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作為僅次于醬油的第二大類調味品,大多數企業屬于沿襲了傳統釀造工藝和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發展而來,也正因如此,國內食醋行業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展現出與之匹配的激進之勢。
眾所周知,作為調味品行業中的傳統細分品類,食醋依舊面臨企業規模偏小、產品同質化嚴重、進入門檻低等諸多困擾。行業本身基數偏小等因素,隨著餐飲行業的興起等多重因素驅使下,我國食醋產業或許正迎來一個“最好的時代”。
多而不強的食醋行業
在地大物博的中國市場,區域屬性明顯成為調味品行業的典型特征,這在食醋行業尤為明顯。目前,整個食醋行業形成了以四大名醋(江蘇鎮江香醋、山西老陳醋、四川保寧醋、福建永春老醋)和地方區域品牌割據一方的市場格局。
根據山西證券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大小生產食醋企業共計6000余家,年產量(2018)已接近500萬噸。而在6000多家醋企中,品牌企業產量僅占30%,其他作坊式小企業占70%。而根據2018年中國調味品協會《中國調味品著名品牌企業50強/100強》顯示,總產量10萬噸以上的食醋企業僅有4家,占總數的11%;總產量在5-10萬噸的食醋企業有3家,占總數的8%;總產量在1-5萬噸的企業有22家,占總數的61%;總產量在1萬噸以下的企業有7家,占總數的20%。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雖然整個食醋行業企業眾多,但真正稱得上是大企業的,寥寥無幾。
其中,恒順醋業作為國內最大的食醋企業,也是整個A股市場上唯一一家以食醋為主業的調味品上市企業。多年來,通過不斷的并購擴張,目前產能已經達到32.5噸。緊隨其后的是紫林醋業和山西水塔,產量約為18.3萬噸和15.7萬噸。
目前,國內食醋行業前五名企業分別為恒順醋業、紫林醋業、山西水塔、海天味業和四川保寧,但這五家企業市場份額僅為整個行業的16%左右。其中,最大的恒順醋業市場份額僅為6.5%。
值得一提的是,恒順也是通過不斷并購擴張才奠定了今天的局面。2000年,鎮江當時最大的兩家醋企——恒順與恒豐實現了兄弟強強聯合,并購重組;2001年,恒順股票上市,成為中國同行業首家上市公司;2002年恒順在蘇北沭陽新建萬噸項目,還控股了山西第三大制醋企業,成立山西老陳醋公司;在徐州、安徽、重慶等地設立調味品公司,西進新疆……
目前,恒順醋業作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出口量最大的食醋企業,產品除了供應我國駐外160多個國家的200多個使領館外,還遠銷東南亞、北美、歐洲、澳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即便如此,根據恒順醋業的2019年中報,其營業收入8.81億元,同比增長9.4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2億元,同比增長15.28%。無論從營收和凈利看,都算不上一家大規模企業。
強勢的掠食者
在食醋行業,除了像恒順醋業這樣的傳統型企業之外,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覬覦食醋這一細分領域,這不僅加速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更給市場未來格局增添了不確定性。
一方面,以海天為代表的醬油企業,在海天味業醬油營收過百億之后,稱其醬油產業已到天花板的聲音不絕于耳。當然,如今的海天早已不是那個單純依靠醬油為主營業務的巨無霸了。其調味醬、蠔油表現強勁,除此之外,海天味業對食醋行業也是虎視眈眈。
2017年,海天味業以4027萬元收購了同樣位于恒順大本營江蘇鎮江的丹和醋業有限公司70%的股權,正式進軍醋業。在收購次年,海天成功躋身至醋業市場份前五名。從2019年上半年數據來看,丹和在被海天收購后連續保持30%以上的業績增速,勢頭很猛。
除此之外,另一家尚未進入資本市場的調味品巨頭李錦記,在跨越130年之后,于2018年7月1日正式進入國內食醋行業,相繼推出了米醋、香醋、陳醋和甜醋等12個規格。值得一提的是,李錦記推出的食醋定位高端,其定價高于其他品牌醋類產品,每瓶售價超過10元。并且主要以零添加香精、色素和防腐劑為賣點。
而對于李錦記進軍食醋行業,業內人士分析,李錦記推出的固態發酵工藝和德國液態發酵工藝的釀造食醋,對于食醋行業是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其“零添加”概念引入食醋行業后,將對于整個食醋行業會起到引領作用,促進行業品質、消費認知等不同層面起到促進作用;并且,李錦記依托其強大的餐飲渠道,將會產生出更多好多理念,能夠為整個行業提供借鑒作用,從而帶動整個行業的發展。
作為西南調味品行業新軍,千禾味業也在8月30日發布公告稱,收購鎮江恒康醬醋已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此時距離其初次披露收購意向還不到三個月,這筆1.5億的交易光速完成,讓人不得不懷疑其后蓄謀已久意圖。
不難看出,千禾味業登陸資本市場之后,就不在滿足于屈居西南一隅。此番收購恒康醬醋,大有一翻抄恒順醋業后路的意思。很顯然,千禾味業看重的,不僅是恒康醬醋的產能,更加看重的是后者在華東地區的優勢渠道,幫助其加速全國化進程。
當然,食醋行業的掠奪者遠不止上述三家企業,還有長壽花等,另外,雀巢旗下太太樂近期推出了醬油產品,誰能保證它未來不會進軍食醋行業呢?
