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置頂公眾號
近期,江小白爭議不少,主要聚集于口感和銷量,以及由此衍生的問題。
我有兩個營銷分享群,群友以專家和高管(老板)為主,也蹭流量在議論江小白。剛好,江小白創始人老陶也在群里,討論很熱鬧,多有爭論,涉及銷量、口感、小眾、小酒、香型等話題。
討論很有價值。征得群友同意,分享部分內容。基本是原汁原味的對話,本來想用截屏,有現場感。但太占版面,就放棄了。
01
被質疑的銷量
對于銷量數據,江小白一向低調,不主動談及,但正因為沒有準確的銷量數據,近期對江小白的熱議,銷量是主焦點。
江小白老陶:
本來我打算先干個三五八年再說的,誰知道需要面對質疑,不得不說說。
江小白老陶:
我們上半年又保持了 xx%(作者注:增長率很高,但小范圍討論的數字,不便公開)以上的增長,全國化覆蓋進展很快!我們輕口味高粱酒有一批非常忠實的年輕消費者,是很多人喝白酒的首選。內心已經很滿足,我想我們的格局一定是會被委屈撐大的!我自己將勇往直前!
劉春雄:
@江小白老陶 有這一條消息就夠了。去年下半年就感覺老陶想低調,但一低調,別人就以為你出問題了。
陳德玉:
我接觸不少江小白經銷商,銷量增長很快。
劉鵬:
我們向來都是 “把話說小,把事做好”,刻意想保持低調,畢竟我們還是創業企業,和大佬們相比我們規模還很小。
江小白老陶: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時間,做時間的朋友。
老何:
時間見證吧。
光榮的使命:
@老何 嚴重同意。還是那句話,給所有的東西一點時間,潮水過后就能看見了。
對銷量的質疑,應該到此為止了。原來很多新媒體說的銷量下滑,多是猜測,以后還是求證一下好。做企業都不容易,要善待企業。
02
被質疑的口感
肖XX:
作為江小白曾經的競爭對手(小X酒)的經銷商,客觀的說:首先感謝江小白,它把三代年輕人從啤酒、洋酒陣營拉回了白酒陣營;再次讓 80 后領略了白酒的時尚和傳統的差距,懂得了白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后提醒陶總,年輕人都會成長、成熟,時尚終將過去,經典方能永恒。
上面這位朋友說得很到位。
江小白的目標對象是鎖定新生代的,所以,談口感,繞不開一個問題:到底是誰的口感?傳統口感,還是新生代口感?
顯然,老陶在意新生代的口感,但目標用戶之外的人的口感,他是不在乎的。甚至,他覺得這些事情都沒必要做特別說明。但在大家的追問下,他還是聊了一下。
江小白成名后,消費者跨界了,延伸到不少傳統白酒消費群體了。
嘗了不是給你做的菜,你覺得不對胃口,就會說不好吃。一樣的邏輯,對自己不習慣的口感,消費者的本能解釋就是 “酒質差” ,甚至質疑不是純糧酒。這樣對于用心做酒,愿意用高價高粱做純糧酒的老陶,顯然情緒上是接受不了的。
不是給你做的菜,但你嘗了。這是目前小眾產品成功后必然面臨的問題。喜茶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就是傳統對產品的不認同。
小眾已然在跨界,大眾與小眾評價標準不一致。怎么向公眾解釋這個問題,江小白有些準備不足。
甚至可以說,在特定階段,小眾天然就是招黑體質,誰也沒有辦法。所能做的,就是小眾的凝聚力更強。
大眾是功能滿足,小眾是精神認同。從銷量看,大眾的質疑并沒有減少小眾的認同。對于特立獨行的小眾,大眾的不認同,甚至更能激起小眾的集體歸屬感。
江小白一直在改進口感,但改進口感的方向,顯然不在大眾質疑的方向上。
江小白老陶:
我們一直在改善,改善的唯一確定的方向就是距離傳統白酒形象越來越遠。
距離傳統白酒形象越來越遠,江小白有兩個主攻方向:一是迎合年輕人的時尚、輕口味;二是與國際烈酒接軌。
江小白老陶:
有篇文章把我的家底都曝光了。我們公司已有法國籍、美國籍、印度籍的員工在深入國際化研究和開拓國際化市場。
劉春雄:
記得前幾天老陶在群里說,本來不想過早暴露公司的戰略意圖。沒想到現在被人扒出來了。
江小白老陶:
剛才視頻這個黑人小伙是我們公司在編員工,負責國際業務。近日我們新增了印尼和新加坡兩個海外市場。
張攻閣:
emmmmmmm什么感覺呢……中國青年的國際化表達。
劉鵬:
公司員工本來就有很多老外,留學生就更多了……
小眾產品,卻有大眾在品鑒;不是為你做的菜,卻被你嘗了。在小眾化初期,要求小眾的成功,也要符合大眾的口味,這樣的事情,不僅僅只會發生在江小白身上。與國際烈酒口感對標,江小白在國內是小眾口感,在世界卻屬于主流口感。
當然,對江小白來說,小眾跨界擴大了銷量。而擴大的銷量卻迎來了負面評價,個別人借質疑產品口感機會,別有用心地不經核實,就把流言當事實詆毀江小白,這是江小白控制不了的。
或許,江小白能做的,只能是控制自己的情緒。畢竟,你不能向所有跨界的消費者解釋:這不是你的菜。
03
關于小眾白酒
張一夫:
小眾市場的出現,是市場個性化分裂的必然結果。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到了一定時期,文化出現迭變,消費也發生異變,逆固化市場而變,小眾市場的粉墨登場,不是個案,而是一種消費新常態。
貝影:
小罐茶的新中式冷泡茶悄然流行。小眾的悄然流行背后也有大的邏輯,不管你接受不接受。
張一夫:
所以,對江小白來說,雖是一小瓶酒,但精神消費遠過于物質消費。
劉春雄:
說對了,小眾是亞文化。亞文化比主流文化有更強的組織歸屬感,有更強的黏性。
張一夫:
小眾的執著,往往更強烈、更有韌性,在一般人中,就像垂釣群體、戶外探險群體。
陳寧:
每個人都不能代表大眾,媒體也只是“被認為是為大眾代言” ,自媒體和個人更談不上。那些評價江小白的,如果連它的酒都沒喝過,甚至不能代表一個“完整用戶”!
