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改增后的又一次修補和完善 營業稅在我國一直占據主流,且與增值稅并軌運行多年。 一般而言,營業稅以營業收入按某一比例進行稅收,整體稅率較低。但是存在稅負向下游轉移的風險,商品每經一道流通環節就要納一次稅,稅上加稅。這也就造成重復征稅問題,而這也正是營業稅的明顯弊病。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也曾分析稱,營業稅本身也容易導致企業將供應、銷售等環節全部內化,以減少重復征稅。這本質上更加不利于社會分工協作,甚至嚴重制約了我國二、三產業的發展。在更大的社會形勢下,營改增更利于減少各級生產稅務,為企業節約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中國經濟良性發展。 1954年,法國率先開征增值稅,并成功取代了營業稅,這一稅種通過銷項稅與進項稅抵扣機制,讓納稅人只需為產品的增值部分納稅,這成功解決了營業稅中重復征稅的問題。目前,世界上已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征了增值稅。 1979年,中國引入增值稅,最初在上海、柳州2個城市對機器機械等5類貨物試點,1984年擴大至全國,范圍也擴大至12類貨物,1994年,增值稅擴大到所有貨物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但對其他勞務、無形資產和不動產仍征收營業稅。 2009年,中國全面實施了增值稅轉型改革,將機器設備納入抵扣范圍,這適應了生產的專業化分工需求,有利于促進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但隨著時間和經濟發展,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局面,越來越不適應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 營改增的改革也就隨著開始。改革后的增值稅作為當下第一大同時也是最主要稅種,占據中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而隨著增值稅的推廣運行,又出現另一個普遍性問題,餐飲企業稅率倒掛,進項稅額長期留抵變為普遍現象。留抵稅額形成長期被占用的資金,增大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 因而,留抵退稅政策又成為一劑“改革良藥”。 更好的稅務營商環境 疫情之后,一邊是個體工商銷售業績的斷崖式下滑,另一邊則是經濟復蘇不斷攀升的開店成本壓力……企業減稅降負、共渡難關成為當務之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餐飲收入6026億元,下降44.3%。其中,半數以上餐飲收入1278億元,同比下降41.9%。與此同時,中國飯店協會的調研數據同樣顯示,截至3月底,餐飲業復工復產率已達到77.84%,但這中間有93.63%的企業營業額不足去年同期的50%。發展至今年五一期間,餐飲行業營業額平均恢復至去年同期的56.86%,北京為50.9%。 即便復工復產后,餐飲企業的經營管理依舊面臨巨大壓力。此前,禧云國際董事長劉延云就曾諫言獻策,提出推動增值稅存量進項留抵退稅政策落地。 西少爺創始人孟兵對內參坦言:“增值稅留抵退稅是個好政策,精準有力,對企業實際幫助很大。”舉例而言,餐飲企業提供餐飲服務,增值稅是6%,但是上游采購的進項稅率是13%。假定企業實際經營毛利率50%,實現100萬元的凈收入,銷項稅是6萬元,進項稅是50*13%=6.5萬元,這已經產生了增值稅的留抵0.5萬。 除此以外,企業的日常費用和資產支持,也可以抵扣進項稅。這就導致留抵越來越多,占用了大量的資金支出,增值稅作為流轉稅,留給企業稅收籌劃的空間比較小,而留抵退稅,精準地解決了這一普遍性、行業性問題。 西貝也是如此,自政策運行以來,按60%*專票占比的退還比例,西貝北京平谷區僅三家企業就退稅100多萬元。即便是位于上海的景區餐廳古猗園,在今年疫情嚴重的1月份,也收到單筆4.9萬的退稅。這對疫情中的古猗園餐廳而言,無疑就是雪中送炭。古猗園從1月25日開始停工,直到3月15日才復工。僅開店成本這一項,就高達100萬元,資金壓力極度緊張。 但值得注意的是,39號文件中規定,退稅需滿足“連續六個月(按季納稅的,連續兩個季度)增量留抵稅額均大于零,且第六個月增量留抵稅額不低于50萬元。”針對這一細節,勞達稅務創始合伙人仲佳青分析到:“三部委制定這一準入門檻,更多還是由實操監管的復雜性出發,盡管沒有覆蓋全部企業,但還是涵蓋了留抵負擔較重的企業。” 在政策出臺以前,依舊存在大量經營不善、處于歇業狀態但未注銷的企業,這些企業可能存在大量留抵稅額。稅收優惠出臺的初衷是為了幫助企業發展,讓企業未來可以創造更多的稅收。如果對存量部分一并退稅,會導致一些已經歇業企業也具備申請退稅的資格,這顯然不符合政策初衷。針對增量部分退稅,可以保證政策施行后,只有處于經營狀態的企業才能享受到該政策。 仲佳青繼續補充解釋道,退稅門檻如果設置偏低,一方面政策容易被惡意利用,比如通過關聯企業虛開、延后收入結轉等違法方式達到退稅目的。另一方面,門檻過低導致大量的企業申請退稅,也會大大增加行政成本,因此需要權衡利弊。 簡言之,三部委關于準入門檻的制定,其實更多源自現實,對增值稅增量部分進行退稅既是一個天文數字,同時存量部分的真實性也不容易復查和追溯。 中小微企業如何享受政策紅利 “留抵退稅”政策推行中,依舊存在各類問題。50萬留抵稅額這一門檻就是其中之一。 倘若要達到50萬留抵稅額,按13%的稅率來算,在不考慮銷售的情況下,就需要采購約435萬的貨物。這對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中小微企業而言,既達不到,也不現實。 大型企業可以通過融資等多種方式解決資金問題,最需要現金支持的往往是中小微企業。對于成熟的大型企業來說,除非進行大額采購,不然產生留抵退稅的情況會非常少。 對于中小微企業而言,除了留抵退稅,國家還給予了很多其他的稅收優惠政策。合理利用好這些政策,也可以幫助企業節稅。例如,根據《關于實施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的通知》的相關規定,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小規模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合計月銷售額未超過10萬元(以1個季度為1個納稅期的,季度銷售額未超過30萬元)的,免征增值稅。 “除利用好常規優惠政策,在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的選擇上,也需要做好籌劃。”仲佳青建議到。 上游供應商是否可以開具專票,下游客戶是否需要專票,以及進銷項稅額之比等因素。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可能大量的采購會通過個人、小商販等渠道,會導致無法取得專票,此時也會加重企業的增值稅稅負。如果企業是一般納稅人,建議企業可以調整自己的采購渠道,盡量獲取專票用于抵扣。 相比政策申請時間從6個月變為3個月的個性訴求,大多數企業更希望這一政策能盡快結束試行,成為一項長期性政策。這樣,不僅解決了被長期占用的資金問題,同時也緩解了經營中的現金流動難題。隨著營商環境和稅制體系的愈加完善,我國餐飲企業未來必將更加健康快速地發展。 栗軍 13718277715(同微信) 真真 18037518262(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