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全球食品巨頭都在忙著換CEO?

    ▲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小食代

    作者:何丹琳

    不知道各位看官有沒有留意到,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一大波食品飲料大公司都換了首席執行官。

    部分跨國食品巨頭的新舊CEO一覽

    圖片來源:財富

    據《財富》統計,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間,多達17位食品上市大公司和零售商的CEO先后離職或宣布即將卸任。去年,在這份名單上的公司有全球最大的食品供應商之一的泰森食品,有剛被亞馬遜收購的有機食品連鎖超市全食(Whole Foods),也有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

    左:可口可樂新CEOJames Quincey

    右:可口可樂前任CEO 穆泰康

    我們再來看看今年以來的情況。

    小食代此前報道過,1月,在執掌全球最大食品飲料公司雀巢八年多后,Paul Bulcke正式退下來了,該公司近百年來首次由“空降兵”出任新CEO。5月,穆泰康也正式將全球最大飲料公司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官一職交接給了繼任者James Quincey。8月,執掌帥印11年的“鐵娘子”艾琳·羅森菲爾德宣布退休,奧利奧母公司億滋國際任命“空降兵”Dirk Van de Put為新CEO。

    雀巢公司新CEO 馬克·施奈德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出現如此高頻的流動,這種情況的確是前所未見。”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分析師 Alexia Howard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

    挑戰空前

    盡管有些食品大公司的CEO也是到了該退休的年齡,但不難看出,這份工作時下尤其不好做。美國咨詢公司Alix Partners的分析師David Garfield在接受《財富》采訪時形容,在這個行業里做CEO“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挑戰”。

    因為過去的那套商業模式已經失靈。《財富》分析認為,這一波相繼卸任的CEO經歷過行業最風光的日子,那時候成功的法則基本上就是簡單地依賴于工業制造和廣告營銷的規模效應,同時享受著人口增長的紅利。

    但如今的形勢已大變。

    據《華爾街日報》7月報道,這些食品巨頭身處夾縫中:高端消費者正在轉向那些加工更少且更新鮮的食品,而成本意識強烈的購物者買的是更便宜的商店自有品牌。

    尤其是對于千禧一代來說,他們在漸漸遠離通常含有人工色素、添加劑和防腐劑的包裝食品,轉而追求“天然有機”食物。雖然那些包裝食品大公司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創新,比如將人工色素換成天然色素,推出更多低卡、低脂、低糖的產品,但這仍不足以完全挽回消費者的心。

    根據瑞士信貸銀行分析師Robert Moskow的研究,2009-2015年間,北美最大的25家食品和飲料公司丟失了約18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主要是被眾多新崛起的主打天然和健康訴求,或者更有特色的小眾品牌搶走了。

    希臘酸奶Chobani

    通用磨坊首席執行官杰夫·哈莫寧此前就曾表示,在希臘酸奶品牌開始發展時,公司未能及時作出回應,因此銷售額“遭受了重創”,被后起之秀Chobani搶走了不少市場份額。盡管通用磨坊也有自己的希臘酸奶品牌Yoplait,但因該品牌出現得太晚,已無法超越Chobani。

    公開報道稱,除了產品的吸引力在下降外,食品大公司面臨的價格競爭也越發激烈。沃爾瑪等連鎖超市為了與快速擴張的德國折扣超市巨頭Aldi和Lidl抗衡,一直在給他們的上游供應商壓價。這一切都讓食品大公司的CEO們更發愁了。

    增長壓力

    此外,3G資本的虎視眈眈也加重了這些CEO們的憂心忡忡。因為這家巴西私募股權公司是食品飲料行業有名的成本“剪刀手”,被其收購的企業大多要經歷大刀闊斧的削減成本、裁員等過程。

