲終結,依靠擴張帶來的增長數據變得毫無意義。實現盈利成為瑞幸“茍活”的關鍵,關停虧損門店,減少開新店帶來的成本壓力。

    瑞幸營銷從擴張性裂變策略升級為精細化社群運營策略,目的從拉新轉變為留存和提頻。最大可能地激活現有用戶的消費活力,保證穩定的現金流。

    “瑞幸之所以退市不退場,主要就是靠著它的4000多萬用戶!”商有創始人趙云說。

    據報道,瑞幸有超過4000萬交易用戶,大約有超2000萬的核心會員用戶。穩住他們,瑞幸就能持續擁有穩定的現金流。

    因此耕耘私域流量成為瑞幸自救的重要決策。

    據見實報道,瑞幸是在疫情之后開始建群,以門店為核心,加首席福利官Lucky為好友,然后利用LBS位置信息拉群。

    然后每天開展4次多場景多目的的刺激活動:

    • 8:30,發海報提醒用戶消費;

    • 12:00,發秒殺券刺激消費,核銷率能達到40%;

    • 下午茶,會推堅果、果汁類的系列活動;

    • 晚上,推電商活動,比如會有些掛耳咖啡、辦公用品等。

    疫情后,社群成為盤活私域流量最重要的渠道,但能像瑞幸這樣將顧客需求和自身產品相結合,細化到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不同產品的企業少之又少。

    3個月的時間,這套打法覆蓋了90%的門店,有9100多個客戶群,社群用戶數是110多萬,企業微信客戶數180多萬。入群用戶的月消費頻次提升了30%,周復購人數提升了28%,MAU提升了10%左右。

    Top 10的門店,群數量基本都超過10個,一個群200人。9100多個群,一天能超過3.5萬杯,一個月100多萬杯。

    私域+社群已經成為繼App、小程序后的第三大訂單來源渠道,領券下單每天超過3.5萬杯,社群提醒下單超過10萬杯。

    瑞幸CMO對私域流量的認識非常明確:社群與小程序定位并不一樣,小程序是一個便捷的下單工具。而社群(私域流量)的主要作用就是喚醒和提醒,重新激活用戶,提高老客戶消費頻次。

    瑞幸帶來的三大風向:

    性價比、去人工化、物聯網化

    —— ——

    攪亂資本渾水的陸正耀不值得原諒,瑞幸也不是割美利堅韭菜的“民族之光”。

    但非黑即白評價瑞幸很反智,了解才能批判。

    瑞幸作為自帶互聯網基因的外來者,這套高度標準化科技化的經營模式,對整個餐飲具有正向研究意義。

    瑞幸不僅讓我們看到3個風向,而且還提供了一個相對成功的解決方案:

    第一、性價比崛起,咖啡會越來越便宜

    咖啡應該很貴是國人對咖啡最大的誤解。

    這樣的誤解源于星巴克在中國錨定的價格區間太高了,而高價背后是中國商業地產水漲船高的推波助瀾。最后,營銷成本、原材料成本、租金成本、品牌附加值全部加注在一杯30元+的咖啡上。

    這直接導致星巴克中國區的價格全球最高,間接導致了在中國,咖啡成為身份標識的重要工具,而非提供咖啡因的飲品。

    在國外,咖啡是大眾飲品,無論是星巴克還是Tims都是以平價咖啡的姿態壯大。

    當瑞幸消減了高租金,利用供應鏈將咖啡價格腰斬,實際上對星巴克的客戶群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或許瑞幸永遠都不會賣正價咖啡,因為以瑞幸科技零售的定位來看,作為引流產品的咖啡,或許一開始走的就是“高定價+優惠券”的野路子。

    瑞幸2019年Q2單杯成本為11.1元,單杯咖啡成本=(原材料總成本+免費商品推廣總成本)/咖啡銷量+(低值易消耗品+倉儲費+物流費+人員工資+門店水電費及其他運營費+折舊費/產品總銷量)

    這也是為什么在瑞幸之前,面對強勢的星巴克,同樣錨定較高價格區間的臺灣咖啡、韓國咖啡會敗下陣來,而瘋馬瑞幸出現后,星巴克很快就接入阿里會員系統,開始打折、做外賣、加速開店,甚至傷害到了第三空間的立足根基。

    同樣強勢的品牌下,便宜的永遠占優勢。尤其是第三消費時代下,大眾消費會越來越偏向兼具性價比的強勢品牌。

    騰訊投資的Tims咖啡在瑞幸自爆之后加速了在中國的擴張,它切入的價格帶正好是15+元。而蜜雪冰城也重啟了因為瑞幸崛起而擱淺的低價咖啡項目“幸運咖”。

    第二、去人工化,最大限度剔除人力成本帶來的負擔

    瑞幸有兩個謊言深入人心:對標星巴克和做外賣咖啡。

    瑞幸從未對標星巴克,其上市路演PPT,顯示它的模式是“星巴克+7-Eleven+好市多+亞馬遜”,科技零售才是瑞幸基本盤。

    瑞幸是互聯網咖啡,但不是外賣咖啡,也沒想過規模化外賣咖啡。

    瑞幸的立場非常明確:外賣只是一個障眼法或者一個階段性需求。

    在算法上,瑞幸以現有門店的外送數據測算下一家店的選址,當熱力圖出現一塊密集的外送區域,那么瑞幸就會去這個地方開一家新的店。

    當密度足夠大時,外送需求就會逐漸降低,直至消失。

    2019年 Q1的外賣占比只有是27.7%。快取店數量在快速增加,2019Q1已經達到2163個,占比91.3%。外賣廚房店從2018年Q3開始萎縮,到2019年Q1僅有98家,占比僅4%。(只選用造假前的數據)

