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省市消費數據出爐:餐飲業收入大幅下滑;
頤海國際2019年全年營收42.82億元;
廣州酒家2019年度盈利3.96億增長3% ,餐飲業務穩步提升;
翠華餐廳接連關店,市值蒸發77億;
海底撈去年凈賺23.5億!年營收高達265.5億
春節假期和2月份,因疫情防控要求,市民出行受到限制,餐飲零售業暫停營業,對消費市場的影響較大,特別是餐飲業、非生活必需類商品受到沖擊明顯。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對已經公布1-2月消費數據的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了統計梳理。其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平均降幅為20.64%,降幅最高的地區均為山西省,達到31.8%。分消費形態,餐飲業收入的平均降幅為40.63%,內蒙古的降幅達到59.6%;商品零售額增速的平均降幅為21.8%,山西省的降幅達到34.3%。3,剛需類商品仍保持較好增長,但如黃金珠寶、化妝品、汽車等“消費升級類”商品的增速大幅下滑。此外由于居民減少出行,石油及制品類亦同比大幅下降。13個地區中,餐飲業的增速均出現大幅下滑,有餐飲業增速統計的11個地區中,平均下滑幅度大約40.63%。1-2月份,內蒙古限額以上單位餐費收入同比下降59.6%,其中2月份同比下降95.4%。餐飲企業停工停業比例及營業額降幅均高于商貿領域其他行業。湖南省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單位實現零售額23.60億元,同比下降37%。其中,正餐下降42.4%,快餐下降22.2%。河南省 1-2月份的餐飲收入27.49億元,同比下降43.3%;福建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9.58億元,同比下降15.0%。餐飲消費滑落較多,全省餐飲收入245.82億元,下降27.3%。安徽省的餐飲業營業額下降36.6%,餐費收入下降38.6%,比商品零售降幅高18.4個百分點。21世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預計,2020年2月的各項數據,或將成為今年的最低點。3月后,隨著應急響應級別的下調,消費數據將出現拐點,并隨之出現較明顯的反彈。餐評:隨著疫情的控制,清明節的到來,各地的餐飲旅游會有部分回暖。3月25日晚,頤海國際(01579.HK)公布了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全年財務報告。頤海國際全年營收達到42.8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9.7%,超出彭博一致預期(40.79億元)。根據全年業績計算得知,2019年下半年,頤海國際營收約26.24億元,同比增長56.5%,高于較彭博一致預期的24.23億元。下半年毛利潤約10.17億元,同比增長約50.67%,公司凈利潤約5.03億元,同比增長45.1%,超出彭博給出的4.46億元預期。頤海國際是一家依托餐飲進行研發和銷售反饋的食品公司,為海底撈持續供應火鍋底料等產品,在C端擁有自熱小火鍋等爆款產品。公司在主打火鍋調味料、中式復合調味料和方便速食三大類的基礎上,于2019年開發了42款新品,線上5家旗艦店全年實現線上銷售額2.74億元,較去年2.17億元同比上漲26.4%。火鍋調味料方面,2019年實現收入28.13億元,同比增長43.9%,占比達到65.7%。其中,向第三方銷售火鍋調味料產品收入增長87.5%,在B端服務逐漸“去海底撈化”。向關聯方海底撈集團獲得的收入繼續增長39.3%達到15.92億元,這主要受海底撈持續擴張門店及同店銷售增長影響。中式復合產品收入增加54.6%達到3.95億元,關聯方蜀海國際貢獻4947萬。同火鍋調味料相比,中式復合產品的營收貢獻占比9.2%,較去年相比有所下降。方便速食產品在本次頤海國際的財報中,是個不小的亮點。收入方面來看,方便速食產品在2019年取得9.99億元,同比增加122.3%。新消費場景的拓展對自熱小火鍋等速食產品的銷售起到了助推作用。營收結構看,方便速食類產品占比達到23.3%,減弱了對關聯方海底撈集團的依賴,進一步增加了頤海國際的風險分散能力。談及疫情影響,頤海國際在業績報告中表示,由于海底撈集團為本集團的最大客戶,故門店停業時間延長可能影響本集團的業務、經營及財務業績。公司將繼續留意有關狀況的變動,并于未來作出適時回應及調整。根據華創證券分析,頤海國際所處賽道麻辣口味市場接受度高、成癮性強,復合調味料賽道產能也具備柔性靈活的特點。受疫情影響,在家用餐需求增加,引發旗下自熱小火鍋產品的囤貨熱潮,春節期間到二月初各銷售終端均斷貨,預計一季度自熱小火鍋訂單增量超預期。餐評:疫情后,自熱產品賽道擁擠,2020年餐飲品牌自熱產品將遍地開花。3、廣州酒家2019年度盈利3.96億增長3% ,3月25日,廣州酒家(603043)發布2019年度業績快報。去年營業總收入為302,917.6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9,571.7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8%。公告顯示,廣州酒家總資產本報告期末為292,902.19萬元,比本報告期初增長17.04%;基本每股收益為0.9795元,上年同期0.9503元。據了解,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29億元,較上年增長19.