    小食代曾報道,今年2月,背后是“股神”巴菲特和3G資本的美國食品巨頭卡夫亨氏,有意以1430億美元價格收購英荷快消巨頭聯合利華,但因遭到后者管理層的激烈抵制而撤回要約。如果成事,這將是食品飲料行業史上最大的一宗收購。

    今年6月,聯合利華首席執行官Paul Polman在出席上海一個論壇時曾表示,如果3G資本利用杠桿收購了聯合利華的話,他們接下來可能會裁掉不少崗位,會砍掉他剛剛在演說里提到的所有的(可持續增長)項目。

    “當然,利潤率會提升,但如果你看看其他被3G資本收購的公司的情況,你會看到百威英博和卡夫亨氏的營業額一下子就下降了。”Polman說,他可以向該公司的股東證明,更長遠地看,聯合利華的模式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

    右:聯合利華首席執行官 Paul Polman

    即便可以將3G資本拒之門外,來自公司股東和激進投資者的壓力也無法回避且與日俱增。

    小食代報道過,在拒絕了卡夫亨氏的收購要約后,聯合利華主動進行了業務檢視,以求為公司股東加速達成價值。不久后,該公司宣布退出涂抹醬業務,合并食品和提神業務(Refreshment,這個業務部門包括了和路雪冰淇淋、立頓茶等產品),并聲稱預期通過這次調整,加上此前宣布的成本削減計劃,能夠每年節省40億至60億歐元。

    遭受到來自激進投資者呼吁公司加速改革壓力的當然不止聯合利華一家。

    今年6月,Dan Loeb掌管的知名對沖基金公司Third Point透露自己為雀巢的大股東,在一份公開信函中敦促該公司加速增長,提出了改善生產力、重塑組合、做補強收購、清倉歐萊雅股份等建議。由于預期的壓力,雀巢新任CEO施奈德(Ulf Mark Schneider)將在9月26日舉行的第一次股東研討會議上具體探討相關措施

    扭轉局面

    “在這種情形下,毫無疑問有些CEO是在董事會的促使下早早離場的。”《財富》引述業內資深人士稱。而其他退隱的CEO似乎也已經筋疲力盡了。“我不會想念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都在救火的日子。”羅森菲爾德宣布即將卸任億滋國際CEO后曾這樣說。

    億滋國際現任 CEO艾琳·羅森菲爾德

    那么董事會都推舉些什么人上位,來應對越發棘手的局面呢?

    不少都是在公司里的“老骨干”,比如可口可樂和通用磨坊的新CEO都在公司里干了20多年。有分析認為,由于他們已經對現有的公司文化太過熟悉和習慣,很難提出于完全不同于前任的策略,因此很難從根本上帶來改變。

    將于今年11月起擔任億滋國際新CEO的 Dirk Van de Put

    而另一些公司則打破巢臼地選擇“空降兵”,比如雀巢和億滋國際。但相比起零售領域的大膽,食品飲料大公司仍被視為太過保守。

    這一波新一代的CEO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嗎?未來尚不明朗,但一切皆有可能。不過,隨著消費環境加速變化,留給新CEO們扭轉局面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于很多MBA的畢業生來說,食品大公司的光環在慢慢黯淡。

    提示:

    *本文經小食代(ID: foodinc)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原文標題:為啥全球食品巨頭正掀起一波CEO離職潮?這場新舊交替大戲背后不簡單

    *投稿,內容合作,聯系Mote Chan(微信:motechenfbif)

    / 更多文章 /

    • 獨家丨全球最大跨國食品飲料公司CEO們談未來增長戰略

    • 可口可樂新上任CEO將面臨巨大變革考驗

    • 重磅 丨2017中國食品飲料百強榜發布,萬洲、伊利、蒙牛、康師傅、娃哈哈領航!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研發創新A(乳制品、飲料)、研發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微信群/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功能性食品、特醫、嬰幼兒、啤酒、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184.html

    (0)
    上一篇 2017年9月19日 23:21
    下一篇 2017年9月20日 04:26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