老何:
即使喝過,也僅僅代表一個用戶;沒喝過可能代表一群用戶。
劉春雄:
最近,準備就小眾這個話題做點文章, 江小白如果回歸傳統白酒,成為 3 萬家傳統白酒的一份子,則泯然眾人矣。
小眾不是大眾的細分,而是大眾的對立面。大量小眾邏輯的成功,不被大眾邏輯思維的人承認,將是常態。因為中國過去有細分思維,就是沒有小眾思維。小眾,就是堅定地站在大眾的對立面,不因 99% 的否定而放棄 1% 的堅持。
小眾,就是滿足少數人的偏執需求,而置多數人的共性需求于不顧。
現在小眾邏輯成功的不少,都有爭議。如果做大眾,成功的概率更低。“從石頭上擠牛奶” ,成功了注定是焦點。甚至有人評價喜茶的排隊現象是 “小眾強需求能量的集中釋放” 。
或許,江小白的成功也是 “小眾強需求能量的集中釋放” ,新生代沒有適合自己的酒,現在突然有了,消費能量就會集中釋放。
有人因為喜歡江小白的文案,也連帶體驗了江小白的酒,這部分人可能還真不是江小白的核心群體,只是邊緣群體而已。
04
關于小曲清香
趙大:
我始終認為江小白口感不足以支撐全國性市場!不是個人口感問題,汾酒和二鍋頭在華東市場銷售份額始終有限,這是客觀的,老陶兄弟請認真對待!
江小白老陶:
@趙大 也許大家低估趨勢的重要性,五年十年之后,小曲高粱酒會引領我們走向全球。真的是非常好的酒種!既有傳統白酒的優勢,又可以比肩全球烈酒。但也許是我高估了!不過我愿意為未來下重注。
趙大:
老陶,盡管東南亞流行低度,并接近清香口感,但我以為白酒都是佐餐的,而且中餐菜系口感太豐富,清香壓不住!可能這是我這類老同志思維!請老陶兄弟兼聽則明吧!另一個案例就是牛欄山現象,牛欄山偷梁換柱,以牛欄山品牌之名,改清香為濃香,銷量直線上升突破 60 億!如果牛欄山繼續做清香,永遠不可能成就今天的牛欄山!
謝志越:
近十年我做過三輪消費者對香型認知的測試,無奈行業都在說香型。香型邊界也越來越模糊。
江小白老陶:
做清香我們已經是前五名的企業了,做濃香我們前 50 名都進不了。
劉鵬:
對 20-30 歲的年輕人來說,清香型就是全國性口感;可對 30 歲以上的人來說,濃香型才是。目標人群不一樣哈。
05
關于小酒
老何:
這一點可以學小罐茶,清香、濃香、醬香,一個都不少,專注小瓶酒,遠離大瓶酒。做小瓶酒里的老大。
牛恩坤:
昨天有個專家認為:小酒這個品類會有三個品牌,江小白是其中之一。
江小白老陶:
小瓶根本不是品類,小瓶只是包裝規格型號而已。
老何:
如果僅僅把小瓶看作包裝,那江小白可能就不存在未來了,不信陶總把小瓶取消,江小白日子肯定難過。江小白之所以今天能夠占領市場一席之地,小瓶包裝是很重要一個點。
江小白老陶:
我們的金獎版實際上已經成為百元光瓶酒的數一數二的銷量,早就過了百萬箱。以前我們不想說而已。把話說小,把事做好。全國過百萬箱的百元光瓶酒,應該不多。
劉春雄:
小瓶從品類角度解讀不對,也不能只說是個計量問題,其實應該是場景問題。喝小酒的場景不同于大瓶。
謝志越:
小酒就是品類,從消費者行為上可以劃分為一個品類。
李勇韶:
小瓶場景是剛需。小瓶價格帶也是剛需。
趙大:
小瓶更強調場景是對的!
劉春雄:
在包間喝小酒,場景就不對。在通臺二三人喝小酒、小聚、小飲,就合適。
李勇韶:
小瓶健康飲酒生活方式也是剛需。
06
特立獨行,做小眾
半天在兩個群的熱議,全部錄入可能得超萬字,所以只摘錄了一部分。
記得 2016 年春天,營銷專家張學軍老師在成都,微醺的時候對陶石泉說了心里話:我不是你的酒的粉絲,但是你老陶的粉絲。這句話說得很專業,不因自己喝不慣江小白的酒,就否定它存在的價值,因為有相當一批人是它的粉絲。
關于江小白的爭議,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老陶以為,發展會解決爭議。我不這么認為。圍繞江小白的爭議,是由江小白的小眾基因決定的。正是因為江小白階段性成功了,才有爭議的價值。
新生代在變,江小白也在變。但我希望江小白追求白酒風格多樣化的目標不要變。
來源:劉老師論壇 作者:劉春雄 提示: *本文經劉老師論壇(ID:liuchunxiong1964)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絡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從江小白和小罐茶說起,成功的表象與隱象 江小白和白酒界的新勢力涼露的競爭策略有何不同?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3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創業、乳品、飲料、咖啡、酸奶、茶飲料、啤酒、酒、零食、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設計、包裝等。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