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來源:快消(ID: fbc180)
作者:李珂
十年前,在美國,星巴克讓消費者把咖啡帶出店外;十年后,在中國,星巴克讓消費者在家點咖啡。“第三空間”在利潤面前其實一文不值?
01 星巴克“失寵”
“我喝星巴克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但兩年前,我廢棄了會員卡。如今,除非好友相約,否則不會選擇星巴克。”來自臺灣地區的Y先生向快消君直言。他在上海深耕品牌運營管理多年,曾是星巴克最早的一批簇擁者。
快消君的另一好友,一位進入金融行業三年的白領的小C,在近期也同樣選擇放棄星巴克。理由是“某品牌雙十一充值優惠幅度很大。如果要喝現磨咖啡,有更實惠的選擇。”
該好友表示,更便宜的現磨咖啡、膠囊咖啡、手沖咖啡,甚至即飲咖啡,都會是解決方案,但星巴克,可能不會再去了。
星巴克曾是國內小資和白領的代名詞。中國的文藝青年們,常常點一杯咖啡,翻開桌上的Mac,在星巴克一坐就是一下午。
不過,這個全球咖啡連鎖的龍頭企業,卻在今年接連遭受關店、裁員、利潤不及預期等困境。更槽糕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背離”他們心中的“第三空間”。
在很多人眼里,星巴克正從當年那個服務還不錯的第三“空間”,慢慢變成一個生硬、冰冷的快餐店。
那個曾經“逼格滿滿”的星巴克,究竟做錯了什么?
11月13日,星巴克宣布,為了能更好的發展,公司計劃解雇350名員工,約占公司全球非零售業務勞動力的5%,其中大部分員工都是在西雅圖總部工作,主要包括行銷、創新、產品、科技和店面發展部門人員。
隨即,星巴克中國表示,此輪裁員,并不涉及中國區域員工。但有業內人士表示,強如美國本土市場,星巴克高層都面臨裁員風險,更何況近幾個季度銷量一直不如意的中國市場呢?
11月1日,星巴克公布了2018年第四季度業績,凈銷售額達到63億美元,同比增長10.6%。全球單店可比銷售額增長3%,高于市場預期。
不過,作為星巴克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市場,單店可比銷售額同比增長僅為1%,不及投資機構預期,更難以兌現拉動全球增長的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個季度星巴克中國市場增長不及預期。
今年第三季度,星巴克的全球單店可比銷售額微增1%,遠低于以往的增長速度。其中,中國市場更是下滑2%,出現了9年來首次業績下滑。在中國、亞太地區,星巴克的營運利潤率已經從26.6%下降到了19%。
事實上,星巴克產品在中國的銷量,確實出現了問題。甚至,連星巴克最標志性的飲品,星冰樂都開始變得不好賣了。
凱文·約翰遜今年6月在奧本海默年度消費者大會上透露,星冰樂的銷量和 2015 年相比減少了 3%。2015年其銷售額占星巴克總銷售額 14%,但今年降到 11%。
結論是,作為星巴克“全球發動機”的中國市場,正在逐漸“失靈”。
“失靈”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競爭環境發生了改變,尤其是中國外賣市場的高速增長。
迫于競品的壓力,幾個月前,星巴克與阿里宣布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并舉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發布會。彼時,星巴克還對即將推出的外賣業務寄予厚望,不惜花上十倍高價設計專門的熱飲杯蓋。
上個月,星巴克宣布已經在北京、上海實現了咖啡外賣全城覆蓋,并進駐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9個城市。彼時,星巴克表示,將在今年年底推廣至30個城市超過2000家門店。
不過,根據餓了么App數據顯示,星巴克在北京部分門店的外賣月銷量大多為100-400單,甚至還不如某些非官方跑腿代購店的銷量。
有媒體在位于北京三里屯SOHO和北京國貿的兩家星巴克門店,對進店取餐的外賣騎手數量和取餐數量進行了調研,得到的數據是“10月24日,從早上9點到晚上6點,三里屯SOHO星巴克共有5位外賣騎手進店,集中在午飯前后,12點到下午3點,有4位騎手共計取走外賣11袋。”
而在餓了么App內顯示的對該門店的評價中,有一條評論稱“從下單到收到咖啡,近倆小時,冰塊化沒了。”
另一條評價顯示:“外賣費就9元,現在喝一杯星巴克要小五十了,真的配得上這個價格嗎?”