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96億元,較上年增長3.08%。報告期內,公司食品制造業務規模繼續擴大,餐飲業務穩步提升,營業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利潤指標受成本與費用因素影響增速放緩,公司整體經營狀況持續穩定良好運行。資料顯示,廣州酒家作為國家商務部認定的第一批“中華老字號”企業,素有“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美譽。公司食品業務板塊以月餅系列產品、速凍食品為主,以及臘味、餅酥、面包、西點等多個品類,擁有“利口福”、“秋之風”、“造酥”等知名品牌;餐飲業務板塊主要為自營粵式中餐“廣州酒家”、“天極品”,另培育發展有“西西地”、“好有形”、“星樾城”等多個特色餐飲品牌。日前,被譽為“香港茶餐廳傳奇”的翠華集團宣布,自3月23日起,位于中環威靈頓街的翠華旗艦店將暫停營業。這家翠華旗艦店,位于中環威靈頓街15-19號地下至二樓,自1998年9月起營業至今近22年歷史。由于鄰近香港中環蘭桂坊酒吧街,24小時經營的翠華茶餐廳大受歡迎,成為不少人在蘭桂坊夜蒲之后的夜宵飯堂,甚至是眾多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標之一。根據公司中報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翠華在香港、內地分別有41家、38家分店,另外在澳門、新加坡則分別有3家、2家分店。作為香港茶餐廳第一股,翠華在2012年上市即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定價高達29倍的市盈率,在香港餐飲業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最終以2.27港元發行區間上限定價,超額10倍認購。上市后,翠華加速內地的擴張,僅2013年便在內地新開了5家門店。然而,自2014年起,翠華年收益便逐年遞減,最新股價已跌至0.33港元/股,相比招股價暴跌了近86%,市值由最高峰時的81億港元縮水至4.52億港元,蒸發了幾乎77億港元。2019年下半年起,香港社會運動的爆發和持續,更是對翠華帶來了巨大的重創。截至9月底的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翠華集團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減少6.4%,虧損4450.2萬港元,去年同期其凈利潤為1441萬港元。這也是翠華集團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而今年年初這場不期而至的疫情,對翠華而言更是“雪上加霜”。2月7日,翠華集團發布公告,公司成立危機處理委員會,并宣布全體董事局及公司高管自2月1日起減薪30%,為期三個月,視疫情變化做進一步調整。在兩輪沖擊之下,曾經風光的翠華餐廳如今已不堪一擊。而中環旗艦店的歇業,也只是這家公司過去大半年來所有危機的一例。包括蘭桂坊翠華餐廳在內,翠華在半年內已經連續關閉了4家分店,其余兩家分店位于銅鑼灣,一家位于佐敦白加士街。餐評:正如行業人士所言,翠華餐廳已經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但它能否成為一個餐飲品牌轉型的經典案例,如同蘭桂坊那盞碩大的翠華餐廳霓虹燈何時再亮起來一樣,目前誰也不知答案。3月25日晚,海底撈(06862.HK)公布了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全年財務報告。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海底撈在全球共開設768家門店,2019年全年新開308家,足跡踏入中國大陸以外的14個國家或地區。2019年海底撈總收入達265.5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6.2%;2019年利潤率為23.5億元,同比增長42.3%。從上述數據可見,過去一年海底撈業績亮眼。不過疫情以來,海底撈所處的餐飲賽道受影響最直接。1月26日,海底撈宣布關閉大陸地區內所有門店,46天后才重新恢復堂食用餐。停業期間,盡管推出半成品菜、線上火鍋涮肉直播、提前恢復外送門店等自救行為,但對海底撈的整體營收貢獻顯然也是杯水車薪。對于疫情的影響,海底撈表示,公司已于3月12日起重新開放大部分關閉的門店,盡管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但上述門店的經營表現正在逐步改善。鑒于疫情情況的動態性質,董事認為財務影響于本公告日期并不能合理估計,但預期隨著采取改善措施和現有的資金來源,集團仍將持續經營。天風證券認為,疫情過后,優質服務和品牌優勢能有助于海底撈優先抓住反彈的客流,實現業務快速復蘇,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受停業影響,彭博一致預期認為海底撈2020年上半年預計收入達94.20億元,同比下降19.5%。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財富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2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