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市井財經
作者:葉克飛
說到那些看起來很小卻能賺大錢的生意,吸管算一個。這篇趣味性的文章帶你重新認識“吸管”這個不起眼的小發明,除了方便喝飲料,它還有助于防蛀牙哦。不過,“天下吸管出義烏”,現在義烏也遇到一個轉型小煩惱,在環保浪潮襲來之時,塑料吸管該怎么變身?
彩虹色吸管
圖片來源:pixabay
有一樣東西,雖然不起眼,但在女孩子的自拍照里出現頻率真是超高。你翻翻自己的朋友圈,那些云淡風輕歲月靜好的自拍照里,有沒有一些女孩子喜歡拿著杯飲品,杯子里是不是總插著根吸管?
當然,還有更極端的例子。前兩年,法國《費加羅報》報道了北美的富二代中國留學生,其中有女孩喜歡喝高價紅酒,并且用吸管喝以避免弄臟牙齒,此舉被批為惡俗。
小小一根吸管,如今已成人類必需品。超市里的牛奶、酸奶、飲料,多半配有吸管,餐廳和咖啡廳里的飲品,吸管也多是標配。
據說,人類一年消耗吸管已達數千億支。
煙草商發明吸管
現代意義上的吸管,英文為straw,由美國人馬文·史東(Marvin Stone)在1888年發明。19世紀的美國人喜歡喝冰涼的淡香酒,為了避免口中熱氣降低酒的冰爽,人們就不愿用嘴直接飲用,而是用中空的天然麥稈來吸著喝。但天然麥稈不但容易折斷,還帶著股青澀味道,會滲入酒中影響風味。
馬文·史東是一名煙卷制造商,他從煙卷中得到靈感,制造了一支紙吸管。紙吸管當然不會斷,也沒有麥稈的怪味。所以人們不但喝淡香酒時用它,喝其他清涼飲料時也用。馬文·史東作為“現代吸管之父”,他的發明不但有效,還很人性化,粗細程度剛好可以避免飲用者吞下檸檬籽。
馬文·史東
紙吸管當然也有弱點,畢竟是紙做的,即使用蠟做防水涂層,也沒那么耐用。相比于紙吸管,塑料吸管本身就不透水,可以更輕薄,制作成本更低。而且塑料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可以讓吸管做出各種有趣的形狀和顏色。因此,塑膠吸管隨即風靡世界。它被視為一項偉大發明,除了方便喝飲料之外,還有效減少了蛀牙發生率。
塑膠吸管是人類近現代文明的產物,而美國人之前使用的麥稈,還有同樣中空的蘆桿,都是古代人類所用的“舊式吸管”。
用吸管喝酒
有意思的是,如今吸管基本是用來喝飲料之用,但無論是它的原型,還是現代意義上之吸管的發明,都與酒有關。
杜甫曾經寫下“黃羊飫不膻,蘆酒多還醉”的詩句,何謂“蘆酒”?那些因為用吸管喝紅酒而被批為惡俗的中國富二代女孩若是知道了,說不定會把杜甫請出來當大旗,因為蘆酒就是用蘆桿插在酒桶里吸來喝的酒。
明代楊慎在《藝林伐山·蘆酒》一文中對蘆酒做過解釋:“蘆酒,以蘆為筒,吸而飲之。今之咂酒也。”這種酒以青稞、大麥、高粱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壇內,以草覆蓋釀成。飲用時,先向壇中注入開水或清水,再用蘆桿吸飲。如果有貴客來,蘆酒可謂高規格接待必備,大家輪流吸飲,吸完再添水,直到味淡后,再食酒渣。直到今天,苗族、羌族等地還保留這一待客傳統。
唐代吸管杯
但如果以為中國古代的習慣就是如此取材于自然,那可真是小看了古人的智慧。
近年來各種古代陶瓷展中,時而有吸管杯的出現。
比如唐代的三彩吸管杯,就是陶瓷技術大幅提高期間的新設計,算是茶具中的奇形產品。新加坡曾有過“唐代沉船”珍寶展,展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沉船中打撈出的文物。這艘名為黑石號的唐代沉船,于1998年由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這是一艘阿拉伯商船,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的中國貨物,僅中國瓷器就達到67000多件。因為出水長沙窯瓷碗上帶有唐代寶歷二年(826年)銘文,結合其他器物考證,沉船的年代被確認為9世紀上半葉。在展品中,就有四只吸管杯。
到了明清兩代,陶瓷技術更加進步,吸管杯也出現了不少精品。比如光緒年間的“太湖秋操紀念杯”,造型為一朵蓮花,蓮花以粉彩裝飾,杯體一側有莖,連通至杯底,這根中空的莖便是吸管,堪稱巧思。
不過,陶瓷制的吸管杯限于厚度,加上造價高昂,或許并不實用。
古代歐洲所用的吸管,估計都以天然材料為主。
約翰·曼德維爾于1371年所著的《約翰·曼德維爾爵士游記》就提到了吸管,這本中世紀暢銷書講述了大量旅行見聞和宗教知識,其中追溯了一則關于騎士在歐亞非大陸旅行的民間傳說,大部分當然是虛構。其中提到了非洲的埃塞俄比亞,說有座小島上的人們都是侏儒,他們沒有嘴巴,臉上只有一個小圓洞。他們用吸管進食或喝水。由于沒有舌頭,他們也不能說話,只能靠手語,并發出嘶嘶聲作為輔助。
直到今天,西方仍有一些飲品,依稀可見舊時天然材料所制吸管的傳統。比如著名的血腥瑪麗,這款雞尾酒以番茄汁混合伏特加,加上一根芹菜梗,這根芹菜梗便是吸管。