上述媒體表示,部分差評應該是屬于極端個例,但是星巴克咖啡外賣業務銷量偏低的問題普遍存在。
單就現階段的外賣業務而言,一向“高冷”的星巴克,這次為中國市場所做的妥協和努力,并沒能達到好的效果。
02
骨子里“傲慢”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星巴克當下的“窘境”,歸根結底在于“骨子里傲慢”,所謂的市場變化,不過加速了這一進程。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星巴克在中國傳統的線下咖啡市場一騎絕塵。早年間,在咖友的圈子里,有一條公認的“鄙視鏈”:“精品咖啡店>星巴克/Costa>上島>左岸>便利店咖啡>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咖啡>速溶咖啡”。
星巴克在上述“鄙視鏈”中的地位,就是其除了家庭和單位之外必不可少的“第三空間”。星巴克一直以來也都宣稱通過“第三空間”為顧客營造溫馨、自由的消費環境,鼓勵門店工作人員和顧客交流,讓顧客無論是獨處還是小聚都能怡然自得并融入其中。
雖然,星巴克門店總是鬧哄哄的,也少見特別貼心的服務;但早年間,“單純”的中國消費者,對此深信不疑。
不過,星巴克的“這一套”,漸漸不管用了。
Y先生表示:“以前星巴克的人員很親切,就像街角的鄰居一樣,現在就是個連鎖店。服務冰冷、無趣。”
“在臺灣,只要進店,從你點咖啡開始,就會主動稱呼先生、小姐,然后主動把這季度總部推出的新品介紹給顧客,但絕不會強迫推銷。”
而這些消費者感受,在部分星巴克員工看來,“一點也不也意外。”
“公司在培訓門店員工的時候,強調更多的是如何引導顧客辦卡、升級大杯;對于服務,只是蜻蜓點水。”一位近期從星巴克離職的某門店員工表示。
對于星巴克引導顧客升級大杯,羅永浩曾演繹過一個經典橋段。
羅永浩要點一杯中杯咖啡,但星巴克的工作人員反復指著眼前三個不同型號的杯子對羅永浩說,最小的叫“中杯”,中間大的叫“大杯”。羅永浩說,我明白你指的是大杯,但是我要中間的那個中杯。但服務員還是說,對不起,這是大杯。 被一再“羞辱”之后,羅永浩惱怒的自打數個耳光后離去。
羅永浩在一次活動現場上說,過去三年,他曾被星巴克服務員逼瘋過7、8次,對于“升杯”的話術,老羅說,“這是一個世界500強把消費者當傻X的行為。”
據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每天每家門店的消費者數量在300名左右,推薦升杯的比例大約為10%,也就是30名客人會改變初衷,增加消費額。按照升杯消費3元來計算,一個門店一天的銷售額能增加90元,目前,星巴克在中國的門店超過3400家,這意味著僅升杯這一項, 星巴克一年就能增加營業收入1.1億元。
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服務態度再差,依然會有顧客蜂擁而入。”上述離職員工表示。
星巴克的“傲慢”,不僅針對消費者,也針對基層員工。
在有關“為何離職”的問題上,上述員工表示,“扣掉五險拿到手的工資2000出頭,低的感人,要轉正至少要半年,轉了也才拿到3500。每天不是早班特清就是晚班特清,設備周清,要么補貨,接貨,做啥都要簽字,隔三岔五的考試,錯題要罰抄,賣不出糕點還要自己買。”
一位還在職的星巴克員工告訴快消君,“星巴克只知道一味地開新店,壓榨最底層員工,服務自然跟不上。沒有了服務和體驗,三十幾塊錢的東西還有誰買單?”
營銷專家沈博元表示,星巴克短期內不會因為服務的缺失而導致大幅衰退。很多剛進入社會,參加工作的小白,會認為喝星巴克體現的是個人身份和消費力的提升,也能為社交帶來好處。短期內,還是會有很多消費者愿意為上述好處犧牲“服務”。
但他也指出,星巴克最大的危機在于,它正在失去與消費者的“互動”。
“人與人的互動太重要了,但很多企業把這些都舍棄了。在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小酒吧或咖啡店,吧臺是一種最好的互動和培養忠誠顧客的方式。無論是餐飲也好,快消也好,如果沒有消費者互動,那和自動販賣機有何不同?”