不論海天、李錦記,還是千禾、長壽花,沒有哪家企業是抱著“玩票”心態而來,并且,上述品牌無論從渠道、品牌還是資金實力等,都遠超過大部分食醋企業,如若現有食醋企業不加強自身競爭力,未來被超越甚至取代,只是時間問題。
行業整合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行業集中度普遍不高是調味品行業的共性,但在消費格局生變和新的行業標準出臺,將加速食醋行業的整合步發,促進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目前,市場上的食醋產品結構單一,各大品牌產品之間,差異并不明顯。即便是近兩年來出現的“零添加”“有機醋”等,雖說產品質量上得到了很大提振,但從產品形態角度看,并沒有太大的改觀。
尤其是最終興起的“懶人“經濟趨勢下,比如以食醋為主要原料的”糖醋排骨醬”等復合調味料增幅明顯,此類產品主要得益于大大的方便了消費者對醋產品使用的便捷性,因此得到消費者的青睞。
當然,高端醋也是未來發展趨勢,根據新思界發布的《2018-2022年中國高端醋市場專題研究及投資可行性評估報告》顯示,高端醋產品近幾年發展態勢較好,價位一般在20元/瓶以上。當下大眾消費的主流食醋產品價格還普遍在10元以下,部分中端產品在10-20元之間。
從上述兩個方面看,一些家庭作坊及中小企業,顯然沒有這樣的加工能力和品牌力,渠道自然也無從談起,這類企業面臨的,要么是被市場所淘汰,要么被兼并收購。要想突圍,勢必需要下一番苦功。
另外,行業標準的變化也加速了這些家庭作坊和小企業的消亡進程。
去年6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GB2717—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醬油》和GB2719—201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醋》,分別代替GB2717—2003《醬油衛生標準》和GB2719—2003《食醋衛生標準》。與原標準相比,這兩項新標準僅適用于傳統釀造工藝生產的醬油和食醋,不再適用于采用配制工藝生產的醬油和食醋。對采用配制工藝生產的醬油、食醋將按照復合調味料管理。
通俗的說,就是隨著新標準的實施,企業不得再采用調配工藝生產加工醬油和食醋,只有采用發酵工藝的才能冠名“醬油”或“食醋”,調配的不允許叫“醬油”或“食醋”,只能叫“復合調味料”。
并且,隨著國家對環保工作的加強,一些家庭作坊和小企業,從根本上已經不能滿足國家需求,被依法取締和關閉的并不在少數,這也從根本上關閉了一些劣質產品進軍市場的通道。
當然,這對剩下的企業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傳統的食醋企業,前途一片光明,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走。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熱點文章~ 宗馥莉談初心:為什么選擇回國,為什么走父親的老路 曾飽受爭議的“涼白開”,今年憑啥要賣20億? 方便面市場“三國殺” “每日堅果”市場即將穿底?堅果炒貨行業或迎來變革時代 涪陵榨菜為何增長明顯放緩,疑似漲價惹的禍 2019年水、面營收大增,今麥郎欲圖謀千億市場 一年賣出三千萬,經銷商卻悔稱:“把太多資源投在了海底撈!”
凡注明“來源: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