梅西喝馬黛茶
南美大陸的馬黛茶也值得一提。
馬黛茶其實不是茶,而是一種樹葉飲品,早在印加帝國時代就已風靡南美。這款飲品如今在歐美極為走紅,在阿根廷本土更是被奉為國寶。一千多年來,它不但是飲品,更是充饑的食糧,當人們遭遇自然災害時,馬黛樹葉不但能夠充饑,還能提神解乏。阿根廷遭遇西班牙殖民期間,原本游牧的高喬人淪為替殖民者在山路中運送礦石的趕馬人。他們在艱難跋涉中,僅能依靠馬黛茶傳遞思鄉情緒。
馬黛茶的喝法與眾不同,與東方人在茶壺里泡茶然后倒在茶杯里飲用不同,馬黛茶使用專門的馬黛茶壺。用竹筒或葫蘆掏空制成的馬黛茶壺約拳頭大小,配銅質吸管。吸管插入茶壺中的一端稍大,呈扁橢圓形,有網狀過濾嘴。
如果你留心就會發現,在阿根廷足球聯賽的觀眾席上,總有人抱著馬黛茶邊看邊喝,街頭上也總有人聚在一起,拿著一個茶壺用吸管輪流吸飲。相比陶瓷吸管,南美傳統的銅吸管似乎更為實用一些。
小吸管,大產業
吸管的原理非常簡單,當人們吸氣時,會造成管內壓強變小,而為了平衡氣壓,大氣壓強將會迫使管內液體上升。停止吸氣時,管內液體下降,壓強便回到平衡。制作方面也算不上什么高科技,技術方面一直變化不大。至于吸管的利潤,更是微薄。盡管某些造型別致的吸管售價很高,但我們日常所見的吸管,大多還是直接配在飲料上,或是餐廳里提供的吸管,直來直去,造型原始,都是價格最為低廉的那種。在英文里,吸管和稻草是同一個詞straw,不引人注目,用完即棄,利潤也極其微薄。
國內有吸管生產商算過一筆賬,每根吸管“平均銷售價在8厘錢,刨除原料成本50%,勞動力成本15%~20%,設備折舊、物流等費用20%多,最后的純利潤只有大約10%。也就是說,生產一根吸管我們只能賺8毫錢,也就是0.0008元”,換言之,賣1250根吸管才能賺一元錢。
但也別小看這門產業,全球一年消耗這么多吸管,自然有企業可以因此做大。
當年有“天下吸管出義烏”的說法,以小商品聞名的義烏,擁有不少吸管生產商,產品遠銷世界各地。但多年下來,大浪淘沙,義烏的吸管生產商只剩下兩三家,其中就包括了占據全世界吸管生產量20%之巨的雙童。
在雙童掌舵人樓仲平看來,他致力于吸管行業,就是在效仿西方那些幾百年只生產一種商品,力求盡善盡美的家族企業。此前,瑞士日內瓦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向全球162個成員國發布了《聚丙烯飲用吸管規范》ISO國際標準,這一標準正是由雙童主導制定的,這家企業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行業游戲規則的制訂者。
有新聞報道稱,雙童如今已經擁有全球塑料吸管行業三分之二的專利,將小小吸管做成年產值上億元的隱形冠軍。
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樓仲平
樓仲平曾在采訪中表示,自己也曾對利潤微薄的吸管行業產生過質疑,萌生退出念頭,但2000年的一次日本之行,讓他徹底改變了對吸管的認知。當時,他去日本一家一次性筷子工廠參觀,這個小工廠只有十來臺不算太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十幾個員工,但生產出來的一次性筷子卻像工藝品般考究,包裝更是極為精致。售價也極為驚人,五雙包裝的一盒筷子,出廠價格高達四百多日元,相當于每雙人民幣六元多,是國內同類一次性筷子批發價格的一百多倍。
這類企業在日本非常之多,也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代表。樓仲平也決心效仿,扎根于吸管產業。如今,雙童的吸管已經遠銷歐美以及對質量最為苛刻的日本。除了普通吸管外,這家企業還生產了大量利潤較高(部分產品一根就可售價數元)的新型吸管,比如方便孩子吃藥的哈哈吸管,在吸管中間設置了一個小盒子,可以放入藥物,邊玩邊吃。又如動物造型的卡通吸管,內嵌風輪會不停旋轉的風車吸管等。針對成年人,也有“Y”型的情侶吸管,吸管上方有一顆粉紅色的“心”,“心”的兩邊弧上各有一個小吸管,心形腔體里則裝有一個小小的水流止回閥和過濾裝置,這樣的“愛心吸管”在婚宴等場合中非常應景,零售價每根高達8元左右。還有幫助老人和病人吸飲不會回流的省力吸管,也頗有市場。
為了鼓勵員工參與創新,雙童每年都會舉辦產品創新大賽,現在熱銷的不少新款吸管產品,就來自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
如今,雙童產量驚人,有時一天就要生產過億支吸管,有些歐美大客戶一度可以包下全年產量。但樓仲平認為大客戶會壓低產品利潤,而且一旦中斷合作,會造成極大影響。于是,他別出心裁地提出了“小客戶原則”:即最大的客戶訂單也不允許超過雙童年產量的3%,否則寧愿放棄,使得企業不再受制于某一兩個大客戶,增加了行業話語權。
吸管會不會回歸傳統?