03
“靈魂”or“野心”
今天,星巴克在中國發生的一切,像極了其2007年在北美遭遇的下滑危機。
2000年,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第一次宣布卸任。隨后幾年,星巴克不斷擴建門店,股價暴漲,利潤也不斷增長,一切美好得就像是一個越來越大的泡沫;直到2007 年,“啪”地一下,星巴克的一切都陷入了停滯,開始走下坡路。
彼時,星巴克由于擴展快速,造成諸多問題,例如:在很多家分店都發生了店長不重視式咖啡品質、咖啡調配師不記得熟客名字、領導階層注重財務數字而非公司的核心價值“人與人的互動”等。
由于過分追求利潤的增長,星巴克在那幾年開始忽略公司運營,很多門店開始背離傳統。很難想象,那個時候的星巴克,走進去聞到的可能是三明治的奶酪味,而不是咖啡香;柜臺里看到的不是馬克杯也不是咖啡豆,而是毛絨玩具。這一切,只是因為這些東西更賺錢。
彼時,美國星巴克也做了一件類似于我們今天看到的“外賣咖啡”的“創舉”,引導消費者將咖啡帶出店面飲用。
“由于房地產價格昂貴,星巴克開始引導消費者將咖啡帶出店面飲用,但離開店面的星巴克,還剩下多少體驗?”新加坡國立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Jochen Wirtz在接受Chinnel News Asia記者采訪時表示。
“星巴克的原始主張,被擱置一旁。”。甚至,還放棄了傳統的咖啡器,開始全自動化制作,以方便新手咖啡師也能快速上手,從而加速擴張。
早年,前星巴克咖啡師Suhaimie Sukiman在社交媒體上感嘆到,“這是一場殺戮……被謀殺的,是制作咖啡的藝術。現在(2007年)的星巴克,幾乎就像一家快餐店。”
更危險的是,競爭者們也瞅準時機,迅速搶占了市場。當時的美國正逐步陷入金融危機,星巴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當這一切像災難一樣降臨,舒爾茨沒法讓自己視而不見。2008 年 1 月,他決定再次出任星巴克的 CEO,全力阻止星巴克的滅亡。
他一上任,就宣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決定:在同一時間,關停美國所有的7100家門店,對所有咖啡師進行再培訓,以確保他們能精準無誤地調制出意式濃縮咖啡。那段時間,停業的門店外面,都貼著相同的告示:我們致力于使我們的意式濃縮咖啡臻至完美。
舒爾茨準確地傳達出了“忠于咖啡這個核心業務”的信念,他在星巴克內部也慢慢確立起一種新的權威——光靠信念是不夠的。舒爾茨感覺到,自己必須跳出來,保持親和力,傾聽伙伴的聲音,而不能以為自己是老大就可以獨斷專行。
舒爾茨認為:“一線員工的表現,直接影響了公司的表現”,因此他重新給一線員工上了一課,希望能解決因為快速展店所帶來的“店員與顧客互動模式的改變”、“咖啡品質不穩定”的危機。
當遭逢巨大危機時,舒爾茨選擇從“員工”著手,而非專注于數字。透過舒茲與員工的互動,詮釋了星巴克“人與人互動”的核心價值。
此外,舒爾茨還以身作則,通過社群網站來觀察消費者對產品的滿意度。
星巴克在Facebook有超過3500萬個贊,在Instagram上有超過1245萬個粉絲,透過社群網站,顧客可以輕易地提供意見,而星巴克也能匯集顧客對產品的回饋。
除社群網站外,星巴克在2008年還推出“My Starbucks Idea”網站,專供消費者給與反饋。截止2015年,在消費者的15萬筆建議中,就有277筆被采納與實踐,其中包括:摩卡可可星冰樂的推出、用手機移動支付等。
舒爾茨透過“扎實的員工訓練”、“提供意見反饋的平臺”和“符合顧客需求的策略”,成功的挽救了星巴克消費者的滿意度與忠誠度。
如今的中國市場,像極了2007年前的美國市場。門店飛速擴張、利潤不斷增長,服務卻越做越差,消費者互動越來越少。
今年,星巴克曾在中國投資者大會上豪言,2022財年末,要將中國內地門店總數做到6000家,中國的總營收相較2017財年將達到3倍以上。
目前,美國人一年咖啡的飲用量在300杯-400杯,而在中國,咖啡消費量最高的上海,人均年飲用量僅20杯左右,若將范圍擴大到全中國,這個數字僅為5-6杯。
此番說來,到2022年,中國人均咖啡年飲用量可能僅為美國人均的十分之一,但門店數卻可能達到美國市場的40%。
2016年,再次宣布退休的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已經明確表示不會“三度出山”;那么,在中國已經“失去靈魂”的星巴克,還能靠什么去實現它龐大的“野心”呢?
為不錯過FBIF精彩文章 只需四步就可以 星標FBIF食品飲料創新 提示: *本文經快消(ID: fbc180)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絡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星巴克要做外賣了,“第三空間”的那些優勢能不能搬到線上? FBIF2019 FBIF2019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以“啟動開放式創新,重獲增長勢能”為主題,將于2019年4月23日-25日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舉行。論壇為期三天,第一天為全體大會A 、全體大會B(含CEO論壇)及新品大賞和Marking Awards兩大賽事頒獎禮;后兩天為產品創新A(乳制品、飲料)、產品創新B(零食、超級食材)、營銷創新、創新包裝和食品投融資五個平行分論壇。同期的展區展覽同樣精彩紛呈。 從2014年到2018年五年間,FBIF參會規模迅速完成了近8倍的增長。往屆FBIF吸引了雀巢、百事、可口可樂、億滋國際、伊利、蒙牛等企業參與,被業內伙伴譽為“食品行業達沃斯”。請在后臺“FBIF”菜單欄了解更多信息。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3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咖啡、酸奶、烘焙、茶飲料、啤酒、零食、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官宣:星巴克和盒馬聯手打造的“秘密武器”開張了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