    此外瑞幸還上調配送費至6元,其實是變相鼓勵自提,其門店多布局在寫字樓密集區,自提比配送更方便實惠。

    自提,始終是瑞幸的壁壘,因為它看見了未來幾年伴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管理機制的完善,人力成本會成為餐飲業僅次于房租的不可承受之重。

    外賣人力成本是老生常談,美團集人力物力財力于一身,依舊無法壓縮成本,實現外賣大額盈利,或許餐飲人應該思考一件很重要的事——外賣本身就不是個便宜東西。

    這是瑞幸與其他互聯網咖啡最大的不同,有人將連咖啡等外賣咖啡的衰敗歸咎到瑞幸身上,但殘酷卻公平的商業競爭中,沒人可以指責對手太強。

    連咖啡本身資金不夠雄厚,又嚴重依賴微信渠道,在雙線品牌建設上也無法跟進一出生就手握10億的瑞幸。后來看到瑞幸不斷蠶食市場份額,連咖啡更是慌不擇路,加入了補貼大戰,那一刻起,折戟已成定局。

    都是做外賣,你是全力做,瑞幸是帶著做,成本是不同的。

    第三、物聯網化(科技化)能最大程度降低生產經營風險

    物聯網化(Internet of Things 縮寫 IoT),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簡單來講就是將圍繞門店經營的一切設備接入IoT功能插件,是門店每一個設備的使用狀況都實時監控。

    以瑞幸為例,瑞幸的絕大多數設備都嵌入了IoT原件,工程部門可以實時監控每一臺咖啡機、電冰箱等設備的實時運行狀態,如果出問題會自動生成檢查報告。比如咖啡機沒有在規定秒數萃取咖啡豆,電冰箱沒有正常關門,都會發送預警給店長和維修部門。

    物聯化會帶來兩個好處:人效最大化、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完全線上消費,物聯網直接生成采購數據,店長不需要對賬采買,管店直接變成看店,這使得瑞幸在高速擴張的同時不需要費心培養店長,它只需要2-3個懂禮貌會操作機器的員工。

    麥當勞、肯德基的店長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雖然它們沒有接入物聯網系統,但是因為流程標準化,麥肯的店長也偏向程式化的執行人。

    越規范越標準,人對門店經營的影響就會越低,效率就會越高。

    而物聯網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最大限度降低食品安全風險。

    你很難相信,4000多家門店的瑞幸在沒有爆發造假案之前,一起食安事故都沒有發生。

    物聯網的數據最大限度幫助門店已銷定量,降低食材損耗,同時系統錄入原材料基本信息,系統會提前預警臨期食品。

    在一地雞毛的7月,食安問題頻繁發生刺痛著大眾的神經,更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出事是海底撈、漢堡王、小龍坎,再往前數還有喜茶、奈雪……大品牌一個不落。

    如果只是因為高速擴張忽視管理,那么似乎再也找不到一家企業比蒙眼狂奔的瑞幸更高速,歸根結底還是作為基礎建設的管理系統有瑕疵。

    在海底撈老鼠門事件后,張勇曾多次提到去人工化和科技化、數字化,他說過如果后廚都是機器操作,那么就不會出現那么多老鼠,所以海底撈這幾年在數字化、機器人上投注了數億資金。

    但瑞幸似乎做的更徹底,在公司還沒有取名的時候,瑞幸就組建了數百人的技術團隊,進行瑞幸系統研發,在2019年,這個數字接近1000人。

    “多快好省”是每個老板的夢想,但事實是不付出哪來的回報。

    陸正耀做“瑞幸”這個局,大手一揮就是10億,8億啟動資金,2億備用資金,不論他目的為何,因為研發資金的充裕,始得瑞幸系統相對成功和先進。

    瑞幸之后,資本當道

    —— ——

    瑞幸生死已經不重要了,失去了資本背書,失去了品牌價值,瑞幸成為空有門店的飲品連鎖店,在資本化浪潮里很難翻江倒海,再掀波瀾。

    就企業而言,瑞幸死于神州系的野心,它忽視最基本的供需規律瘋狂擴張;就模式而言,瑞幸更像是一個早產兒,一個行業都在關注的實驗品。

    在它離成功還有半步之遙的時刻,因為步子太大拉到胯了。

    可這并不妨礙后繼者如法炮制,因為大家看到,當數字化基建足夠扎實,企業跑起來,輕便、高效、迅速。

    從現象看,星巴克出了與瑞幸如出一轍的快咖、某茶奈雪已經分割掉它的一部分服務商和CTO。

    這些飲品大咖內心對瑞幸的認同不言而喻。

    未來,隨著中國股市崛起,餐飲品牌資本化運作將會成為常態,而瑞幸模式似乎更能振奮資本的信心。

    數字化基建必將是一項燒錢的游戲,也意味著這個行業將面臨一場資本劫掠。

    未來,餐飲或將成為資本的試驗田。

    參考資料:見實《瑞幸咖啡的私域自救》

    ·end·
    統籌丨劉曉紅 編輯丨雅媚

    有味熱門
    (點擊圖片直接閱覽)

    又出一家千億公司,起底海底撈的資本帝國!

    王興喝茶上癮,喜茶之后再次巨額押注茶飲賽道!

    — 轉 載 聯 系—
    zym13849065182有味編輯部(微信號)
    —商務合 作—
    18037122957Vega(微信同號)

    點亮在看更有味哦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有味財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1894.html

    (0)
    上一篇 2020年7月22日 02:19
    下一篇 2020年7月22日 06:59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