吸管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三無吸管的存在。
這幾年有不少媒體都做過相關新聞,報道餐廳、咖啡廳、奶茶店供應的吸管有問題。新聞提到的小店里,吸管常常裸露在外,并無包裝。這些無包裝的吸管,比獨立包裝吸管貴得多,質量也堪憂。像有些奶茶店供應的吸管,看起來五顏六色,但聞起來有明顯塑料味,批發價是一包兩元,共一百支,甚至還有價格更低的,成本可想而知。如此低成本,質量根本無法保證。
有調查發現,“三無”彩色吸管易燃,且在燃燒過程中塑料味非常濃烈,其中顏色最深的黑色吸管氣味最刺鼻,在燃燒過程中還伴有大量黑煙,滴落了大量類似于燭淚的物質。
相比之下,合格產品燃燒時氣味較淡,基本沒有煙,燃燒產物也較為干凈。而且,越是顏色透明的吸管,雜質越少。
其實,國內早已發布了聚丙烯飲用吸管的國家標準,規定一次性塑料吸管屬于食品相關產品,生產企業必須獲得質監部門頒發的食品相關產品生產許可證。在外包裝上,必須有QS食品質量安全標志,并按照規定標注相關的使用材料、廠名、廠址等內容。但那些三無吸管,有些用廢舊聚丙烯制成,有些甚至用工業和醫療垃圾制成,含有多種有害物質,不可使用,否則會對消化系統、肝臟等造成危害,還可導致性早熟、不育癥,甚至癌癥。
如何判斷吸管好壞?
首先是“看”,要看吸管的外包裝有無QS標志;吸管有無顏色,如果有顏色,安全性會降低,顏色深的那種要特別引起注意;如果吸管內有黑點雜質或破的氣泡,說明是不合格產品。
其次是“聞”,在吸管未接觸飲料前要聞一聞有無刺鼻的異味。第三是動手捏一捏,如果沒有彈性捏一下吸管就扁了,那就說明這吸管是用比較薄的材料制成,質量較差,在使用過程中也很容易被吸扁。
當然,隨著環保意識的加強,許多人認為即使是合格的吸管,也會帶來大量污染。
英國環保人士認為塑料吸管難以回收,是“人類終極浪費”,要求對塑料吸管征稅。據他們調查,一根塑料吸管的壽命只有20分鐘左右,隨后就被拋棄,餐廳和酒吧也不會將之回收。所以他們建議仿效對塑料購物袋征稅的做法,對每根塑料吸管征收稅費,并建議推廣使用紙吸管。
相比從塑料吸管到紙吸管的“回歸”,還有一些做法更徹底。前兩年有人參加某項設計大賽獲得大獎,概念就是返璞歸真的麥稈吸管。
在崇尚環保、回歸自然的大趨勢下,吸管行業會不會出現新的契機?
提示:
*本文經市井財經(ID:yigejubaopen)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未來,你可能會愛上這些食物
Lactips研發酪蛋白可食用塑料,實現清潔包裝
2017改變食品業未來的六大創新盤點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論壇共三天,將涵蓋乳制品、飲料、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和包裝話題。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雀巢,可口可樂,百事,億滋,中糧,康師傅,統一,達能,星巴克,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三只松鼠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公眾號后臺點擊菜單“FBIF”或回復“FBIF2018”獲取:論壇、“標志大賞”和“Hello Foods”賽事信息。
/ 微信群 /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申請加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功能性食品、代工、茶飲料、特醫、嬰幼兒、巧克力、啤酒、乳品、營銷、添加劑、餐飲、飲料、休閑食品、寵物食品、研發、設計、包裝、新零售、調味品等微信群。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